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印度总理莫迪上台以来,外交活跃进取,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莫迪主义"。"莫迪主义"是新形势下印度大国崛起的战略,植根于印度传统战略文化,具有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莫迪主义"坚持"印度优先"理念,力图发挥地缘政治优势,助推印度发展崛起。三年多来,莫迪政府外交成绩不少,但挑战也很多。当前,中印关系总体稳定向好但复杂因素明显增多。中印应坚持积极看待对方发展,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妥善处理矛盾竞争,在共同发展中实现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2.
印度莫迪新政府的对华政策走向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大选中,莫迪对中印关系的展望,折射出近年来印度国内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决策层和民意在对华政策上逐步形成一种新共识——力主对中国实行强硬外交。本文试图从大选中的外交政策讨论、印度在中印边界和海权问题上的既定立场、以及印度深化推进东向政策的诸多举措等几个方面,分析印度莫迪新政府对华政策走向,及这一变化对中印关系构成的潜在挑战。而莫迪就职后,中国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分歧,为营造地区安全而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1962年战争的阴影,长期以来"互信缺失"是中印关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2015年5月5日印度莫迪总理访华前夕,由中印两国的智库研究机构——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和印度的中国研究所协调组织两国相关领域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聚集成都共商"中印互信合作",围绕两国在双边关系、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军事、科技、文化宗教、语言和媒体等十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4.
洞朗对峙主要是莫迪政府制造的一场中印双边关系危机.这是1987年以来中印两国间首次出现的相互对抗的大规模军事集结.这场危机既是两国战略失信的新体现,更是两国近几年矛盾郁积的总爆发,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了一个结构性矛盾日趋突显的新阶段.表面看,莫迪政府制造此次洞朗对峙危机意在阻止中方洞朗边防基建、追求印度自身绝对安全、维持印度主导下的“南亚秩序”以及夯实印度与美日等国的战略合作基础,但究其根源,英国人的“缓冲区理论”、印度传统文化中的“曼荼罗理念”和“婆罗门至上思想”以及美国人的“门罗主义”等也不同程度地形塑了莫迪政府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在“追求绝对安全”迷思及其战略文化的多重熏陶下,加之“强国心切”,强势的莫迪政权对华防范与敌视明显增强,两国关系呈现出张力有余而合力日渐不足的窘境.要想实现“龙象共舞”,避免洞朗对峙类危机再现,双方唯有始终坚持“中印互为发展机遇”“中印互不构成威胁”这两大基本原则,始终坚决抛弃“零和博弈”思维定式,并努力尝试在两国利益交汇区共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共享秩序.  相似文献   

5.
印度人民党近期以绝对优势取得印度新一届大选的胜利,莫迪当选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认为:莫迪政府将继续印度自冷战结束以来致力跻身世界大国之列的努力,重视与美国、中国及其他主要大国开展外交互动,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并维护印度的战略自主权和外交独立性。印度将寻求在经贸合作、非传统安全、海上安全、"东向政策"等方面推进务实外交。中印关系有望在莫迪任期内保持稳定态势,双方将在国际层面和经贸领域强化合作,但边界争端等双边问题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6.
中印战略关系中的制约因素与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印同为亚洲大国,都具有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在寻求实现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竞争、分歧和矛盾。但是两国的分歧不能阻挡两国之间的合作愿望,两国合作的趋势超越了冲突的趋势。中印关系的全面发展,还需的双方的信任和努力。  相似文献   

7.
进入2013年以来,中印关系基本沿着稳步上升的轨迹前行。双方高层接触明显加强,政治互信有所增进,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继续改善,文化和民间交流快速发展。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双边关系仍经历了不小的波折,特别是双方在中印边界西段的“帐篷对峙”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甚至热炒。这种情况说明,尽管中印政治关系已经达到很高层次,但是由于边界争端、西藏问题、第三方作用等因素的制约,整体关系的基础仍然存在较大的脆弱性。未来一段时间内,不排除因各种偶然因素导致双边关系起伏波折的情况。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必要的清醒,力争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推动中印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新印度"愿景是莫迪本人的施政目标、行动计划和印度崛起的大国战略。莫迪"新印度"愿景重视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大力发展制造业,对内强化政府,对外推行"印度至上"大国外交,为莫迪政府赢得了国内支持,激发经济增长并在国际上提升了印度的国际地位。但如今也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宗教民族主义上升等挑战,特别是受印度国情所限,在加快开放与保护国内弱势群体之间存在矛盾。伴随着中印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战略目标,下阶段中印关系的重要课题,就是要在两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共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进安全及人文对话,使"龙象共舞"成为中印关系"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9.
尹锡南 《东南亚》2015,(1):73-79,109,110
近代以来,印度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印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真实。1959年前后,印度人的中国观开始发生第一次转变,近年来又开始发生第二次转变。印度人的中国观,主色调从近代的朦胧与美好发展到现在的多元认知,变化是显著的。印度人中国观的变化,对中印关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当前中印之间存在的"信任赤字"或"认知失衡"等严峻问题,双方应以加强人文交流、学术合作等方式,消除相互认知中的各种误区,培育新型的中印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印关系日益走向成熟,双方虽因签证问题、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等时有龃龉,但两国战略合作稳步前行,经济、文化和军事往来全面推进.中印关系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双方利益诉求的客观重合与两国领导人的主观引领.未来中印关系能否保持健康发展,取决于两国能否坚持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定位,以及能否有效管理双边分歧.  相似文献   

