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对中国南海的染指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追随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的是不干涉立场。冷战结束后,随着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由于南海战略地位的重大提升,同样也是出于遏制和防范中国的目的,日本开始插手南海事宜,增强自己在南海地区的话语权,而且近年来积极联合美印及东盟国家对中国形成围堵之势。显然,日本的这一系列举动会给南海争端的解决带来不可预知的阻碍,也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周边环境,甚至对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国与“冷战”的缘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与“冷战”的缘起苏格“冷战”结束了,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达40年之久的美苏冷战,却继续给人们留下回忆并增添思考。①一般来讲,冷战时期的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的缘起问题有三种学派。第一种是将责任归咎于苏联的“正统”学派;第二种是检讨美国责任的“修正”学派...  相似文献   

3.
冷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推行意识形态外攻战略。文章分析了在冷战时期及后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外攻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苑崇利 《外交评论》2009,26(2):105-113
石桥湛山是20世纪日本国际政治思想发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冷战时期,石桥秉承他战前一贯的“小日本主义”的反战和平立场,阐发了日本“自主外交”的政策主张,进而提出了基于共同利益的“日中美苏”和平同盟的构想,并对冷战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立和冲突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批判。石桥湛山在冷战时期的“脱冷战”的思想见解,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现实的国际社会也不无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美国的战略分析家就预言,由美国和欧洲组成的西方将主宰整个世界。然而历史并没有按照他们的设想和愿望发展,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确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美欧同盟关系的调整有可能超过其他矛盾,成为这场变革的最主要内容。建构主义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崛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派别。关于它的理论方法和基本观点国内学者以多有论述。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的认同视角,对比冷战时期的美欧认同,探究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欧矛盾中的深层问题,并以此为基点,试窥美欧关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戴炳然 《外交评论》2010,27(1):63-77
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后,中欧关系正处于一个低谷和困难时期。以一种后冷战时期地缘政治的视野来分析中欧关系的现状,可以认定中欧关系的基础并未根本改变,正视当前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战略,中欧关系依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单极体系的发展趋势始终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学术争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体系制衡能否重现、如何制约美国实力优势以及美国自由霸权秩序能否延续。这些学术争论以及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实践表明,以近代至冷战时期欧洲经验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理论已难以充分解释美国单极体系的走向。为此,有必要尝试更新分析框架,从美国安全等级体系的影响入手分析美国单极体系的发展趋势。安全等级视角能够更为合理地解释有关美国单极体系发展趋势的理论困惑。  相似文献   

8.
赵怀普 《外交评论》2010,27(6):91-104
冷战时期以北约为支柱的大西洋联盟构成了美欧关系的基础,但由于双方权力的不对称,美欧联盟关系带有从属性质。冷战结束和欧盟崛起对传统的美欧关系格局带来了强烈冲击,重构后冷战时期的跨大西洋关系成为美欧双方的共同议程。美欧在跨大西洋关系重构问题上的互动和博弈表明,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和目标上的深刻分歧,短期内并不具备形成一种新的全面和机制化的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现实基础。今后美欧虽有可能在渐进的演变中形成某种局部性的伙伴关系,但最终结果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欧双方适应新的形势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是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合作研究项目“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迄今已有7年时间。不久前,合作双方特别是就第三阶段研究“1969-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探讨,涉及诸如:1969-1972年的中美关系;1973-1979年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中的苏联因素;海峡两岸内部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对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国努力发展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并把与东盟的关系视为中国周边外交的最前沿和突破口.中国与东盟关系在冷战后总体上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然而近年来双方关系的发展势头遇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矛盾更是一时难以平息.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区域外大国的干预和东盟对中国关系的战略定位直接相关,也与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与东盟关系方面存在的一些认识偏差和误区有关.对此,中国必须与时俱进,厘清对东盟以及中国—东盟关系的思想认识,加强战略谋划,并在具体思路和策略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陈积敏 《外交评论》2010,27(2):127-140
