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天价”葡萄案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天价"葡萄案引发了数个值得思考的刑法问题,通过对这一案件的分析可以发现,首先,盗窃行为的成立并不需要行为人对盗窃对象的价值有所认识.其次,在行为人无法认识盗窃对象的特殊价值时,以违法性认识取代社会危害性认识可以更好地解释对行为予以刑法处罚的根据.再次,"天价"并非无价,被盗葡萄的价值仍可以确定,但该数额不能包括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天价盗窃案件中,由于行为人不能够准确认识其所窃财物的真正价值,导致行为人对盗窃财物的主观认识错误,从而产生了"天价盗窃"的行为结果。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盗窃罪的主观恶性与客观结果的冲突。然而,客观结果显而易见,主观恶性却难以界定。因此,本文通过对"天价"案件的分析,着重解决行为人主观恶性的界定问题,从理论上回应司法实践中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重大盗车案法律适用之我见任强近年来,盗窃汽车的案件不断增多,由于被盗车辆大都是价值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高档车,远远超过了“两高”《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因此,给此类案件的管辖及法律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因财物的价值而引发的罪与非罪的争议愈来愈受到关注,如前几年出现的"天价葡萄案"、"天价兰花案"以及虚拟财产的问题,无不是因为对财物价值大小的判断标准引发社会的关注。对于涉案物品价格鉴定应如何审查与采信,直接关系到案件的正确处理,尤其是在诸如本案情况的涉及非一般种类物又非特定物的时候,其经济价值往往成为案件处理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铁路客车盗窃旅财案件日趋突出,客车盗窃旅财案不仅使旅客蒙受损失,而且严重损害铁路声誉。打击此类犯罪一直是铁路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重点之一,刑事技术部门如何充分发挥刑事技术工作为侦破此类案件服务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6.
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行为人对于盗窃对象的价值认识错误的案例,本文试图从盗窃罪的主观认识要素出发,结合责任主义对于定罪量刑的限制,类型化探讨此类问题,并提供相关的认定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盗窃犯罪发案率居各类刑事案件之首。为了更有效地惩治盗窃犯罪,笔者拟对认定盗窃数额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一、对盗窃对象认识错误的数额认定行为人错把某种特种钢材当成了一般的钢材,盗窃了价值一万元的特种钢材,销赃得款仅一千元。对这一案件的认定,司法实践中有二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行为人主观上仅想盗窃价值一千元的物品,在客观上也仅仅得到赃款一千元,对行为人适用刑法第151条,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8.
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类型案件中的证据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盗窃"网上"虚拟财产"类型案件是最近出现的较为特殊的案例,它是网络与人们生活进一步紧密结合所出现的负面产物.从发展的眼光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司法机关将严重侵犯合法"虚拟财产"的案件纳入司法程序已成为必然趋势.从证据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案件中要解决的是电子证据在运用上的相关问题.在此,需要首先从实体上界定此类案件在何种情况下构成"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然后在分析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归结出此类案件中电子证据的特点,最后对于此类案件中证据的取得既要遵循一些电子证据取证上的基本规则,又要确立规范取证主体、取证途径以及提取、保全和鉴定的规则.  相似文献   

9.
《政法学刊》2020,(1):105-112
盗窃案件作为侵财类案件中的高发案件,其发案数多、破案率相对不高是当前的一种常态。作为一类典型的"小案",其发展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特点,且规律特点也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通过系统比较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四地盗窃案件统计数据,可以从中总结出当前我国盗窃案件的一些新的规律特点,这些规律特点便于在侦查工作中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地侦防对策,从而为侦查实践中侦办盗窃案件提供理论指引,不断提高盗窃案件的侦查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盗窃车牌与勒索财物是两个行为。车牌只是车辆使用凭证载体之一,与其所代表的上路行驶权是分开的,其本身价值甚微,且无法单独流通,不属于刑法上的财物。单纯盗窃车牌行为不构成盗窃罪。车牌不属于国家机关证件,故盗窃车牌也不能认定为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非法占有财物的客观方式,是区分财产犯罪罪名的关键。此类案件的刑法评价点在于后续的索财行为。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多次敲诈也是敲诈勒索罪的入罪要件之一。此类案件构成"多次敲诈"的敲诈勒索罪,数额应累计计算。前面的盗窃车牌与后面的索财行为并不存在牵连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盗窃电脑案件逐渐增多。此类案件现场勘查技术处理手段通常是有针对性的查找出入口、被翻物品上遗留的指印以获得案件线索,容易忽视电脑接线表面指印的提取。最近我辖区内发生2起类似盗窃案件,在勘查中,2枚分别遗留在电脑电线、电脑电缆线上的汗潜指印的发现和提取,给此类案件的勘查、痕迹物证的提取以新的启示,介绍如下,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赵远 《法学评论》2015,(3):179-185
概括故意是不确定故意的下位概念,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对犯罪故意的习惯性分类之一。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的划分应当采用认识因素区分说。概括故意应被定义为行为人仅明知其行为必然会导致一定的社会危害结果,但对于行为将要侵害的客体、对象及范围等并不明确,且希望此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薄熙来案件中受贿罪的入罪问题以及"天价葡萄案"的出罪问题均可以用概括故意理论加以合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正> 家庭内部盗窃案件,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家庭共有财产或其他成员财产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盗窃行为发生在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姊妹之间的案件,在认识和处理上均不统一,有的作刑事案件追究责任,有的作民事纠纷处理,有的不了了之。所以,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家庭内部盗窃案件的范围和性质关于亲属间的盗窃问题,从我国的唐律直到国民党刑法上,都可以查到专门处理这类案件的条款。现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刑法典中,也有处理家内盗窃案件的规定。但是,各国的规定中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有的规定是指“亲属之间”、“直系血亲之间”、“配偶之间”;有的规定是指“同财共  相似文献   

