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实现中国周边外交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基于"上海精神"与"丝路精神"的高度契合,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上合组织的良性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作为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间最重要的合作平台,上合组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诸如政治安全保障、区域经济合作平台与人文合作机制等重要公共物品。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蕴藏的合作潜力有助于扩员后的上合组织整合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利益需求,提升组织的凝聚力与竞争力。但上合组织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与配套措施还不足以有效地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持续深入推进。因此,上合组织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组织定位,通过推动成员国之间的战略协调与政策沟通,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与塑造组织认同等路径来实现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路线途径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国土,因此,俄罗斯不可能对这一倡议持漠视态度。在西方经济制裁俄罗斯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优先方向开始从西方转向东方。俄罗斯需要利用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带来的机遇,提升与所有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水平。在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俄罗斯需要与亚洲国家,包括中国、中亚国家在内的东部近邻国家之间的关系取得进展。因此,即便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俄罗斯都应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积极参与方。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可能对俄罗斯进出口贸易、产业发展和未来的经济走向带来的影响,梳理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尤其是中国在经贸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关系,总结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发展经贸关系的特点,重点探讨了乌克兰危机对前苏联国家以及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的影响,明确指出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中俄两国与中亚都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双方共同发展与中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中国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其合作导向的离岸一体化实践是相符的,其主旨是实现合作与双赢,而非对抗和避险。文章考察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内与国际基础。从国内基础看,尽管部分省(区市)积极融入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但顶层设计的缺乏和无序竞争的风险可能削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甚至影响其最终实现。国际基础方面,文章分析了域外大国及沿线国家官方和学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态度,发现该倡议面临区域外部力量的压力,但区域内主要国家对这一倡议的理解和赞同多于疑虑与反对。文章还比较分析了该区域其他国家提出的有关该区域的发展策略与规划。中国的方案应该充分吸纳和借鉴已有方案的优点,对其所忽视的重要领域进行补充。最后,文章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分战略动员、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三步走的方案设想。  相似文献   

5.
中央欧亚国家面临着一系列内部挑战和外部威胁,保障经济增长和社会安全稳定需要各个国家间的协同合作。中国意在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完成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并同时解决其西部地区和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发展与稳定问题。俄罗斯则利用欧亚经济联盟框架下统一的关税空间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保护参与国的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提高成员国内部的经济社会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推动下,拥有资源优势的中央欧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吸引力。中央欧亚国家间的协同发展既需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投资能力,也离不开欧亚经济联盟制度框架下已成型的一体化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一体化项目将成为中央欧亚发展的驱动力,二者的对接与合作将改善该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促进中央欧亚交通物流领域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维护该地区以及各国内部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研究》2021,(4):120-147
海外投资逐渐成为大国提升区域影响力、树立负责任形象的政策工具。在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的海外投资国之际,本文利用中国海外投资追踪数据库和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海外投资对双边外交相似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伴随中国对各成员国投资额的增长,与相关国家的外交相似度显著提升,中国海外投资有助于成员国之间建立更和谐的政治关系。随后,基于投资主体和行业的异质性检验发现,国企和私企投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相比之下,国企投资对于双边外交相似度产生了更强的推动力;中国对各成员国所进行的经济溢出效应更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更有助于降低双边外交政策的分歧,而资源型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扩展性分析进一步显示,中国国际政治影响力对海外投资与双边外交相似度之间的相关性发挥了调节作用。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更加良性的政经互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所包含的很多沿线国家属于"后苏联空间"范围。而"后苏联空间"受到地区主导国俄罗斯的实力和战略意图变化及外部大国的影响,日益具备明显的弹性特征。当"后苏联空间"受到挤压或向外扩张时,经常会遭遇相应的反作用力。因此,这一战略地域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地缘政治形势不稳、内在结构不断变化、特别容易受到国际关系和地区局势的影响。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持续即为明证。当前,与"后苏联"空间相关的重大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中国向西开放的机遇和挑战、后苏联空间内的外部大国的介入及与地区大国的合作与竞争,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如何对接等。借助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经由部分重大问题的实证研究,设置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可深化对"后苏联空间"发展现状与演进方向的理解,进而将有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共建。  相似文献   

