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古以来日本就非常关注中国,中国也同样关注日本。第一个发现日本并接受日本文化的国家是中国。14世纪时,日本民族文字——“假名”就完整地传到了中国。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日文假名进行文学创作(《日本灯词》)的人是曹)芹的祖父曹寅。“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日本在文化的发展中,它的每一种新形式的形成,都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严绍璗:《中日文化关系的历史与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中医,很多人就会想到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幼年的鲁迅经常从高高的柜台前抓药给父亲喝,但都没有起到神奇的效果,于是,中医便在鲁迅心中留下了“骗子”的印象。《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  相似文献   

3.
刘清 《前沿》2012,(4):138-139
日据时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实施的“皇民化运动”,台湾同胞则以顽强、坚韧的民族认同,河洛——华夏情结与之相抵抗,这个斗争汇入了中华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体现了台湾同胞不畏强,誓死捍卫和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河洛——华夏之根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日本社会意识历经忠诚于天皇制、忠诚于企业和向个人化发展等阶段.从日本历史传统看,国家主导的“行政的公共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从作为文化的社会意识看,日本人传统的以协作团体主义为实质的“集团主义”存在于社会深层,助推了公共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吴宜 《统一论坛》2002,(1):51-54
台湾在日据时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异族的统治;日本更以其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西化)经验,试图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全方位地将台湾人改造成“新日本人”。然而,台湾除了少数原住民以外,几乎全为大陆的移民,他们保持着祖先带来的汉文化传统。面对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关闭书院、打击私塾,并拟以“国语(日语)学校”全面取代传统  相似文献   

6.
总目录第一期4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历史主义批判俞吾金10是天下一家还是弱肉强食——儒学天下观的当代意义牟钟鉴15儒学与跨文化交流——“国际儒学论坛·2006”学术研讨会综述陈慧麒19以求真与超越的精神缅怀一代宗师——“史华兹与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龚咏梅19文化资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意义厘清文化资本的内涵陈青生问题域中的和谐文化建设余源培文化建设应正确对待民间传统胡守钧从文学的存在到文化的存在——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孙琴安文化资本:现代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的能源形态胡惠林26“我的爱永没有改变”——从《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殖民地台湾新文学中文作家的文化想象形态为分析对象,探讨中文文本对特定文化对象的认知状况和认知态度,从中文写作的“日本想象”和“台湾想象”入手,考察想象重心的转移和想象形态的变化。“日本想象”从单一组织直接民族冲突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对殖民社会制度的质疑;“台湾想象”在悲苦民众形象之上增添了对民族性格和知识分子处境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相似的文化,相同的容貌。早在隋唐时代,日本就派遣隋使、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政治,经济。然而在日本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日本的政治精英们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直到“脱亚人欧”,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今天世界上的经济大国。我们了解日本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我们彼此的交流和沟通,更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丽的漓江,源远流长;青春的广西,风华正茂。2006年的仲夏,在首都北京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里,“来自刘三姐家乡的文化报告”,以一种张扬而繁盛的姿势,以一种优美而热烈的形式,轰轰烈烈地演绎广西文化前所未有的光辉和精彩。“风情广西”——广西舞台艺术精品展、“魅力广西”——广西美术精品展、“美在广西”——旅游嘉年华、“激情广西”——广西文化名人在北京高校演讲、“开放广西”——中国-东盟博览会成果展、“送福奥运”——广西人民祝福2008北京奥运会,六大浓墨重彩的文化板块相继掀开神秘的面纱,在首都各界人士的面前,洋洋洒洒,铺…  相似文献   

10.
星座与爱情--对校园"星座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座文化”是一种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相当流行的文化现象。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分析“星座文化”流行的原因——校园“星座文化”自身、大学生个体和大学生群体,指出校园“星座文化”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并最终会由流行文化转变成“平民”文化。  相似文献   

