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瑜  刘向军 《学理论》2015,(3):31-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总结了不少的教训和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保证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的多样性;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青年。总结这些经验,不仅有利于党的理论的发展完善,还有利于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邱荷 《学理论》2011,(24):1-3
认知环境、认知主体、认知思维的改变,要求我党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实现认识上的创新。要确立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要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上,要重视理论教育,但更要注重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3.
曹晓霞 《学理论》2014,(7):3-4,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认同和掌握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简单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坚持文化自信,要从人民的主体立场出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体的思想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出发点。文化自信要为了人民、要依靠人民,现实的人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自信了,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人民群众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力量。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乃是指导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纵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主—客"体认识论和灌输方法论的发展,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进入主体间性的认识论指导下的双向互动方法论实践阶段。当前主体间性认识论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双向互动传播能否顺利展开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正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应当牢牢把握的首要重大原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一、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人民才能获得主体地位"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7.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指人民群众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的思想理论要求,是人民群众以其自身的社会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践、发展和创新的逻辑过程。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有着深层次的主客观因素,其既定目标分为解决当前现实利益问题的短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等共同理想的中长期目标、实现自身解放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其实现路径有采取具体措施、制定政策、发展民主、创新理论、坚定理想信念等。人民群众进行理论诉求,将在推动理论创新主体大众化、主体"精细化、组织化、科学化"分工、提高理论创新效率、促进理论与实践提前互动、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产生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凸现了人民群众的认知主体地位,关注了大众的需要、情感和兴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主体化;运用了大众熟悉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认知场域等认知中介因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采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激发了大众的认知感悟和体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对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有着巨大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大众化的途径,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可通过宣传教育路径、政策路径、文化路径、实践路径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大众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时代背景下有着新的内容,需要我们明确和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做了说明,并身体力行成为典范。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主要从五个方面说明:有利于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误解;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有效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在我国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实践,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整体推进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依靠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和广大农民,认真做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新生代农民和广大农民的梯次推进工作,确保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占领农村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2.
李海青 《求知》2011,(6):4-6
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要求我们党必须以人民的权利与幸福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或称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燕晓  马明 《学理论》2010,(25):16-17
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次生动实践,并为此提供了重要启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组织保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郑彦宏 《学理论》2012,(25):12-1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成功地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积累了极其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其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要素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是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付金梅  徐强  刘超 《理论导刊》2012,(8):56-57,84
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思想火花,主要涉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决条件——"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重要环节——"要看对象"、基本原则——"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根本目标——"变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根本方法——"实地跟老百姓去学"等。重新梳理和汲取这些宝贵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而做好群众工作要求把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武器,实现真理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相结合.必须运用实际接受和与群众对象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真实感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始终,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群众,共同推动中国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内化于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5)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蕴含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关键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唯物史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和受益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邵夏龙 《学理论》2013,(11):3-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党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从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主体、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尊重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正确思想路线等各个方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贡献对于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质和本质要求所决定的,是工人和广大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是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工作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运用正确地统一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20.
大众化思想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经典作家强调要通过发挥无产阶级政党和组织的作用,积极向群众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适时开展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宣传和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神武器等路径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我们应坚持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和实现路径,准确把握其内容实质和科学方法,切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