8.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特定的地区发展环境中被提出的。作为一项新的地区发展计划,"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观念需要被广大欧亚大陆国家认可、具备合法性之后,才能起到路线图的作用。中国政府通过发掘"古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进行传统的再发明,试图建构地区共同体,进而重构地区国家间的社会关系。观念的制度化需要特定的场域,在中亚存在多元地区主义的竞争,基于历史合法性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观念还需要加以充实。尽管其界定了地区成员国的利益范畴,但并不足以成为集体行动的全部动力,观念的发明者还需提供更多的利益诱导来获取合作者的支持。这一过程展现了国家"文本"背后的意图,即如何建构一项合作观念、表达观念潜在的利益和寻求观念的制度化,从而为理解观念、利益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可能维度。  相似文献   

9.
以哈萨克斯坦为主的中亚是我国四大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区域之一。中哈能源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哈方能源领域内贸易投资的法律壁垒、关税同盟带来的法律冲突、中方在能源合作国际法框架内的法律短板,以及上合组织框架内的法律障碍等,使中哈能源合作中的不确定风险空前加大。中哈能源合作的最大问题还是法律冲突问题,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税同盟和上合组织的有关规范都不足以涵盖全部,中哈能源合作的深化有赖于克服双方的法律壁垒,并作出相应的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0.
王煜 《新民周刊》2020,(1):26-29
2019年,"一带一路"的蓝图更加清晰,理念更加科学,路径更加明确。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是截至2019年11月,"一带一路"的最新成果数据。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增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  相似文献   

11.
<正>几个世纪以来,几个有影响力的大国都曾经提出过版本各异的丝绸之路倡议。"冷战"结束后,"丝绸之路"再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20世纪末、21世纪初,先后有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过这一动议,但绝大多数都未能实施。当代的丝绸之路倡议同样融合了倡导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并且在创建贸易联系的基础上,在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之间打造一个"缓冲走廊"。在当前各个国家相互深度依赖的世界,丝绸之路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和伙伴"为美国、中国、欧盟和俄罗斯,而这四个行为体又与无数个"区域性参与者"相联系。中国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包含多方面的考虑。首先,在当前的国际  相似文献   

12.
制度碎片化和领导缺失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气候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全球气候治理制度碎片化沿着制度内和制度外两条轨道发展,总体而言具有合作型碎片化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国际领导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碎片化时代,鉴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全球公地和全球公共产品的特性,其更多地需要方向型、理念型和手段型国际领导,即一种基于多边主义理念下的国际气候制度而形成的绿色国际合作领导。这种国际合作领导的方向在于超越传统现代化话语和理念,重聚绿色发展的金球共识,引导全球走向低碳经济,使全球气候治理各方获得共赢。当前,中美欧的三边互动表明,以联合国气候制度为核心的绿色国际合作领导体制正在显现。作为受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并承担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中国一定能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并成为绿色国际合作领导的关键一方。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为此,中国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宏大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后来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合作,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孟加拉国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一部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被列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从孟加拉国的角度分析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利益所在,并讨论孟加拉国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的作用,对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孟加拉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也需要从孟加拉国的角度审视"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五通",重点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可能面临的挑战,从孟加拉国的角度提出中国回应挑战的建议,为推动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与美国、中国等国家相比,俄罗斯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并非全球卫生治理的首要贡献者,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回顾俄罗斯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过程,可以发现,自2011年以来,俄罗斯从融入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以防治艾滋病为核心的全球卫生治理,逐步转变为追求全球卫生治理中的独立主导地位。俄罗斯围绕世卫组织等联合国机构,以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为抓手,以重大峰会为契机,优先推动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理,建立并维护独立于西方的、以俄罗斯周边地区为核心的卫生安全体系。维护日益演变的卫生安全利益、扩大基于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全球影响力、应对西方国家对俄卫生利益的挑战,是俄罗斯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动因。当前,受到俄乌冲突的影响,俄罗斯与一些西方国家的合作空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这也为未来中俄全球卫生合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亚太地区当前格局问题,中俄双方学者均认为美国与欧洲先后陷入危机,未来5至8年将呈现收缩态势,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全面衰落。俄方学者认为,在欧美因为经济危机陷入衰退的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却保持了蒸蒸日上的增长势头,国际经济中心已经向亚太地区转移,国际政治中心也将会向亚太地区转移。中方学者则认为,美国处于相对衰落的过程,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同时崛起,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国际权力出现扁平化,竞争的中心向亚太地区加速转移。在亚洲高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已不适应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俄方认为,2011年,美国重返亚洲,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加强在本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大有围堵中国之势。俄罗斯融入亚太需要和平的地区形势,建议在中、俄、美之间建立三边安全机制,为本地区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中方认为,在新的地区形势下,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秩序,欢迎并愿意协助俄罗斯在亚洲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但是新的地区秩序应当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与亚洲国家多样性相适应的。在积极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政治、安全议程。俄方学者认为,欧洲深陷金融危机,短期内不能解决,俄罗斯经济发展重心将向亚太地区转移,着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欢迎美国、欧洲、中国等世界各国和地区参与。中方认为,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并且与中国经济互补性较高,在两国政府的主导下,已经进行了一些合作。随着俄罗斯"东进"战略的逐步明确,双方可以在项目开发、投资等方面进行研究,发挥双方比较优势,深入合作。在中亚地区,美国撤出后的阿富汗将成为本地区新的安全威胁,加上原有的三股势力,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令人担忧。俄方认为,应当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优势,密切关注阿富汗形势,加强与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合作。中方学者认为,应当发挥上合组织在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解决中亚问题的根本,还在于通过经济合作使中亚国家走出贫困,从而实现长治久安。因此,应当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进程,与欧亚联盟等本地区其他组织加强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土耳其正式成为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地,中土旅游合作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中国游客赴土耳其旅游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土耳其增长率最高的入境旅游客源国。旅游业是土耳其的支柱产业,并受到土耳其执政党正义与发展党的高度重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形势下,作为古丝绸之路两端的国家,中土旅游合作必将对加强...  相似文献   

