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应然属性,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则表现为公共政策的实然属性。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主要表现为公共政策主体的垄断性和自利性、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公共政策目标的非公平性、公共政策信息的非共享性等。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推进和利益的日趋多元化,如何防止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流失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为全面探究转型期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流失发生原因,论文使用类型学研究方法对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流失现象进行了类型划分,从"流失阶段"和"动力来源"两个维度,将其划分为"源头自利型""源头捕获型""下游自利型""下游捕获型"四个类型,并根据每个类型的特点,选取了对应的典型性案例。通过比较上述类型及案例,发现防止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流失要做到:通过有效制衡制约公权力自利性;保障民众和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政策议程;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必要束缚;完善腐败治理体系以防止公权力被捕获。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政策偏离公共性的问题,并有两个方面的突出表现。作为政策制定主体—中央政府以及政策执行主体—地方政府的利益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构建有效的公共政策机制则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增进公众福祉的重要手段,它天然地具备“公共性”.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政策“公共性”衰减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从各角度厘清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价值内涵,分析“公共性”衰减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政府代表公众委托公安机关来行使管理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职能,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严重损失和公安机关公共性的丧失。本文通过博弈论的方法论证分析了政府(公众)作为委托人与公安机关之间博弈冲突,得出新的纳什均衡为(信任,廉洁)。最后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使公安机关的自利性与公共性冲突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是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为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平性、合法性和稳定性,有必要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中来,建立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关系。虽然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诸多困境。本文从经济制度、行政制度、社会制度三个方面入手,剖析了我国公民参与失效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公民参与状况的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杰 《行政与法》2004,4(10):19-21
“公共性”是一个分析现代政府活动性质和行为的重要工具,对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探讨有利于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处在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在这种特定环境与制度下的内涵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根本理念层面、道德层面和政治过程层面来解释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内容,分析了我国政府对公共管理的根本理念定位———公众满意,国家公务员的公共行政道德责任建设及公民参与对“公共性”实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的人性预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宏山 《行政与法》2004,2(1):15-18
公共政策过程应当遵循一系列前提性的人性预设,即假定经济人都是追求自我利益的自利者,政治人在任何意义上也都不是天使,都不可能只行善不行恶,政府机关的存在乃是“必要的恶”。公共政策过程不该以信赖为基础,而当以猜疑为基础。公共政策的基本职责在于,约束经济人的无赖行为,约束政治人的创租行为,约束政府机关的恶治行为。  相似文献   

9.
新闻职业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公共性和公益性.主要表现在:新闻职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新闻信息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作用;同时,新闻职业作为稀缺公共资源的受托使用者,必须对社会公众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职业公共性的实现面临着自利性和阶级性的双重挤压而陷于困境.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充分实现新闻职业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0.
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是公共政策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础,也是实践中建构政策观念、开展政策活动的逻辑起点。现流行的几种关于公共政策本质的代表性观点,虽然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揭示了其不同面孔,但都未进一步剖析公共政策背后所蕴含的国家—社会关系,或者说,没有清晰地回答一个问题,即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政策性所反映的社会意志和国家意志在政策过程中到底发挥着何种作用、如何互动以及产生了何种影响?对此问题的挖掘将得出对公共政策本质的重新理解: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社会意志和国家意志之间是对立性交融关系,而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两种意志的组合关系及其结果。这种组合关系在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公共政策运行的全过程中均有充分的体现。从这一视角来透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府绩效评价,本质上是对公共政策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是公共政策完整逻辑过程的一个环节;因此,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论视角,同样可以适用于对政府绩效评价模式的分析。绩效评价有两个模型,即公众参与模型和技术理性模型。由于在公共行政过程中专家和大众具有不同的知识和政策评价标准,因此不论是公众参与模式的绩效评估模式还是技术理性模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而将公众和技术理性结合起来的复合型政府绩效评价模式,可以兼顾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技术理性,实现绩效评价实践对公共政策民主化和理性化的政策学习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政府活动中,利益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制定和行为方向,它使各种因为利益而进行的活动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本文着重探讨了政府在进行决策过程中的利益取向问题,界定了政府利益及其构成,并通过现实的案例阐释了政府利益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方略,以期更好地优化决策,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完善公共政策公共性,实现公共组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发生的公共性案件,在进入司法程序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由于法律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层次性、自利性特征,导致不同的人在同一件案件上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诉求,由此而质疑司法的公信力。这种法律价值判断的困境而产生的矛盾,其解决一方面需要继续推进法治建设,形成良法之治。另一方面必须要在公民社会的建设上加强我们的价值同一性。  相似文献   

14.
政府公共决策理念的科学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共政策的科学合理化程度及其执行效果。而现实是,政府存在着一些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民众利益的决策理念,致使所做的公共政策缺乏应有的“公共性”,因而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文章以河北省滦平县政府向河北承德光大农业公司转让金山岭长城段进行经营管理为例,分析政府在公共决策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应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医疗卫生服务来看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政府政策的公共性,看社会和谐公平。本文正是通过对医疗改革的分析,来阐述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提升之道。  相似文献   

16.
可仲裁性是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一项基本问题,公共政策也是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从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可仲裁性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密切。本文在对二者的内涵、作用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着从两方面阐述二者的关系:一是可仲裁性与公共政策二者之间的差异;二是公共政策对可仲裁性的限制,具体从国内公共政策、涉外公共政策和跨国公共政策三个方面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尽管公共政策对可仲裁性的影响在弱化,但公共政策的作用依然必不可少,其角色已经从仲裁的主要障碍演变为仲裁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行业协会自利性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业协会不仅具有共利性和公利性,同时也客观存在自利性,即为其自身谋求利益的功能属性.自利性是任何一个独立主体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属性.尽管行业协会的自利性存在种种局限性,但在一定制度安排下,行业协会的自利行为亦有利于企业共同利益.对于行业协会的自利行为不应一味地加以否定,而是要从制度层面对其加以规范和约束,将其控制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之中.  相似文献   

18.
我国证券市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期间,在这不长的时间达到极为迅速的发展。由于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的发展中虽获得了一些成就,但另一方面因相关证券行业的立法和法律理论的相对落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证券交易兼具公共性与自利性的特点,这样的特殊性要在具有公共职能的证券交易所行使自律管理权的同时,受到相应正当程序的约束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优势作用。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之规制、现有缺陷及相应制裁手段方面入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起诉裁量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公共政策为视角,分析公共政策对起诉裁量权配置和运行的影响,讨论了保护被害人利益的公共政策,宽严相济、惩罚与教育并重的公共政策、公正与效率兼顾的公共政策对起诉裁量权的作用,以及起诉裁量权中所应有的协商性、交往性含义,并通过应然与实然的比较,提出我国起诉裁量权问题上观念更新和制度更新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郭春镇 《中国法学》2023,(1):142-161
法律解释是一个不断“去私人化”、重构法律文本公共性的过程。法律解释的公共性是一种符号、方法、价值意义上的公共性,以公共偏好、公共理性、公共利益的形态呈现。为了寻求法律“原初”的公共性,解释者应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理解中进行视域融合,通过对话与协商统合作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对文本含义的重叠共识,在往返流转中无限逼近法律文本的原意。为了实现法律“现实”的公共性,解释者应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关系与互依性关系,将自我塑造为具有关系理性的解释主体;同时,解释者应通过表达与对话机制将个体性解释整合为公共性解读,以此探求文本的“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