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时代已经来临,并悄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微"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思想变化?如何掌握这个时代的规律特点,探索出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趋势?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实现创新?本期专题将为您解读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信息社会进程发展迅速,微时代的特征日益显现,以微媒体为代表的传播方式正迅速改变、重构着信息传播生态,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既有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完善、政民沟通交互性增强、公众参与积极性提高等机遇,也面临着政府公信力受到威胁、舆情引导任务繁重、政府信息管理难度增大等挑战。我国政府应主动适应微时代洪流,从汇聚微动力、提升微服务、改善微传播三方面入手,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深入创新。  相似文献   

3.
丁海丽  吕聪玲 《学理论》2015,(7):246-247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大学生迅捷地掌握各类信息、及时查找各种学习资料提供了最佳中介和途径;另一方面,它作为网络载体之一,对大学生思想和道德层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何有效规避"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并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影响,成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论题。  相似文献   

4.
微时代下社会群体思想行为特点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时代用微传播、微公益等孕育着"微主体"及其"微生活方式",从思想、行为方式等表现出强大的社会群体力量。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25)
"微"时代下,多元化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这必然对高校及高校教育者带来严峻的挑战。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自我诊断法)全面分析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部优势、外部劣势以及外部教育环境的优势与威胁。在"微"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应该采取革新传统价值观教育理念,树立新时代下的"微"意识;用"微"方法来丰富新时代价值观教育内容;营造校园文化精神,加强媒介素养培育等有效措施,建立动态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以此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主流话语权威"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硬性"权威,而是一种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之上的"软性"权威。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主流话语权威的塑造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以时代的和辩证的眼光来全面审视微时代高校主流话语权威塑造的现实境遇,通过找准主流话语主体角色定位,重构话语主体权威;确立主流话语内容主导地位,保障话语内容权威;转换主流话语传播固有渠道,实现话语传播权威等多种对策,实现微时代高校主流话语权威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微时代的到来,开启了公共话语权的平民时代,政府不再占据网络舆情的主导地位,微博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阵地。微时代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和民众的聚变式反应,使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着"塔西佗陷阱"的困境。提出了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突破"塔西佗陷阱"的新出路:及时公开信息,主导舆论态势;主动承认错误,重塑信任关系;努力提高"微能力",发挥"政"能量。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9)
网络媒介的兴起正改变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方式与效率。随着微信被广泛使用,志愿服务开辟了宣传新阵地,提高了服务对接新速度,促进了服务质量新突破。因此,各高校可利用微信的特点,积极推行"微注册",为每位志愿者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终身有效的唯一编码;实行"微管理",通过微信筛选志愿者和整合志愿资源;倡导"微志愿",鼓励大家践行"善小",用微信记录和跟进志愿服务的推进状况;开辟"微平台",通过微信平台就可以直接进行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6)
"微时代"悄然改变网络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扩大教育客体、干扰辨识能力、增加控制难度、提升沟通要求、冲击价值认同等严峻的挑战,结合《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教育者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微"话语,树立"微"权威;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争做"微"领袖,组织"微"活动;高校加强监督管理,搭建"微"平台,利用"微"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微"内容,提供"微"载体,创新"微"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
当前,我们正处于微时代的环境之中。我们每天更新微博,使用微信,创造着微话题,发起了微公益等等都宣告着微时代的来临。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微时代影响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碎片化。在微时代中如何进行碎片化学习则是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微创新是基于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趋势而兴起的一种创新模式。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微创新表现为金融服务思维、金融服务过程以及金融服务框架三个维度的创新。微创新是商业银行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现实需要,有利于抑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侵蚀,有利于商业银行应对技术脱媒的挑战,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微创新面临着经营思维滞后、管理体制僵化、经济金融环境欠佳等困境。推进商业银行微创新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快人力资本年轻化建设,活跃商业银行经营思维;优化商业银行流程,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管理质效;营造经济金融发展健康环境,打造微创新发展新生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微博、微信凭借用户基数、内容形式以及传播路径的优势,迅速成为影响力最大的网络公共领域。微时代的到来,冲击政府和公务人员话语权威和公信力、加大了社会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同时,也带来了实现服务、高效、包容的智慧型政府转型的契机。为此,政府应用更加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直面微时代的挑战,整合资源,搭建"微平台",建设立体化信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浙江象山新桥镇推出"微"系列——开通微镜头、发送微信息、刊发微课本、创办微课堂、搭建微舞台,用微小的视角、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做好宣传工作。1.把好"微镜头",聚焦基层察民意。开通官方微博"新桥微镜头",由组织干事担任专管员,根据基层党员干部需求,量身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微文化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其无"微"不至的外延使大学生成为微文化传播的主要参与者和受众群体。微文化的不断发展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主流微文化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的同时,其灰色地带与灰色地带的多元化负面思想阻碍着大学生的进步。微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正相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采取不同措施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李毅华 《学理论》2013,(8):9-1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机制发生了颠覆性变革,加之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公众"微监督"在社会监督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公众微监督的"微"特征在微博平台中更是大放异彩。在公众微监督汹涌澎湃发展的同时,政府也顺势改变着自己的施政方式,将互联网当作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平台,可以说官员转变是公众"微监督"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微传播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突破了区域传播的时空局限,打破了跨文化传播认知障碍,微媒体展示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洞悉受众需求、凝结共识、情感沟通与陪伴,完善环境认知与监测的功能。就湘西地区民族文化与微传播现状来看,存在微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削弱了民族文化内涵的厚重性,微传播多元价值的呈现消解了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凝聚性,微文化碎片式的传播与解读不利于民族形象系统构建等困境。在传播对策上,采取见"微"知著,以"微"切口凝练民族核心价值;造"微"入妙,以"微"路径收获共情体验;"微"言大义,以受众个体"微"视角丰富民族文化传播多样态;研精究"微""微"平台与教育联手推动民族文化内涵的"传与专",实现微传播背景下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7.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迫切要求人们不断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呼唤着人们美好的精神状态,保持社会道德的纯洁和社会心理的平衡,使人与人之间始终保持着团结互助、平等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进入微时代以来,微元素深入到了网络的各个领域,微文化不仅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同时也深入到学校的教育中,在教育界掀起一股"微课热"。就微课摄录和后期制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法。为加强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建立中国的微课超市,制作专业水准的微课作品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善于体察人们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对人们的精神需求作出积极响应,并以此为契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基层政治生态在整个政治生态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兜底功能。如果基层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必然会妨碍整个政治生态的净化。当前,基层政治生态污染的突出表现就是基层"微腐败"的滋生蔓延。基层"微腐败"由微到显、由小到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基层管党治党宽松软。因此,为了从严整治"微腐败",铲除"微腐败"滋生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必须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