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论高校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指高校学生出于表达情感或维护权益的目的,采取临时聚众的方式向有关机构施加压力,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行为.当前部分高校未能重视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导致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影响高校稳定,也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考察高校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干预、处置和追究各阶段着眼,探讨构建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以期有效控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矛盾的外在表现,近年来逐年增多,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机理研究,正确认识、防范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确保我国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推进改革进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薛松 《公安研究》2011,(4):20-22,51
政治参与是社会成员对于共同利益的合法主张行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则是信息社会中社会成员对于共同利益的制度外主张行为.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规模以及对抗程度都在逐年上升,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政治参与制度的相对缺失必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防范和处置,要拓展公众政治参与途径,提高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健全...  相似文献   

4.
从舆情视角论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其预防和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胜洪 《前沿》2009,(1):114-117
群体性事件是严重破坏正常秩序的重大社会事件,随着近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其发生频率升高,规模扩大,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集中体现,而群众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干部官僚主义作风、参与人员法制意识淡薄、别有用心者煽动等因素是其发生的直接诱因。要处理好群体性事件,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培养公民现代法治意识,拓宽民意表达的合法渠道,完善法律制度,严格依照法律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刍议促成群体性事件的三要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需要积极预防、及时处理。群体性事件一般由诱因、流言传导、群众参与三个要素促成,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导致事件发生。本文以为,如果能够控制这三个要素,可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陈文彪 《前沿》2012,(12):116-117
在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当今社会,近年来发生在互联网内外的群体性事件出现了交织放大的趋势,对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威胁,在虚拟社会里,网民可以放弃现实生活中的顾虑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可使某地的某件事形成聚集评论,从而上升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而公安网监警察网络监督力量则受到现行体制、技术的限制,在处置网上群体事件时受很大的局限,增加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和处置难度。本文就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公安机关提高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提出了建设思路,对于营造良好网络氛围、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中所累积的矛盾和问题引发的,但与此同时,应该认识到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也不应该成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带来的必然结果.文章从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体制因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析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动因,以期从根本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趋增多和复杂。其中,随着社会利益格局和群众利益关系的调整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矛盾,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此类群体性事件无论其数量、规模、危害程度和处置难度,都不亚于其他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众性事件。防范和处置此类群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工作十分重要。防范工作做得好,可以避免或者减少事件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增多,由此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准确界定,分析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坚持工作原则,准确把握好预防和处置工作的时机,不断提高群众工作、依法处置、指挥协调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网上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分析及处置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网上群体性事件日益凸显,组织化程度提高,规模扩大,参与主体日趋多元。防范网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努力构建网上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立与各部门、各警种之间的快速联络机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情报信息研判;加强舆情控制,做好引导工作;严厉打击网上群体性事件的发起组织者;积极探索做好网上群众工作的方法,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利益关系的失衡,再加之有关利益表达机制和矛盾解决机制不完善,产生各种民怨和社会不良情绪,最终导致矛盾激化而发生。只有积极回应群众的利益诉求,理顺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不良情绪,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张力的增大、人们需求增长与需求满足滞后之间矛盾的激发、个人社会挫折感和社会不公现象,引发现阶段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理应采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纳入法制轨道;拓展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公安机关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出击、综合治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何斌 《警察与体育》2000,(6):39-40,37
当前群体性事件在某些地区发案率很高,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及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危害很大,其影响面之广和处理难度之大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所以,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的课题。本文围绕群体性事件的类型、特点、成因及对策措施作些分析和思考,为群体性事件研究做点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社会转型导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日渐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认识社会群体性事件,理解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而思考对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控制策略,对于在改革条件下维持社会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不仅迅猛,而且其事件的影响度和被关注度已非常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的把握与控制能力。因而,研究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以及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策略,对疏导舆情、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考之一 :近年来我省群体性事件呈现新的特点 ,一是总量越来越多 ;二是规模越来越大 ;三是组织越来越严密 ;四是行为越来越激烈 ;五是情况越来越复杂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思考之二 :必须找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做到妥善处置。主要原因有 :改革力度加大、利益格局的调整 ,一些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客观因素 ;群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根源 ;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 ;不法之徒乘机破坏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群众法制观念淡薄 ,提出不合理要求 ,也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增多的一个重要方面。思考之三 :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应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 ,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处置 ;防止矛盾激化 ;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 ;慎用武器警械 ;依法果断处置。思考之四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必须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防范群体性事件要从根本上、源头上消除事件发生的土壤和条件.作为公安机关,要通过完善处置预案;大力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大宣传,正确引导;分清是非,秉公处理,进一步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法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诉求也越来越多,因此,群体性事件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事物。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现场处置工作规范性的把控难度也越来越大。公安机关在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中的困难和矛盾越发明显,因此,研究公安机关在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中的执  相似文献   

20.
赵永琛 《公安研究》2010,(9):19-30,44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各种群体性事件,总量持续上升,规模不断加大,行为方式日趋激烈,诱因越发多样化,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复杂。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形态和性质,深入探寻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原则、策略和措施,对于更好地防范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