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英汉动物习语设喻的异同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震颖 《理论月刊》2008,(6):128-130
习语是语言的历史遗存,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密切相关.有些英汉习语无论是喻体还是喻义都相同,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共性,但大多数习语反映的是文化的个性.本文就英汉习语中对动物设喻的异同进行比较,以探讨在翻译中应采取的不同方式,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2.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习语是完整且具有独特意义的定型短语,英语习语的形成受到英语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对于英语习语的翻译,可采用直译、意译和融合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存环境、习俗差异、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阐述了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并分析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如:直译法、同义习语借用法、意译法、增添法、还原法。  相似文献   

4.
三字习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隐喻性习语又在三字习语中占绝对优势,隐喻性三字习语有部分隐喻和完全隐喻两种类型,而后者比前者的意义更难从字面上获取,因此辞书对隐喻性三字习语的解释最好采用溯源式或本义、喻义和喻底同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古诗词英译中形象的理解及其审美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红卫  郭慧 《理论月刊》2005,(7):123-125
文学艺术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更是用形象诉于灵魂。翻译古诗词时,译者要仔细分析诗人塑造形象的方法,并发挥形象化思维,忠实地再现原作中千姿百态的美妙形象。  相似文献   

6.
杨利美 《思想战线》2013,(Z1):222-223
英语习语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导致了习语在实际应用中扮演着多样性的"角色"或多元的语用功能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英语习语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或语用功能,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一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习语的本质特征及其使用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语用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有效、得体、恰当地运用英语习语。  相似文献   

7.
诗词创作,至关重要的是形象创造,而中西诗词的文化交流,关键在于形象处理。无论是形象创造,还是形象处理,都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根据一些中西诗词的文化信息转换实例对转换者的联想与想象及其对诗的形象处理这一心理过程进行动态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合理地展开联想与想象,对于恰当处理诗中形象,提高中西诗词文化信息转换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是一个特定的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内隐和外显的行为方式和观念。由于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英汉习语表达产生较大的文化差异性,本文试围绕英汉习语表达的文化差异性加以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9.
张文鹤  张汨 《思想战线》2011,(Z1):436-437
对外宣传是一种以翻译为渠道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可以说外宣翻译的质量是外宣工作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从目前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实际的案例,讨论外宣翻译中遵循的原则,译前处理的必要性和提高译文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浩  刘忠 《前沿》2014,(13):186-188
近十几年来,河套地区在以阴山岩刻国际科考、“申遗”、国际工农业及文化教育交流为主的对外交往活动中,通过翻译对外宣传河套文化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内容。翻译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成果也已达百万字。然而,学术界系统研究这些翻译活动及译文的文章却很少,只见零散的几篇论文,而且内容也未反馈给译者,用以指导其翻译实践。因此,有必要对河套文化翻译进行研究,探讨翻译原则和方法,纠正错译,引起重视,树立当地良好的对外形象,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对今后外宣材料的英译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指导。本文是对河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及相关译文进行的初步研究。其中的一些问题,虽放在河套文化翻译研究中讨论,但并不局限于河套文化翻译,对于任何文化外宣翻译研究都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国庆 《人民论坛》2012,(11):130-131
该文以英汉习语为切入点,研究汉英民族的民俗文化。借助比较研究的方法,概述了习语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民俗事象的关系,探讨中西方民俗在节日、居住习惯、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而提出应加强对习语与民俗、语言与文化相生相成关系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英文商标的过程中,译者常常将它们处理成读起来有洋味儿的中文汉字组合。这种方法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的结合运用语义翻译,在保留英文商标的语音特点同时,展现其源语的独特韵味;另一方面,令译文又能准确地传达重要的导购信息于消费者,促使其购买产品,是为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13.
王娟 《前沿》2007,(12):116-118
认知语言观认为习语习惯意义与其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是非任意的,且具有语义理据性.本文结合Lakoff提出的认知模式(ICM)以及Kovecses&Szabo提出的三种认知机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非隐喻的规约常识)对汉英习语的可分析性进行语义理据的考察.本研究表明:"可分析隐性"习语语义与词源关系密切,"准隐喻型"习语语义可从非隐喻的规约常识找到更有力的解释."可分析显性"习语语义则是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规约常识.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动因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习语的意义建构,使习语研究从静态、封闭的语言分析过渡到动态、开放的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14.
朱鸿召 《乡音》2011,(8):40-42
她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接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满怀着一腔救国热情奔赴延安,成为早期延安舞台上最光彩的角色,并担任史沫特莱的翻译兼秘书,不料被卷入毛泽东与贺子珍的感情危机中,从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早期延安最靓丽的女性1937年延安舞台上最光彩动人的形象,是独幕话剧《母亲》中吴光伟扮演的母亲:1937年延安生活中最靓丽的女性,是担任史沫特莱翻译兼秘书的吴光伟。  相似文献   

15.
冉秀 《前沿》2012,(18):137-138
文学作品中的对话语言,主要用于刻画人物个性,使作品内容更生动形象.在文学作品的对话中,常常会根据人物的话语特性和特征,而是用很多表达个人感情的感叹词,在口译时由于可以即时地运用相应的语气和表情,因而能够比较正确地将话语者的感情传达到译入语中.但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对话中使用的感叹词,我们怎么才能以书面的形式准确地表达话语者的心情和语气,著名翻译家奈达提出的动态翻译理论,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中对话语料的翻译很适用.本文拟以林少华翻译版《挪威的森林》中的感叹词的翻译为例,以奈达的动态翻译理论来剖析作品中‘まあ’的动态翻译对应.  相似文献   

16.
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传播、推介安徽形象的重要载体。通过搜集当前徽文化旅游资源英译文本,分析当前徽文化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现状,并从加注、释义和省译等方面提出翻译方法,从而提高徽文化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质量,推动徽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7.
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来实证考察苗族地区120名中学生英语习语构式习得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苗族学生在两类习语构式习得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因其自身英语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习得的显著性差异:高中学生倾向于以英语习语构式的整体性和语境信息来理解习语;初中生在解读英语习语构式时多借助于其字面意义组合式地推导。另外,基于研究发现而建议的教学启示期许对促进与提高苗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它体现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传统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认识英语习语的民族性对了解、研究英语国家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学、心理、民俗、语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白瑶 《前沿》2002,(12):163-165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 ,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 ,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要素 ,最能直接反映文化的变化状态 ,作者拟从文化差异与融合对语言及翻译的影响入手 ,谈谈语言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4,(7):92-93
刘敏、张伶俐在《理论月刊》2013年第12期撰文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当翻译实践遭遇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时,就产生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作为不可译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翻译领域中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对于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的语义和文化特色来说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详细阐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究文化不可译性的根源及种类,并达到等值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