11.
“让市民走进人大,让人大走近市民”是历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促进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推进的有力举措,无论是市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市民“走近人大”模拟常委会会议;首创人大网议日,都从不同侧面印证了市人大常委会履职的公开性、透明度。在贯彻实施《监督法》的实践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以创新精神不断换来新的形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12,(9):32-32
近年来,盐城市文明办在全市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铁军精神耀童心——未成年人‘四走近”道德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强兵富国”路线的推行,使日本与侵略战争捆在一起,陷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日本是东北亚地区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岛国。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还只是一个弱小、落后的东方封建国家。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建成了当时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其兴速,其亡也速,存在不足百年。以1868年的明治维新为起点,日本骤然于19世纪末叶出现在东方,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走军国主义道路的“大日本帝国”迅速崩溃败亡。日本军国主义不仅危害了世界和亚洲,特别是对中国、朝鲜人民犯下了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台湾岛青年刮起一股日本风,从自己改名换姓到公司的易名;从文化意识至生活习惯均模仿着日本人的方式。有些青年学生喜欢采用日本人的姓名,男生的名字喜欢加上一个“郎”字,女生的名字喜欢加上一个“子”字,甚至姓“田”改成“田中”,姓“叶”的改成“山叶”。林姓在台湾,应该算是一个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共同维系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在三919年祖国大陆爆发“五四”运动之时,台湾已被[1本霸占了24个年头。当时,澎湃兴起的世界新思潮和祖国大陆磅榜的“五四”文化革命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重重隔绝封锁,传入台湾岛内,迅即掀起以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为核心的文化启蒙运动。1919年,在日本留学的台湾知识分子,成立了第一个民族运动团体“应声社”,表示要同祖国“五四”运动“同声相应”。不久,台胞在东京成立的“启蒙会”扩展为“新民会”,出版《台湾青年报》,弘扬民主、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鄂西,曾经有数以万计居住在山洞、茅草屋里被称为“山顶洞人”的土家族农民,他们以岩穴、草棚为居,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维持着最基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际遇为世人所关注。当时间的车轮滚进21世纪,他们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让我们走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在二战的废墟上获得了飞速发展,美国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日本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中有“文化”,“文化”中存在“力量”,“文化力”不但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能驱动“经济力”。这个理论的发现在国际企业界引发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新构想。当我们透过滚滚热浪,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冷静审视和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在成功的个案背后,无不是“个性文化”在熠熠闪光。比如,宁波雅格尔、青岛…  相似文献   

18.
蔡陈聪 《求索》2007,(3):50-52
近代以降,中日应对三次重大历史机遇的方式、领域和程度不同,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和结局亦不同。中国现代化进程长期落后于日本,其深层原因在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因素的内在差异,表现为中国人的文化保守心态与日本人的文化开放心态、中国人的一元价值观模式和日本人的多元价值观模式、中国人的克己意识与日本人的自尊意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等方面。分析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机遇及文化差异,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成功迈向现代化道路,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对于实现全球化进程中的中日“文化自觉”、“文化竞争”与“文化认同”,可领悟到一系列有益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时下,有一股不正常的“泛文化”现象,即凡事都往文化上沾边。某些文化商贩,怀着一种猎奇心理,大写特写所谓的“名人轶事”,进行伪劣文化传播。有一篇谈名人趣事的文章,说是鲁迅先生不仅很怪,而且怪到出现了怪癖——养蝎虎。就是养那种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动物。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养蝎虎,竟被贴上“蝎虎文化”的金,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最近又看到了另一篇更为令人惊诧的文章——《毛泽东的“抽烟文化研究”》。这篇奇文很有“功夫”,它以比蝎虎文章更为“深刻、细致、丰富”的文笔,从毛泽东的烟史考证,到毛泽东的烟瘾评估;从毛泽东的香烟“品牌文化”,到毛泽东吸烟的“烟具文化”,一展无余。最后,作者的结论是:毛泽东是个伟人,伟大之处也包括他的吸烟。呜呼!这究竟是文学的枯竭、文化的悲哀,还是文人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文化与经济文明共融共生?浙商文化和商业文明如何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不久前,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一场以“文化的力量——浙商文化与经济文明”为主题的论坛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深度的脑力激荡。嘉宾们围绕“从经济反思到文化反思”、“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等作主题演讲,本刊特选取部分领导专家文章组成专题笔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