17.
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的发展战略应作为指引其未来走向的规划,这一规划对于增强其制度引领能力、推进安全与经济合作、参与全球治理具有关键作用。SWOT模型为分析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适宜的方法。通过分析发现,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可以采取劣势—机会战略,即借助有利的外部环境,弥补自身的劣势,实现组织更为良性的发展。随着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实现了由传统的陆地型区域组织向海陆兼备型区域组织的转变,这为该地区国家的发展战略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创造了条件。具体而言,中国应借助中俄印三国互动机制,深化能源、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合作,缓解因扩员对上海合作组织造成的冲击;同时,以"一带一盟"战略对接为切入点,将合作成果惠及中亚及周边地区,并将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接与合作的中枢。  相似文献   

18.
王垚 《当代韩国》2021,(2):48-60
中韩建交以来,双方经贸合作基本处于不断深化的态势并发展成为重要贸易伙伴关系.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美贸易摩擦、日韩贸易冲突等对中韩未来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与韩国同属外向型经济体,受国际市场环境影响较大,为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冲击,两国可以通过强化战略对接、创造新合作机遇以及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等方式深化经贸合作,以共同维护国际市场稳定、国内市场开放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本次研讨会以及此类活动,为广泛开展学术争鸣搭建了平台,会议成果既可以为国际问题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重要的思路,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借鉴,因此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次会议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之际举行,具有特殊意义.今年6月15日,上合组织国家元首理事会会议,将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召开.会议期间将庆祝上合组织成立10周年,回顾10年的工作,总结各领域合作的经验,确定本组织下一个历史时期的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届峰会非同寻常,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向缔造上合组织的各位国务活动家、政治家和学者们表示感谢,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上合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先生表示感谢,向张德广先生的亲密战友刘古昌先生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20.
汪金国  陈亚州 《俄罗斯研究》2019,(5):169-200,封3
国家身份构建影响国家对特定国际组织的认同,而且在与国际组织的互动中,国家身份(预期)面临被弱化或强化的趋势,影响国家对国际组织认同的变化,进而影响其与特定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冷战结束以来,蒙古国在个体身份、角色身份和类属身份方面,均致力于重构国家身份。对国家新身份内容与意义稳定性的珍视,影响蒙古国对上合组织认同水平的提高,进而导致蒙古国与上合组织之间的关系长期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蒙古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在个体身份上的显著差异,制约了其对上合组织的认同水平;其次,相对于邻国和"第三邻国"的角色身份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张力,使蒙古国与上合组织保持适当的距离;再次,蒙古国对自身民主国家类属身份面临弱化的担忧,成为阻碍其对上合组织认同水平提升的深层次原因。上合组织扩员后,蒙古国持"积极参与,缩小距离"的态度,尝试增进与上合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