冷战初期,美国试图利用西藏作为反共反华的重要基地。为此,美国政府策划、鼓动、操纵、支持将所谓的“西藏问题”提交联合国审议,并最终促使联大分别于1959年、1961年、1965年三次通过有关“西藏问题”的决议案。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联合国“涉藏”议案也做出了针锋相对的外交反应。美国借助联合国平台干涉“西藏问题”的政策虽然形成于冷战时期,但却对中美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际法确定南海海权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海权是指主权国家对南海各群岛和部分海域的领土主权以及其他海域的相关权利。南海问题的焦点在于周边各国对南海海权的争端,以及区外大国对南海问题的涉入而引起区内的安全问题。文章从国际法的角度确定南海海权的归属,并进一步阐明南海海权的确定对南海安全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政党国际组织的兴盛及其当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党国际组织的不断发展是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特征。政党国际组织为世界各国政党提供了参与并影响当代国际政治的政党外交平台和国际活动舞台。它最初是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产物,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推动它在冷战结束以后不断发展。它模糊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界限,日益关注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突出问题。它作为新世纪国际关系、特别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行为主体,作用会不断增强,影响会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法西斯主义横行以及二战的爆发,极力推崇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的理想主义学派迅速衰落,而崇尚权力与均势的古典现实主义学派得以崛起,并占据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主导地位。在古典现实主义的强势下,不仅同一时期的国际法学经受了极大的冲击,国际法以及国际组织的实践也受到消极影响。或者说,古典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成为我们理解冷战时期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拥有全球治理的合法权利。在现代国际社会,全球治理的进程划分为一战与二战之间的时期、二战结束之后的冷战时期、冷战结束以后的时期。全球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带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人权等价值理念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都是国际社会限制绝对主权、进行全球治理的权利来源。这两个方面的内在张力,影响到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王帆 《外交评论》2002,(2):29-35
冷战后美国的亚太联盟体系经历了过渡与调整两个阶段。与冷战时期相比 ,延续大于变化。冷战后美国亚太联盟的深化与拓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联盟内部的功能性调整 ;二是双边同盟之间的协调加强。今后美国亚太联盟的变革仍将以渐进方式进行 ,突出制度化建设 ,同时增加联盟合作的高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中美在南海的竞争日益加剧,但一些重要问题尚未得到澄清。中国和美国究竟为何而斗?是什么导致中美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问题上的摩擦与争论?本文综合分析第三方因素、海洋规则分歧和权力竞争这三大变量在中美南海竞争中的权重和影响机制,探究不同因素间的关系和中美在南海长期竞争的基本趋势。研究表明,当前的中美南海僵局是两国围绕三大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在不同时期三大因素的影响力排序不同。第三方因素、海洋规则分歧和权力竞争分别是2009—2012年、2013—2016年、2017—2020年这三个时段最有力的解释变量。在可预见的未来,权力竞争仍将是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其他因素的重要性会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一直坚持以政治方法解决南海问题,但近日菲律宾的做法却使南海问题日趋“司法化”.以法律方法解决海洋问题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其用于解决南海问题却具有不可行性.文章从南海问题司法解决的大背景出发,阐述以法律方法解决南海问题的不利因素,并阐明以政治方法解决南海问题相对于司法解决的优势,此外,针对南海问题“司法化”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南海问题的合理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9.
《外交评论》2017,(1):83-106
随着中国—东盟关系的全方位推进,加之近年来南海争端持续发酵,国外一些学者和官员开始炒作"中国正在分裂东盟"的论调。其实,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不仅一直公开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认可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领导角色,而且全力发展与东盟组织的关系,通过参加GMS合作助力东盟一体化和东盟共同体建设,高度重视东盟在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中的作用。中国不但没有谋求分裂东盟,反而全方位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和东盟共同体建设。为了应对国外部分学者的炒作、消解部分东盟国家的疑虑、推进中国—东盟关系的持续发展,中国除了继续在各种国际场合公开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扮演领导角色外,还要加大在南海问题上全面落实"双轨策略"的力度,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构筑中国—东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20.
南海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意义重大。南海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决定了其复杂的地缘特性、重要的战略地位、激烈的海权争夺。中国与南海地区邻国关系密切同时又存在着敏感的南海问题。区外大国遏制中国的政策掣肘着中国和平解决南海问题。中国一贯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只有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最终解决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