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网络舆情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星 《政法学刊》2014,(4):101-107
中国正处于群体性事件的易发、多发和高发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几乎所有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体现了网络及网络舆情的推波助澜作用。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及网络舆情既是党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又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伴随网络普及和社会的变化,国内群体性事件频发,这对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针对社会现象,提出了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湖南省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网络舆情危机频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和社会心态具有内在关联性.目前社会不良社会心态主要有:非理性心态、群体性怨恨心态、焦虑心态和质疑心态等,这些不良心态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并对舆情危机产生严重影响,应积极开展预防和处置工作,制定消解网路舆情危机的“有形”和“无形”心理疏导策略,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钟华 《法制与社会》2014,(6):151-152
当今的互联网发展越来越迅速,也不断的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在互联网上也是越发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对于广大的人民来说,确实是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政府应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快的处理好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给人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给人民制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面,社会才可以发展的更好。  相似文献   

5.
石静  刘堂灯 《法制与社会》2011,(32):183-184
2010"郑州76岁老农遭城管掌掴"事件经多家媒体曝光后,迅速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一时间,社会的焦点都聚集在了郑州市政府对整个事件的态度及处理方式上,网络舆情的发展也对其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提出了挑战。通过对郑州"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发展过程的分析,进而指出该类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一般性对策。  相似文献   

6.
施伟东 《犯罪研究》2009,(3):27-31,36
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相继发生突发群体性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严峻复杂的社会稳定形势下,亟待抓紧研究建立应对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针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状况,指出当前国内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些主要特点。从政治学角度,深入探究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肇因,为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矛盾提供有益的启示。从预防与应急准备、实时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四个方面,提出应对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工作制度,以规范处置行为,提高处置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7.
崔杰锋 《法制与社会》2011,(24):169-170
进入2011年,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广泛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发布信息或对事件进行评论。因为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为舆论事件的信息传播和信息点评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便利条件,这直接催生了众多网络舆情事件,使之热点不断。如‘躲猫猫”、“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撞车杀人案”、双汇“瘦肉精”事件等等。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应对舆情,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根据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经验进行阐述,望能为我国的互联网舆情应对工作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政法学刊》2015,(1):108-1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现实中,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的治理与疏导存在理念有偏差、法律法规不完善、信息机制不健全、疏导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政府应通过更新理念、健全机制、完善网络立法、向意见领袖借力、严把网络关口等措施,以期提高网络舆情的治理和疏导水平。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网民及内部心理机制变化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最后从政府、媒体及网民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预警及疏导机制、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微博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其在舆情和群体性事件的转移扩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呈现出明显的微博因素,微博参与应对群体性事件具有角色优势。因此,必须从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培养微博意见领袖;与传统媒体有效互动;提高公职人员媒介素养等方面入手,提升运用微博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民主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洁从政情况进行监督就是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一个明显趋势。正确审理网络舆情案件也是案件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全新挑战。对网络舆情案件的审理,既要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又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因此,必须切实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越来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从监管场所发生的“躲猫猫”、“做噩梦死”到“喝开水死”等突发事件的媒体炒作.无不展示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态势和巨大影响。本文透过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的视角.针对监管场所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充分发挥监所检察工作职能作用,探索监所检察部门在服务和谐、稳定、发展大局中的使命.进一步提出完善监管场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检察应对的工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下多样化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对社会信息舆论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阶段舆情工作处理模式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认真分析现阶段我国政府舆情应对所面临的挑战,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已是时代发展不可回避的关键,同时也能为建立完整的舆情应对机制提供良好范本,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马如原 《法制与社会》2013,(36):214-2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时代悄悄来临。相关数据表明。当今中国的网民已经高达八亿多,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网络发展之迅速令世界惊奇,网络的发展加速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快了地方信息的流传,也衍生了一些新的行业。如电子商务、网络商城等,这给社会提供了一部分就业机会,但也使得一些问题逐步突显出来。如群体性事件,借助网络的传导功能扩大其影响,使本来复杂的事件变得更加难以处理。为了合理处置群体性事件,避免不知情群众被利用,政府必须加强对网络利用的控制,从思想上重视网络上传播的群体性事件,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监督制度.及时快速的应对群体性事件,并且联合各大媒体,对群体性事件有效合理的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5.
叶氢  肖定东  刘艳 《政法学刊》2006,23(5):14-18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警察作为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加强对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是公安机关更好地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迫切需要。警察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公共安全的的角色,运用警察公共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是可行的,开展警务公关的具体措施包括:牢固树立舆情观念和公关意识、严密舆情控制、及时开展应对公关及必要时现场喊话公关等。  相似文献   

16.
在公共社会空间中,微博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平台。及时有效地引导监管微博舆情发展,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形象的构建,促进公民的理性思考。文章分析了当前微博舆情带来的挑战和引导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完善微博舆情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公民良好社会公德和媒介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许多影响重大的群体性事件都与鉴定意见有关,涉鉴舆情事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分析其迁延变化特点已成为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依据近几年发生的典型案例,总结归纳出涉鉴舆情发生、发展经历的四个不同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不同的影响因素,从司法鉴定、政府工作和媒体舆论等三个层面提出了每个阶段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刑事犯罪、民事行政纠纷、群体性事件和各种治安案件的持续高发,大量的矛盾以案件形式进入政法工作领域,使得政法维稳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如何化解社会矛盾不仅成为检察工作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维稳课题,也成为了落实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金艳荣 《行政与法》2013,(11):45-48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等多维度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态环境,一方面,新媒体以便捷、高效、即时、互动等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在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冲击的同时,也对政府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0.
蔡维波 《法制与社会》2010,(25):292-292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这一段时期,是我国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可能由于因各类矛盾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可以预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群体性事件将呈上升态势,在一些地方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第一位的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处理和对策方面的研究,希望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