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丙杰  陈玉川 《法医学杂志》1997,13(1):47-48,46
心脏传导系统(CCS)包括窦房结(SAN)、房室结(AVN)、房室束(又称希氏束,HB)、左右束支(LBB,RBB)及其终末纤维网,其功能是把心脏搏动的冲动传导到整个心脏,以协调心脏的节律性收缩.近年来,CCS病变与猝死的关系引起重视,已有研究表明,一些猝死与CCS的病变有关。但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将CCS增龄变化同其病变区分开来,以免误将其正常增龄变化视为病变,导致错误的结论.1SAN的年龄变化在光镜水平,Lev[1]首先对53例4个月胎儿至90岁老人的SAN进行了分年龄组观察;Davies[2]对50岁以下和75岁以上两组各50例的SAN…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心传导系统(CCS)与猝死的相互关系,对120例心性猝死者CCS作常规检查,光镜下作半定量计算其脂肪含量。结果发现:9例经一般常规尸检未找到任何致死原因的青年人(30岁以下),其房室结(AVN)与房室束(HB)的脂肪组织含量为70%,比同龄人明显增多,致使结、束肌细胞被脂肪分割中断或压迫萎缩。结内外细胞连接不足或缺失是构成心电不稳的病理基础。此外本文尚对其脂肪浸润的病因发病,猝死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早期心肌挫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机械式弹性拉力打击器,以10.0m/s速度冲击犬胸骨心前区,建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伤后2~5分钟、30~60分钟、3小时及5小时心肌挫伤组织中Mb、CK-BB及CK-MM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心肌挫伤后2~5分钟检出心内膜下肌层已有重度心肌Mb脱失及中度CK-BB、CK-MM脱失,并沉积于心肌纤维间,同时吸收入血。随着伤后时间延长,挫伤区三种物质脱失加重,但间质中沉积量减少乃至消失;(2)波浪变心肌中也可见三种物质的轻度脱失;(3)同一心脏中不同部位心肌的损伤程度不同、证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可发现心肌挫伤性损害。心前区受到相当程度的钝力冲击后心脏不同部位损害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ABO基因分型及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建立一种ABO血型系统基因分型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成功地将ABO系统区分为AA,AO,AB,OO,BB,BO六种基因型。对240名中国汉族无关个体血样的ABO(基因型频率调查结果表明,6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为0.0125~0.3834,符合Hardy-Weinbeng遗传平衡法则(P>0.1),其DP值为0.8161。家系分析表明,亲代a、b、o基因传递遵守孟德尔遗传规律。对法医学中常见的血痕、混合斑、骨组织及毛发根部等生物样品进行检测,均能准确判定ABO基因型,并可在实际案件鉴定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心纤维瘤极为少见,国外报告35例[1,2],国内手术后确诊3例[3]。但发生在室间隔顶部、压迫房室束(以下简称HB)的纤维瘤国内未见报告,现将所遇见的3例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材料来自1989年1月至1995年6月日常尸检案例,常规检查714例心传导系统(以下简称CCS),发现3例心纤维瘤。采用本组建立的CCS检查法“’,每例共取30片,每片厚SPm,HE、弹力纤维和Masson三色染色,光镜观察,肿瘤体积用显微测微器测量其最大切面。结果例1女,SO岁,既往健康。独睡,睡前无不适,早晨被家人发现已死二。尸检心重42Og(体重70kg),…  相似文献   

6.
如何鉴别外伤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本文通过案例对其理论性问题进行探讨。1案例资料例1.闫某,男,39岁,因琐事与王某相互撕打,当场倒地不能站立,查体L3-4-5两侧腰肌紧张,棘旁压痛(++),右膝腱反射消失,右下肢抬腿70°,加强试验(+),X线报告L3-4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诊断外伤性腰椎间盘突出。鉴定复查CT示退行性脊椎病,腰椎间盘膨出。鉴定意见:腰椎间盘膨出属椎体退行性变,外力属诱发因素,构不成轻伤。例2.李某,男,48岁,因故被他人打伤头面部,撕打时倒地,查体双侧腰肌紧张,L4-5压痛(++…  相似文献   