14.
盗窃案件在我国社会中已经是屡见不鲜,盗窃案件发生的场所和情况是变化无常的,盗窃痕迹物证的分布没有规律,而且现场很容遭到破坏或者伪装。盗窃案件的现场勘查质量会直接对案件的侦破工作造成影响,如果盗窃现场被破坏,那么就会导致公安机会在案件侦查过程中找不到线索,进而阻碍案件的侦破。本文分析了盗窃案件的特点,并针对我国盗窃案件现场勘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盗窃案件现场勘查质量的对策,希望能够帮助公安机关更好地进行打击盗窃犯罪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当前,司法机关对区分犯罪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的界限,存在不同意见,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只要行为人采用了盗窃、诈骗、抢劫等手段,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主观目的如何,一律按犯罪定罪。也有人认为,只要由民事纠纷引起的盗窃、诈骗等行为,一律视为民事违法行为,按民事纠纷案件处理。我们认为,对于这类案件不能一概而论。由于此类案件民刑行为交织并存、情况复杂。因此,首先应当认识这类案件的特点。以便分清当事人双方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从司法实践中看,此类案件常常表现为: 第一,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原有一定的关系或联系。多数情况下,双方相互认识,甚至过去系亲朋好友、  相似文献   

16.
余谍 《法制与社会》2014,(14):131-132,141
本文从一盗窃案件中存在错误的指印鉴定说起,由正反两方面揭示指纹鉴定本身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在绝大部分案件中,指纹鉴定作为唯一定罪证据是可行的,但基于对冤假错案的防范而采用"暂时"不采信指纹鉴定作为盗窃案孤证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生熟划分历来是刑事侦查特别是盗窃案件侦查中的一大问题,它是正确确定案件性质、划定侦查范围的前提,直接关系着能否从侦查计划确定的范围和途径中寻找、确认、抓获作案人,因此专家学者颇为重视,将之视为侦查学教科书中案情分析的重点,甚至详细列出生熟作案的特征以资判别.然而实际工作中,时常在案件破获后发现当初划定的案件性质、侦查范围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特别是企业单位发生的盗窃大案中,由于生熟定得不准,专项侦查工作南辕北辙,案件不了了之,乃至冤假错案由此发生.  相似文献   

18.
电路板上一枚灰尘指纹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来 ,盗窃电脑主机内的CPU主板、内存条的案件逐渐增多。此类案件现场勘察技术处理手段通常是有针对性查找主机机箱内侧遗留的指纹以获得案件线索。最近 ,在我辖区内发生的一起类似的盗窃案现场勘查中 ,一枚遗留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灰尘减层指纹的发现和提取方法 ,给此类案件的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鉴定结论在处理案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盗窃、诈骗案等侵犯财产案,必须有物价鉴定;杀人、强奸、伤害、涉毒案件,必须有科学技术鉴定。据不完全统计,38%以上的刑事案件是以鉴定为依据而进入诉讼程序的,鉴定结论直接影响着案件的定性、量刑。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虚假鉴定、多头鉴定、错误鉴定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诉累,甚至错案的发生。因此,审查起诉部门必须加强对鉴定结论的审查。下面是笔者在办案实践中审查鉴定结论时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  相似文献   

20.
谢望原 《法学家》2012,(2):56-65,177,178
本文从刑法上承诺之正当化根据入手,重点研究了中国刑法理论以及刑事审判关于被害人承诺的理解和处理案件的基本立场。承诺之正当化的根据乃是意思自治;在中国,被害人承诺是一种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没有达到法定年龄的人的同意是无效承诺;重型精神病人无论是同意和他人发生性关系,还是同意他人拿走自己的财物等,其"同意"都不能排除相对行为人的强奸或盗窃等行为的犯罪性。中国刑法学一般将基于认识错误的承诺分为"事实错误"与"动机错误"两类。事实错误不能排除相对行为人之行为的犯罪性,动机错误则可以排除相对行为人之行为的犯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