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忠礼 《共产党人》2006,(13):45-46
儒学教育的兴起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士。士把宫廷文化和官方教育带到民间,引起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私学教育的兴起。孔子就是儒学私学教育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有教无类”和“学而优则仕”的教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立性及其核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既展现了瑰丽多姿的珍宝,又背负着沉重的、有时又使人难以承受的历史负荷,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从早期儒家伦理道德的著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等人的思想倾向看,其核心是一个“仁”字。孔子创立的“仁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孔子的“仁者爱人”体现了注重人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作为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当他的弟子伸弓问什么是“仁”时,他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既强调了人的群…  相似文献   

3.
李朝军 《世纪桥》2007,(4):106-107
全民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主张教育对象的全民化,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和教育对象的扩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二者虽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其基本内涵和精神追求是一致的。全民教育思想可以从孔子那里汲取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4.
章田 《学习月刊》2012,(4):44-44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其独到的思维方法和处世方法。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和全世界的思想界。 孔子一生推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儒家学派创始人。他被誉为世界文明史上的文化巨匠,一个影响世界的“十大思想家”之一,一个贡献卓越的智者,一个至诚至爱的人道之师。孔子是一个凡尘圣人,之所以有如此雅称,除了他的思想,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以及人格魅力之外,孔子在古代文献整理方面的贡献堪称史无前人。我们同样可以认为,孔子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他认真整理和编纂古文献有直接关系;他的教材讲义以及他的理论都得益于这项工作;甚至可以说,整理和编纂古文献也是孔子实践政治抱负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据《论语&;#183;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一种教育思路。这充分说明孔子认识到学必有所本,而所本的文化典籍并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在孔子那里,他是想通过“文、行、忠、信”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全面的道德素养。自始至终。孔子都是把德育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便无从谈起。1999年10月,李瑞环同志在接见“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时指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我们说话、做事逃不掉儒学的影响,你想不用也不行。李瑞环同志的讲话高度肯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一种“道德哲学”。他对孔子的“道德哲学”评价并不高,甚至还相当鄙夷,认为它只是一种“在哪里都找得到”的“毫无出色之点的”“常识道德”,在孔子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①应该说,黑格尔并非没有抓住孔子思想的基本特点。但是,他对孔子的评价却  相似文献   

9.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当时海内外人士纷纷撰联以示哀悼。蔡元培的挽联是:“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鲁迅逝世时,郭沫若身在扶桑,他送了两副挽联,其中一副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双星”指高尔基和鲁迅两位文坛伟人,先后去世仅隔4个月。另一副挽联是:“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正当姚克与埃德加·斯诺在鲁迅指导下致力于编译《活的中国》时,得知鲁迅逝世噩…  相似文献   

10.
朱舜水作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处世参政、还是教书做学问,时时处处坚持着“经邦弘化,康济艰难”的人生道德情怀和“加意民生日用”的为学高尚旨趣。朱舜水被誉为“日本维新致强有力的导师”,他的学说之所以在日本为当时的民众所广为接受,能成为日本维新的思想武装,根本原因是他“以民生为本”的思想改造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创立了以“圣贤要道,止在彝伦日用”为宗旨的舜水实学。  相似文献   

11.
记者:杨教授,您好!您一直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传播,对儒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孔子,您如何评价? 杨立华:一般而言,人们倾向于把孔子理解为一个教育家。诚然,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首开中国私学之先河,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但若仅从这个角度理解,孔子的贡献就被大大地狭窄化了。  相似文献   

12.
讲学活动是中国古代从孔子时期就已经存在的进行教育以及进行文化思想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因此,研究各朝代讲学活动,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在明代的讲学大家中,陈献章的地位尤为重要。他的讲学活动不仅开启了江门学派,在当时影响深远,而且也是明代思想从理学向心学转向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政声人去前     
中国有句古话,叫“政声人去后”,意思是对一个为官者的评价是在其去任之后。其实,有时候人们对一个为官者的评价还表现在其赴任之前。春秋时期便有这样一个例子。当时孔子将要出任鲁国司寇(即国家的最高司法官),消息传出后,许多为非作歹、哄骗欺诈,搞歪门斜道的人,有的赶快改正,有的停止作恶,有的连忙逃走,这是为什么呢?《礼记·哀公问》曾经记载了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从中可见一斑。鲁哀公问孔子:“敢问何为政?”孔子答道:“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从这一段对话中,我们便可找…  相似文献   

14.
子产是春秋后期郑国大夫,执掌郑国国政20余年,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孔子最尊敬最推崇的人之一,被清初著名史学家王源推为“春秋第一人”。“子产论尹何为邑”出自《左转》,讲的是郑国上卿子皮认为尹何年轻忠厚,准备派他担任一邑之长,想让他从中学到为政之道,并征求子产的意见。子产不同意,认为应该先让尹何学好本领,然后再来治理政事。  相似文献   

15.
煌煌儒藏——评《孔子文化大全》○黄伟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孔子是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很大的文化名人,他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垂范久远达二千多年之久。孔子学说和中国其它诸多学说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批判、...  相似文献   

16.
具圣姬 《世纪桥》2009,(24):55-57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治,从思想史上来看,他是继孔、孟的“德治”与荀子的“礼治”思想之后提出的法治思想。他认为儒家的“德治”或“礼治”政治思想不能治理当时战国时期社会的混乱现象,而他自己确信只有强力的法治统治才是有效的。事实上,后来他的法治思想被泰国接受并成为治国的理论,帮助秦始皇平定了天下大乱而完成了统一。因此,韩非子的统治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影响了秦以后的中国的政治思想,并且他理论的失败从当今也能看到许多启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在诸子百家的思想当中,可以算作是最富有实用性的统治论。  相似文献   

17.
夫子有一句传世名言:治民难,而治吏尤难。孔子 一语道破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周期率:宽于治吏则官贪,官贵则令废,令废则政弛,政弛则国危。这个恶性循环就是中国历史上贪官如蚁、朝代迭替的基本动因。 对吏治腐败的历史考察 中国的贪官出现甚早。据史家考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尧舜时期,即有贪官行世。尧时制定了“五刑”,对当时的上层建筑和公共秩序进行规范。夏朝建立以后。“夏有乱政而作《高刑》”,皋陶即是当时的法官,他是历史上最早的监督百官的反腐败官员。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随着杜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贪官…  相似文献   

18.
潘富恩 《学习论坛》2007,23(6):60-63
宋浚吉(同春堂)是17世纪朝鲜李朝后期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诗礼传家的家庭,深受中华、中原文化的陶冶,遵循孔子的“仁者,人也”的宗旨,以“仁”为他人生哲学的核心,坚持“天理”,立足以民为本,以“济民”、“兴邦”、“利天下”为目的,体现“真儒之心”,对当时社会上“千怪百鬼”丑恶的人与事进行揭露,竭力树立“抗节奋义,杀身成仁”的真儒形象。同春堂“好学勤礼”,倾其毕生精力,对儒家礼文化从礼仪制度的损益演变,从礼与情、礼与法、礼与俗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探究,致力于弘扬古代传统道德文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孔子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对孔子的伦理思想究竟怎么看?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笔者在这里谈一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伦理指归——仁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仁”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宗旨、指针和目标。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一部《论语》,“仁”字凡109现,孔子对“仁”的论述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概念,足见其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认为仁的“含义是克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彪炳千秋.尤其是他在中国教育史上“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地位至今无人企及。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即使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他做到了教育目标与教学过程的统一、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施教艺术与学习方法的统一、个性张扬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