7.
120例心性猝死心传导系统观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传导系统(CCS)在心性淬死者中的病理学意义存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有一定意义[1,2],有的学者持否定态度[3,4]。争论的焦点在于:(1)CCS具有生理性变化,难以判定病变标准;(2)形态学上CCS虽检见病变,但无心电图资料,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及诊断价值。过去的CCS检查法烦琐,难以作较大量的案例分析。为此,笔者收集了120例经系统尸体解剖检查、部分做了毒物分析,并排除心外原因的摔死者的心脏标本,常规检查CCS以探讨其在心性碎死者中的法医学鉴定的意义。材料与方法材料来自1989年1月至1995年12月期间,广州地区的尸检案例…  相似文献   

8.
心脏传导系统变异及发育异常(讲座2)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脏传导系统变异与发育异常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前者是属个体间的形态差异系生理性变化 ,后者是属病理性畸形 ,划清这两种界线对一个基层法医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1 CCS的变异CCS与人体其它系统、器官一样 ,亦具有某些形态变异 ,这些变异并不影响CCS的正常功能。根据产生变异的机理可分两种 :( 1)个体发育差异 :变异 (Variation)是指正常心脏的CCS位置或形态学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过大、过小 (正常中国人窦房结 10~ 15mm× 3~ 5mm× 1~ 2mm、房室结 8mm×4mm× 1mm、房室束 1mm× 1mm× 2 0mm )、变形 (如房室结变成薄片…  相似文献   

9.
886例人心传导系统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划分心传导系统 (CCS)变异与发育异常的界限。用本组建立的CCS检查法[1] ,连续切片 ,HE或Masson三色染色 ,光镜检查 ,对非心源性死亡组 (737例 )和心源性猝死组 (14 9例 )进行形态学及死因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1)人CCS具有大小、位置和形态的先天性变异 ;(2 ) 4例心源性猝死者的房室结、房室束发育异常。房室束分叉部向室间隔膜部内移位、偏向于室间隔左侧、向左下侧移位 ,以及不足 1/2房室结移位至中心纤维体内、普通心肌移位至房室束或左束支内等应属变异 ;成年人胎儿型房室结及房室结全部移位至中心纤维体内或房室束完全分成 3束以上 ,房室束分叉部移位至三尖瓣根部应视为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早期诊断作用。方法取30例青壮年猝死、20例正常对照心脏标本的左右心室肌、窦房结、房室结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学染色,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HSP70分布及强度变化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青壮年猝死者心肌传导系统内HSP70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青壮年猝死者右心室肌HSP70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部位心肌组织(P〈0.05)。结论HSP70作为一种应激反应的介质参与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发生过程,并对心脏起到保护性作用。HSP70可作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60例(60眼)视网膜挫伤患者进行了ERG检查,以其自身健眼为对照,利用双眼对数视力的视力差与双眼ERG振幅差、振幅比、矫正振幅差、矫正振幅比作了相关及回归分析,其r值分别为0.88,0.76,0.74,-0.82,-0.81,-0.77,0.89,-0.90(P<0.01)。均为统计学高度相关,说明ERG可用于视网膜挫伤后的客观视力评定,具有医学及法医学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与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取30例青壮年猝死综合征、20例正常对照心脏标本的左右心室肌、窦房结、房室结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学染色,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PKC分布及强度变化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青壮年猝死者心肌细胞PKC平均灰度值及面积代数和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青壮年猝死者窦房结中的PKC平均灰度值大于房室结(P〈0.05)。结论PKC作为体液调节的途径之一,参与青壮年猝死发病过程,并起到保护性作用。PKC可以作为诊断青壮年猝死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短串联重复位点ACTBP2(SE33)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变性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dn-PAGE)结合银染色技术对短串联重复(STR)位点ACTBP2(SE33)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FLPs)进行了研究。在210名无关中国个体中观察到了25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07~0.093之间。基因型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个体识别能力(DP)值为0.99,杂合度(H)为98.7%。七个家系分析的结果表明,该位点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法则,未观察到变异。对几种常见的法医物证检材的分析表明,该分型系统对DNA降解放为严重的检村适用性强,而且灵敏度高(0.5ng),适合于法医学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房室结间皮瘤是一种原发于房室结区的罕见的良性肿瘤。自1911年Armstrong首次报告以来,迄今仅有4O余例,我国曾报告过3例[1,2]。4年多来,我们在对421例尸体心脏作传导系统常规检查中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实例报告王XX,男,8岁。在自行车上被汽车冲撞死亡。尸体解剖:身长115cm,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表有数处挫擦伤。枕骨、颅底骨折,伴有对冲性脑挫伤(预叶)、硬膜下血肿形成,心重145g,外形无异常。心外膜光滑,心肌阳红色,有光泽,各心瓣膜正常。塞房结、房室结局部肉眼检查未见肿瘤,但见房间隔下部切面增厚达3.6mm-4mm(…  相似文献   