11.
从高层访问看影响近期中印关系走向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持高规格、低姿态高层互访一直是近年来中印关系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了中印双方基于冷战后国际与地区政治的现实 ,愿意以务实的态度暂时搁置棘手问题 ,在其他领域改善与发展双边关系的努力。这类互访同时也明显反映出制约相互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一些关键性因素 ,尽管双方会谈中往往刻意避开了某些敏感问题。今年年初李鹏委员长访印引起广泛关注 ,从其象征意义和实际效果中可观察到目前两国关系中的若干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2.
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积极推进印度经济制度改革,提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季风计划"、"向东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总体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中印两国互为重要合作伙伴,莫迪的经济改革方案为中印两国深化经济合作创造了新机遇。本研究对莫迪经济发展战略和主要改革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在分析制约中印两国合作障碍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深化中印经济合作的五方面建议,以推动实现从"龙象之争"迈向"龙象共舞"。  相似文献   

13.
中印战略对话是中印两国建立互信、保持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并深化这一战略对话将决定性地影响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自2005年战略对话正式启动以来,涉及内容广泛并趋于不断深入,包括全球化挑战、联合国改革、反核扩散、能源安全、恐怖主义、经贸合作、地区冲突热点,以及双方高度关切的边界问题和地区安全环境问题。但另一方面,中印之间的战略互信目前仍处较低水准,提升战略互信是发展中国关系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提高中印双方在战略层面的可预测性,避免战略误解和误判,推动双边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合作,必然对中印战略对话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印关系出现了平稳的发展,双方高层接触日趋频繁,经贸联系不断增强,政治关系明显改善,安全与军事领域的互信建设措施继续得到维持。这些特征极大提高了对中印关系发展前景的预期。但与此同时,需要正视双边关系中的困难所在。鉴于尚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在地区与国际范围内形成的战略竞争态势等不确定因素,双边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从近期将来看,中印两国均需从战略高度重视对方的崛起,通过良性的战略互动维持两国之间的健康合作关系,尤其需要增进相互信任建设。密切相互间的接触、沟通和理解对加强战略意义上的信任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是中印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当代中印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印两国学界在中印边界战争问题上长期分歧重重,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对中印边界战争的几个主要问题,即中国速战速胜的原因、中国单方面无条件撤军的原因、中印边界战争的可避免性,做一番综合性的梳理,无疑将有助于更加客观和多纬度地理解中印边界战争。  相似文献   

16.
中印文化软实力非常丰富。为了发展健康友好的中印关系,必须建立"生态平衡"的中印文化软实力传播机制。目前,中印文化软实力双向传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是中印学界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17年6—8月间,中印关系出现了近年罕见的危机。印度在中印边界锡金段非法进入中国领土,无理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修筑道路,引发双方严重对峙。此次事件是在印方严重误判中方意图的背景下发生的,导致双边关系的严重倒退。目前,中印之间边界争端仍未彻底解决,达赖集团的流亡政府还在印度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南亚乃至亚洲地缘政治的某些负面因素不仅没有消解甚至还有加剧的趋势,国际关系格局变动引发的潜在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修复严重受损的双边关系,使得民众的情绪趋于冷静;如何管控边界摩擦,消除冲突隐患,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战略碰撞。这对两国的战略定力与战略智慧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近年来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未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既有国际关系理念上的共识和经贸、科技合作上的互补需求等有利条件,也有在两国边界划定、双方缺乏足够的战略互信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总的趋势是,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得到加强,中印的共同繁荣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头10年,是中印关系全面快速发展的10年。在两国领导人的直接推动下,中印确定了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双边经贸合作突飞猛进,科技、人文、防务等领域交流,以及在地区与全球问题上的协调合作不断加强,但中印关系的复杂性也不断显现。当前,国际格局与体系正发生重大变化与深刻调整,中印关系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10年中印关系,两国需要努力扩大合作议程,不断充实战略合作内涵,推动双边关系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健康稳定发展,为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印度核试后 ,中印关系经历了又一次低谷。中国提出“解铃还需系铃人” ,要求印度就以“中国威胁”为借口发展核计划作出道歉和解释 ,停止核军备化进程 ;印度则需要中国认可新出现的战略现实。中印对话由于缺乏基本共识而一度陷入停顿 ,引发了近年来少见的外交危机。随后国际和地区局势的变化促使中印双方相继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政策 ,经过艰难努力逐渐打开了恢复对话的局面 ,两国关系也开始出现改善的迹象。但鉴于印度继续推行其核计划以及双边关系中依然存在某些敏感问题 ,不确定因素必将持续影响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