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妇女社会地位的普遍日趋低下可以说是近代以前人类历史的大趋势,但由于各民族文化不同,各个民族或国家妇女的社会性别的角色及社会地位自然也不尽相同.中国独特的地理与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化进程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从而决定了中国妇女社会性别角色及其社会地位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在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中,她们不但始终是家族经济的重点支撑,就连她们的道德规范、行为举止也都成了关乎家国存亡之大事.因而她们的实际社会作用与社会地位,要比名义上和伦理上的重要得多.总之,中国妇女既有受压迫的一面,还有作为"主中馈"的"内助",与男子阴阳和合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培育家国情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家国情怀的时代性、继承性与实践性出发,结合"00后"大学生个体、家庭及社会环境等特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者应加强思想价值引领,以文化自信滋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夯实家国情怀培育的基石;主导网络声音,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想认同;引导学生明大志、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3.
儒家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整合纽带。从先秦双向度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别"到后来的汉代单向度的"三纲五常",儒家家庭伦理的变化折射出了"家国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儒家家庭伦理建构的"家国一体化"社会结构塑造了社会整合规范。伦理乃是一种社会关系,正是在"家国一体化"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核心导向的儒家家庭伦理,得以从家推延至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制度安排,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生活、发展的微观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于家庭之中,通过从家庭中得到"获得"维系正常的个人活动。家庭是人们"获得感"的重要来源,然而现代家庭面临严峻的挑战正影响着人们的"获得感"。一、现代家庭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家本位""家国同构"等传统思想在当今社会仍以各种方式竭力为家庭成员提供保障,并帮助抵御风险,但却不足以应对现代化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冲击。  相似文献   

5.
正3月3日,十二师一〇四团召开"三八"国际妇女节"民族团结一家亲"演讲比赛暨"最美家庭"表彰大会。各基层单位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妇女主任及妇女先进代表、团场16户受表彰的"最美家庭"代表以及她们的结亲"亲戚"参加了活动。在"最美家庭"表彰会上,团领导为16户"最美家  相似文献   

6.
农一师一团妇联今年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争创"廉洁家庭"活动。团妇联为充分发挥家庭和妇女在反腐倡廉中的特殊作用,引导全团广大干部家  相似文献   

7.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17,(31):62-62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小家”连着“大家”,关乎“国家”。  相似文献   

8.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妇女事业的百年征程。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学说是我国妇女事业"两个结合"的理论前提,为我国妇女解放和妇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始终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结合中国妇女实情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观点是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与"男耕女织"传统的结合,关于"妇女在家庭中的独特作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家庭生产"理论与"相夫教子"传统的结合,"妇女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与新时代国情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以"家文化·镇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创建全国文明镇的实践进行研究,总结了其通过培育"家之风""家之教""家之德""家之责""家之誉",推进文化新风进家庭;通过"镇之魂""镇之诚""镇之美""镇之韵""镇之安",提升镇文明的"5+5"主题模块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王通讯 《当代贵州》2013,(24):65-65
美国社会学者奥登伯格将家庭叫做"第一空间",将所供职的单位叫做"第二空间",家庭与单位之外能够见面谈话交流的地方是"第三空间"。显然,像中国的茶馆、美国的咖啡屋就是典型的"第三空间"。前些年,一谈到美国硅谷,就是"车库加博士";现在,一谈到硅谷,就是"咖啡屋加人才"。这反映出"能够自由交谈的较大的空间"对世界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今,中国的中关村也出现了像"车酷咖啡"、  相似文献   

11.
首先,妇女主体意识的树立是妇女参政议政的根本条件。 妇女主体意识的中心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首先表现在社会角色意识。充担社会角色,登临社会舞台是妇女参政议政的起点。人类社会的本体应是男性和女性的世界,失去妇女角色的社会是一个残缺的社会,残缺的社会是不完善的。所以,妇女参政议政是建立完善社会的殊荣。具备了社会角色意识才能走向社会政治舞台,行使受法律保护和给予的社会权力。妇女对家庭角色一般都能主动意识到,是因为一个家庭没有妇女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在家庭生活中妇女的角色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一旦从宏观上观察妇女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时,人们就很难看到其重要性。人类社会从产生至今尚未进入尽善尽美的社会,人们往往习惯于不完善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七师一二五团妇联以"情系贫困母亲、帮扶困难家庭"为宗旨,积极实施母亲与环境、母亲与科技、母亲与健康等系列救助行动,不断优化广大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为推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  相似文献   

13.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家”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文明中的“家”文化具有丰富的道德价值,在倡导吸收传统文化积极因素促进文化先进性的今天,“家”文化的道德内涵随着现代性的推进而发生嬗变,如功利化倾向冲击着“家”文化的道德平衡力,“独生子女”时代家庭德育功能的弱化等问题。如何在保持传统和适应现代的过程中把握“家”文化对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同时加强以“家国”文化为内容的基础教育,创导“家庭伦理关系”的体验式教育,把道德品质的培养贯穿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为青少年创造一个以“家”文化为核心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5.
当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开拓思路,借鉴一切有利因素,拓展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新途径。本文就通过挖掘传统“家国同构”的合理成分,寻求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新途径。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古老的中国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存在的农业社会,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是架构农业社会的基础。在过去,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内部的家庭,像在中国这样长期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其以家族为基本  相似文献   

16.
正兵团广大职工同志们:今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中国改革描绘了宏伟蓝图,为我们实现"中国梦"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兵团党委围绕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组织开展"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鼓励广大职工群众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勤劳发家、节约持家、平安保家、环保绿家、和谐兴家,兴起了一轮富有时代气息的建"小家"兴"大家"、构建和谐小康兵团的热潮,以家庭的文明、和谐、小康促进兵团的发展,为实现兵团"两个率先、两个力争"宏伟目标、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我作为兵团普通职工家庭一  相似文献   

17.
曹静 《学习导报》2012,(6):53-54
l 屋顶下有一头猪(豕),构成了汉字“家”。 “家”,和它简单的字形不同,其内涵显然丰富得多。它既可以指社会的“细胞”——家庭,也可以指构成家庭的成员——家人,还可以指住所,那些为家人遮蔽风雨的房屋。  相似文献   

18.
曹静 《新湘评论》2012,(6):53-54
l 屋顶下有一头猪(豕),构成了汉字“家”。 “家”,和它简单的字形不同,其内涵显然丰富得多。它既可以指社会的“细胞”——家庭,也可以指构成家庭的成员——家人,还可以指住所,那些为家人遮蔽风雨的房屋。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可以透过“家”文化看到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国古代法和古罗马法中的家都曾作为公权力的末梢,通过家父权维护国家的政治统治。但是古中国和古罗马自然环境和政治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后来两者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参与公共劳动是妇女全面解放的先决条件。新中国成立之时,城市妇女被严重束缚在家庭之中,参与公共劳动的机会较少,在经济方面也多依附于男性,严重阻碍了妇女全面解放的实现,再加之当时城市生产建设亟需恢复与发展,党和政府积极动员广大城市妇女参与社会生产。为推动城市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党和政府在建立妇女团体组织、提升城市妇女劳动觉悟、保障城市妇女劳动权益、发展托幼事业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城市妇女劳动观念明显转变,纷纷走出家庭投身新中国建设,有力推动了城市妇女的解放进程,加速了城市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