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05年初下定决心从台湾来珠三角创业后,宋秋萍夫妇先去为孩子选学校,最后选中了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最主要因素在于它是一所与台湾教育接轨的基础教育学校,孩子今后回台湾上大学也好办,或者万一要中途转学回去也有退路。”宋秋萍说。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14,(9):33-33
2011年以来,辽宁省抚顺市以促进农村孩子健康成长为目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有力改变了农村孩子思想道德建设“缺抓手”“少去处”局面,为农村孩子搭建了求乐、求技、求智的重要平台,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了加强我市农村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基地。主要做了七方面工作:一、严把一个关口。即严把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申报关口。坚持乡村学校少年宫申报工作“四优先”原则,即建设积极性高、示范作用好、校长责任心强的学校优先,留守儿童较多的寄宿制学校优先,师资力量有保证、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优先,能提供一定配套资金、承建能力强的学校优先,避免了一些学校“争钱争项目积极,工程建设消极”现象,从源头上保证了申报学校质量。  相似文献   

3.
9月来临,又开学了。辍学一年的小菁(化名)仍待在家里。小菁是一个自闭症女孩,今年16岁,家住广西柳江县拉堡镇。小菁的爸爸覃先生说,去年秋季上学一个月后,小菁因为行为古怪被学校劝退。“哪所学校肯接纳小菁?”“什么地方能让她学一门技能?”覃先生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葛如江 《半月谈》2004,(9):64-68
安徽省宿州二中(以下简称宿州二中)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在当地百姓心目中,这是一所有名望的重点学校,孩子们都以能上这个学校为荣。然而,就是在这所示范校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被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以停课并撵出教室的方式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来自老师的岐视以及谩骂和体罚严重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部分老师的做法就是要把这些“差生”从这所示范学校撵出去。国家法律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每个适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一个都不能少”。宿州二中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及其家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曾经向往的重点校带给他们的竟是噩梦般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乡村学校少年官,已成为中国广袤农村土地上一个炙热的词汇。不到几年,9000多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建立,越来越多的农村娃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素质教育。与此同时,首创的“淄博经验”则随着乡村少年宫在各地的推广,影响扩散到全国。  相似文献   

6.
卓舒  阿云 《人民公安》2007,(12):44-46
两所学校中间仅隔一条土路,两所学校升起的国旗同时迎风飘扬。这边是小竟竟孤独而弱小的身影,那边却是一大群孩子在嬉戏、玩耍。“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清晨,在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某村村头的一间教室里,传  相似文献   

7.
[事件]日前,各在小学已经纷纷开学,塑料书套又满城“飞”了起来。记者就“今天的孩子如何包书”话题调查了7所学校的755名学生,七成学生包书选用塑料书套,仅一生学生用传统包书纸包书,不少学生盼望能和爸妈一起包包书。  相似文献   

8.
成秋英 《新东方》2009,(11):43-47
一、“上学难、上学贵”的现象 “上学难、上学贵”既是民众普遍关注的民生焦点之一,也是如今普通老百姓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疾苦呼声。“上学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农村小学、初中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未落实,学校仍向学生乱收费、变相收费,二是上“好”学校难,即上教师水平高、基础设施好、教学设备全的优质学校难。  相似文献   

9.
马扬 《今日广西》2007,(24):53-53
长春、北京、杭州,4年时间,7次搬家,3座城市……吉林省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几年时间里.用行动演绎了一个“现代孟母”的故事,如今她的女儿终于如愿升入理想学校,但其孤注一掷,效法“孟母三迁”的做法该不该提倡却引起了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残疾人》2013,(3):6-6
7岁前在机构培训,16岁前在辅读学校享受九年义务制教育.16岁后若情况较好可参加两年职业培训,18岁后返回家中与外界断绝联系,这是目前绝大多数成年自闭症患者所经历的过程。“我死后谁来照顾孩子?”这句话真实反映了所有自闭症孩子家长的心声。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交了提案,  相似文献   

11.
“择校热”,谁来为你“退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钱为孩子“择校”。是许多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吉林省一些学校.“择校生”的比例越来越大,统招生的比例逐渐“缩水”,“择校生”甚至成为学生主体。而高额的“择校费”则成为许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12.
《同舟共进》2010,(6):F0004-F0004
粤北少林连州武术学校是广东省清远地区独具特色和规模较大的一所文武兼修学校,更是当前我国少有的重点招收“顽皮孩子和问题学生”的学校。  相似文献   

13.
徐娜 《中国减灾》2006,(10):16-17
学校造就了绝望和希望之间的差别,还拉开了生与死的距离。2006年10月11日是第17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为我们的孩子打造一片安全的天空,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深感痛苦。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5.
林正岳 《半月谈》2005,(6):63-63
陪读现象,反映出的正是普遍存在的“惟成绩论”问题。青少年自立、自强的能力,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引导。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呵护有加。只要孩子能读好书,生活上的事务一切都可以代劳,其结果是孩子即使已经长大了还不懂得什么叫生活,不知道怎样生活,乃至于离开了家长就无法生活。  相似文献   

16.
仿古入学礼     
9月初,杭州某小学开学,“为了让学生了解学校悠久的历史”,校方让一些孩子穿着类似影视剧中的清朝衣冠,在一位同样装束的老师带领下,列队参加新生入学仪式。此举一出,网上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仿古入学,未尝不可,但最好能够穿汉服。有的说,该小学的前身是清康熙朝的书院,穿“清服”理所当然。更有人反唇相讥:清朝建校就要穿“清服”?还好没有“山顶洞人”时期建的学校,要不然个个都要赤身裸体来参加入学仪式了。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苏秋颖从普通学校调到了辽中县特殊教育学校。刚来特教学校时,而对那些不会说话和神情果滞的孩子,苏秋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她觉得这些孩子太不幸了,她在心里说,我要用爱心和温暖为这些不幸的孩子创造一片美丽的天空。  相似文献   

18.
刚去美国的时候,我觉得那儿的人好像都特别绅士,我还没走到门前,就有人面带微笑帮我开门。我想这或许是西方人讲究“女士优先”的缘故吧,于是就满足地径直穿了过去。一段时间我特别享受这一“待遇”。慢慢地我发现,规矩并非如此,而是“后来者优先”。凡是公共场合有门的地方,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开门后都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他/她会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而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并接着扶。我去孩子学校,特别留意观察,我给后面的小学生扶门,发现没一个不说“谢谢”的。无论在学校还是商店门口,很少有人进去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的。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上海市普陀区启星学校的智障孩子们用手语齐齐“唱出”的歌曲,在他们稚嫩和单纯的心底,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要在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召开的时候,献给他们的老师一份感恩的祝福。十几年来,无论寒暑,启星学校的老师们陪着一批批特殊的孩子度过了他们成长中最快乐的光阴,用微笑和青春让这些身处特殊世界的孩子感受到师爱的温暖和无私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讲授传统国学为主要内容的全日制私塾“经典教育”,受到一些家长的认可和追捧。家长缘何带着孩子逃离学校基础教育,回归私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