15.
案情李某,男,22岁。某日上午11时,被杨某用脚猛踢头、胸及要背部约10分钟,李某被打后呻吟不止.15分钟后死亡。尸检左锁骨中线下第五助处有5×2cm皮下出血,左第4、5肋间肌有9×4cm出血,左第5肋骨前端不完全性骨折。心脏重300g,心隔面房室交点上方有1.7×1.2cm出血灶(照片1)。切开见挫伤处心外膜、右心房肌层及心内膜下出血,尤以卵圆窝与冠状窦口间房室结区明显。冠状动脉未见异常。头顶部有6×2.5cm帽状健膜下出血。颅骨无骨折,其它脏器淤血。照片1.心膈面房室空点上方1.7×1.2cm挫伤灶病理检查挫伤灶内心房肌纤维挫碎、分离…  相似文献   

16.
1958年,DonaldTears首次描述了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其后40年来,虽有许多有关HCM的临床、超声心动电图和病理学的研究屡见报道,但对其。已脏传导系统的研究尚少,我们遇到6例HCM摔死者,现对其尸检材料的研究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6例选自近4年来法医破案P检材料。全部尸检在死后低温保存36小时内进行。尸体解剖检查除心脏外未见有其它病变。切取心脏在心室组织4块(左前壁、外侧壁、室间隔上1/3部和中部各1块);窦房结(SAN)、房室结(AVN)、房室束(HB)和左右束支(LBB、RBB)共6块(SA…  相似文献   

17.
余某,女,21岁,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1993年12月在医院接受其胞妹的骨髓移植(均为“B”型血)。为了观察异体骨髓在余某体内的生长状况及其外周血红细胞酶型的变化过程,我们于手术前及术后40天、100天分三次抽取其少量静脉血制成干血纱布样本,另取供髓者的血纱布作为对照,利用同功酶电泳技术,测定其红细胞酶型中的酯酶D(ESD)、乙二醛酶(GLO1)及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1)的表现型,与供髓者的酶型相比较。一、仪器和方法1.仪器:LKB-2117型电泳槽、LKB—2119型冷却循环装置、LKB-2297型电源。2.样本处理:从…  相似文献   

18.
用PCR-SSP法分析中国辽宁汉族HLA-DRB1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利民  胡姝 《法医学杂志》1998,14(4):204-206
应用PCR-SSP方法对辽宁地区159名无关个体进行HLA-DRB1位点基因分型,检出8组等位基因(扩增片段大小为100bp),基因频率范围在0.02201 ̄0.23899,36种可能基因型中检出33种。经x^2检验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本地区汉族群体的期望杂合度为85%,观察杂合度为83%,个人鉴别机率(DP)为0.94,非父排除率(EPP)为66%,本法具有简单,快速,结果  相似文献   

19.
徐威  车向明 《法医学杂志》1996,12(1):17-18,16
本文研究了灌服短柄乌头(AconitumbrachypodumDiels,简称AbD)后,乌头碱(A-conitine,简称AC)在4℃保存兔厂中的降解动力学规律。结果显示,乌头碱在克厂中的降解符合表观二级动力学过程,乌头碱在肝、肾中的降解动力学方程分别为:C-1(肝)=0.0339(t—5)+0.1918,c-1(肾)=0.0788(t—5)+0.5176,其半衰期分别为5.66和6.57天。  相似文献   

20.
应用PCR-SSP方法对辽宁地区159名无关个体进行HLA-DRB1位点基因分型,检出8组等位基因(扩增片段大小为100bp),基因频率范围在0.02201~0.23899。36种可能基因型中检出33种。经x2检验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本地区汉族群体的期望杂合度为85%,观察杂合度为83%。个人鉴别机率(DP)为0.94非父排除率(EPP)为66%。本法具有简单、快速、结果可靠的特点,不仅适用于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人识别、移植配型,亦可用于相关疾病及人类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