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阙政 《新民周刊》2022,(2):14-17
之所以票房与口碑双双告捷,离不开一众优秀演员的出色表演,他们演绎出了2020年寒冬的泪水与笑容,温暖与感动,让这部群像电影穿过两年寒冬,"拥抱"无数观众。2020年寒冬,他们用温度聚成人间烟火。2021年岁末,我们穿过寒冬,拥抱跨年。12月31日22:02,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为全国观众打造了2022场"拥抱跨年零点场"——在电影放映至2022年1月1日00:01后,在片尾字幕前以5.20秒的字卡"拥抱吧,就现在"号召观众,相互拥抱,温暖迎接2022。  相似文献   

2.
王齐超 《当代韩国》2015,(3):106-116
韩国电影"朝韩梦之队"(英文名As One,韩文名(?))是由历史上朝韩在体育界合作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1991年在日本千叶县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由朝鲜和韩国联合组成的历史上第一支乒乓球南北联队在女子双打项目上艰难取得冠军胜利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两国选手们充满汗水和眼泪、冲突和友谊的故事。对身份和国家认知以及"朝韩梦"是如何实现的,都反映在以乒乓球这一体育运动为媒介,同时必须要和中国这一邻国和大国竞争,以上几点使这部电影有别于其他有关朝鲜半岛题材的电影,成为本文研究的案例。本文将提出如下问题:电影的名字蕴含着什么样的政治意味?不同但相关联的身份认知如何互动?"朝韩梦"是如何反映在电影之中的?朝韩两国又是如何在电影中看待邻国的?  相似文献   

3.
作者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并以后苏联电影中描写父与子代际冲突的代表性作品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些影像叙事的分析和解构,来探讨"苏联形象"在后苏联电影中作为一个"想象的能指",是如何以父亲的形象出现的,隐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符码,并如何通过"父与子"的叙事,来进行创伤修复,重新塑造"理想的自我"。  相似文献   

4.
阙政 《新民周刊》2012,(34):28-29
马修对中文版话剧忠于原著的改编也相当满意:"就像当年外祖母对小说改编电影的要求一样:不要添加,拒绝插科打诨。"再没有比戏剧舞台更像密室的地方了。众目睽睽之下,命案就在舞台正中上演,一举一动,一启一阖。  相似文献   

5.
阙政 《新民周刊》2012,(32):64-65
一路以来,各大公司"从游戏到电影"的尝试,非但不是"吃螃蟹"的初涉之勇,反而是一步步在向最传统、最主流的传播媒介和接受群体靠拢,和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小说改编电影"、"漫画改编电影"没有太大区别,正所谓风借火势,火借风威。1,革命历史题材要敌我分明;2,不能无限制放大家庭矛盾;3,古装历史剧不能捏造戏说;4,商战剧需要...  相似文献   

6.
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贯穿于中苏友谊高歌猛进时期,也表现在中苏关系阴霾满天的年代,它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幻。1975年出品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以及电影中展现的"中国形象",成为中苏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背景下的重要的文化事件。《德尔苏·乌扎拉》的波折命运是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国家间政治"的副产品,也是曾经有着较大程度同质化的两国政治文化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7.
杨铖 《法国研究》2007,(2):91-95
关于对法国电影的印象,大多数中国观众心目中似乎早就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它是欧洲新时代文艺复兴的旗语,是艺术革新与时尚先锋的代言,是浪漫与费解的综合体,傲慢矜持又欲拒还迎.的确,从电影的诞生到二战前后的诗意现实、"优质电影",从作者膜拜的新浪潮到后新浪潮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国电影在大半个二十世纪里一直掌控着世界影坛风格与流派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砧秋 《新民周刊》2012,(2):68-69
"我要对观众讲,剪掉的部分很抱歉,但是可以保证,这无损于感动。有些东西被剪掉,不会削弱电影的高潮,剪掉的东西只是我个人小小的喜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身边的人忽然都开始讨论一部名字很长甚至还带着标点符号的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而导演的名字也很怪咖:九把刀。再后来,这部没有明星的《那些年》在台湾和香港...  相似文献   

9.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20):18-18
同样一个影人,在法国"现实世界"与在中国"虚拟世界"中,却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作为唯一一部入选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娄烨的《浮城谜事》究竟给法国影评人留下了何种印象?它是否代表着今天"中国电影"的水准?中国与法国的读者面对的绝对是两个现实、两个答案。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在挑剔这部电影有什么错误,但是我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基本没有找到"。2021年7月9日,刘伟强执导,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领衔主演的电影《中国医生》公映。这部根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全景展现抗击新冠肺炎一线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11.
阙政 《新民周刊》2012,(44):34-36
方言之于方言电影,绝不仅仅是喜剧元素而已,它还是一种"生活秀"和"时光机"。"接地气"最近很红。要夸一部电影富有生活基础,总会搬出这个词来。而说到"接地气"的捷径,非方言莫属。数数今年大银幕上重量级的国产电影,几乎被方言占去半壁江山——东北话的《黄金大劫案》、四川话的《杀生》、陕西话的《白鹿原》……无一不是地域色  相似文献   

12.
国产犯罪     
何小沁 《新民周刊》2012,(36):96-96
这部电影要从片尾曲说起。歌曲名为《最后的晚餐》,由导演程耳填词。歌词简单直白,却可作为解读电影的入口。"他们说这是最后一首歌,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只有我们故意,只有我们同意。"如果说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心知有人出卖了他而神情淡然自若,那么在这部电影里,孙红雷饰演的毒枭则被塑造成一个成全他人、牺牲自  相似文献   

13.
阙政 《新民周刊》2012,(36):60-62
费脑子的电影,常常被归类为悬疑片,少不了要有个巨大的谜团。"谜团"是这类电影的心脏,不过,也仅仅是心脏。最近,双侠争霸大银幕。《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因为诺兰、贝尔的魅力和"高谭市"的黑色政治内幕,被影迷定义为高智商犯罪片;而《超凡蜘蛛侠》尽管也在人性探讨上下了一番功夫,却仍然难脱"正义拯救世界"的"低智商"英雄片模...  相似文献   

14.
浮城无谜事     
西风 《新民周刊》2012,(45):88-88
2006年9月1日,因《颐和园》违规参赛戛纳电影节,娄烨收到一张5年内不能从事电影业务的禁令。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只有一件事情让我害怕:我配不上我所承受的苦难。"那么,娄烨配得上他所承受的"苦难"吗?其解禁后的新作《浮城谜事》真的是叫好不叫座?富二代飙车肇事、小三阻击小四、凶杀,天涯热帖《看我如何收拾贱男和小三》经娄...  相似文献   

15.
阙政 《新民周刊》2012,(26):71-73
跟随贾樟柯多年,拍过的电影一部接一部拿了国际奖项,她自己却颗粒无收。在国内也算不上一线,地位尴尬。第一次跨国合作长片,却一举拿下有意大利奥斯卡奖美誉的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眼前的赵涛和《我是丽》里的中年母亲没有丝毫相像,用媒体喜欢的标题口吻来说,是"白衣苗条显气质"。"丽"的原型是意大利导演DanieleSegre小...  相似文献   

16.
砧秋 《新民周刊》2012,(2):66-67
这两部影片没有大明星,不打时尚牌,更没有华丽特效,却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它们的走红当然并非不可解,说穿了,就是"接地气"三字而已。这却恰恰是当下中国电影最稀缺的品质。80后女生鲍鲸鲸以"大丽花"为笔名撰写的网络小说《失恋33天》,促成了今年以900万成本拿下3.5亿票房的同名"神片",台湾票房大热电影《那些年,我...  相似文献   

17.
一种视听格式塔:论梅洛-庞蒂的电影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45年,梅洛-庞蒂的基本哲学思想框架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他的思想开始向美学领域延伸。同年,他在法国高等电影学院的演讲《电影与新心理学》代表了他有关电影美学的基本思想,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在格式塔心理学眼光审视下的电影美学。这篇演讲稿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格式塔心理学的一般思想及其在知觉现象中的应用。第二部分讨论电影的视听语言能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第三部分将电影、格式塔心理学同"当代哲学"(即现象学)联系起来,认为三者面临和探讨共同的问题。他的电影美学思想影响了诸如戈达尔这样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对电影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阙政 《新民周刊》2012,(19):66-69
"电影是老天给我的锄头,是让田地开满花的工具。以前我一直在找锄头,现在有了锄头,重要的是去找地耕作。"他的成功很难复制导演魏德圣很有名,2008年他的《海角七号》以5000万投资赢得5.3亿票房(注:本文所有款项均为新台币),一举打破台湾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小说家,剧作家和编剧,莫迪亚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具有很强的电影改编性。该作家擅长借用电影拍摄中常用的观测视角和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尤其是笔下对光影的处理,对静物的中距离慢速记录以及对各种空间的筛选与连接,都使其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电影画面质感。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展现了"电影镜头"在莫迪亚诺小说中的文字体现,并简要结合了作家的生平经历,从家庭罗曼史的角度分析了该写作视角在作家作品中形成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20.
阙政 《新民周刊》2012,(14):38-41
在所有关于"泰坦尼克号"的银幕改编中,詹姆斯·卡梅隆1997年的同名电影是同题材影片里当之无愧的"泰坦尼克号",并且这一次,真的永不沉没。"你看了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