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73件法律,立法方向波及宪政、民生、市场经济、司法改革等诸多领域,这是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留给人们最直观的立法印象。 但是,要清点一个时代留下的立法财富.立法数量和内容固然不可或缺,但只有深入立法的创造过程.或许才能真正寻找到真相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2020年,全国人大社会委围绕疫情防控、社会保障、特殊群体三个主要领域持续发力,扎实做好立法、监督、联系代表等各项工作,为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贡献法治力量。  相似文献   

3.
《山东人大工作》2009,(11):60-60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近日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正致力于把立法重点更多转向民生立法。审议中的社会保险法、即将审议的社会救助法、将要制定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法等,都将成为民生立法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4.
吴黎静 《人民政坛》2007,(10):16-17
构建和谐社会,重在改善民生。在近年的地方立法活动中,人们感觉到,法为民而立,为社会和谐而立,已成为地方立法的清晰主线。民意被突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省市人大常委会抓住民生热点难点,在就业、养老、工伤、医疗、食品安全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等相关民生领域率先立法,一系列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充满新意的地方性法规新鲜出炉,共同谱写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立法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协助常委会联系公安、民政等政府部门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专门委员会,内司委的工作与民生和社会领域立法息息相关。这里,我结合委员会工作,就社会领域地方立法的问题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6.
看点     
《中国人大》2009,(18):4-5
立法从着眼经济发展到关注公平正义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在7个法律部门中。社会法相对较弱。加强社会领域立法。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成为今后立法工作的重点。”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向媒体介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11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举办“改善民生,加强社会领域地方立法”研讨会。来自市人大、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社会领域立法的内涵、基本原则和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尤其是社会领域地方立法的意义、重点及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等。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的观点和建议。本期摘要刊登部分与会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立法中民主与民生价值取向 “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领域立法,继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立法。”2008年3月,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指明了立法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阿计 《人民政坛》2007,(10):10-15
今年6月,历经四审的劳动合同法成功通过;8月.力图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就业促进法获得通过。而早在年初公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立法计划中.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关涉民生利益的立法占了重要内容。社会救助法和慈善法也已列入了人大的立法规划。在地方立法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陆续出台了一些保障民生的地方性法规。许多迹象表明,中国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关怀弱势群体的立法开始大规模启动,这既是对日趋严峻的民生问题的直接回应.也是对以往失衡的立法天平的有力纠正。这寓示着中国立法战略的重大调整,中国立法正在经历一次历史性转型,将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有理由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障民生法规的出台,普通百姓的权利、生活、安全,将获得更多、更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表示,今后地方立法重点将转向社会管理和关注民生,还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地方立法的"升级换代"。盘点2011年度立法,市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规草案15件,通过10件,涉及社会民生类的立法占据多数"席位",聚焦民生、关注社会领域立法成为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的主线。同时,"成熟几条立几条"、"直面矛盾焦点不回避"的理念贯穿立法始终,使得所立的法规更管用、实施更有效。本文择其要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之后,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围绕新时期地方立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2011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了第十七次全国地方立法研讨会,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其中全国人大及兄弟省市区地方人大有关探索值得借鉴和参考。一、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地方立法重点。全国人大有关领导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主题,既注重通过立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注重加强社会领域立法。有的地方提出,地方立法要从重管理逐步向重权利保障转变,从以经济立法为主逐步向经济立法、社会立法和其他立法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国家政策的层面首先提出民生概念以来,民生逐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实践层面来看,各级政府亦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生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3.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对此表示,上海地方立法也将与时俱进,在研究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法的同时,社会领域立法或将成上海地方立法重点。  相似文献   

14.
把立法工作的重点转向民生领域,符合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也是立法机关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5.
社会在转型,人大民主同样在转型,从传统的工具色彩向现代的公民政治迈进,民意和民生的基因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大民主的价值取向,"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领域立法,继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立法。"2008年,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指明了立法转向。作为佐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把社会领域立法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是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换届后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省人大常委会在地方立法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促进发展,在抓好经济立法的同时,注重社会领域立法,取得了较大成绩。  相似文献   

17.
人大立法制度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立法权限划分、立法体制、立法原则、立法程序、立法方法和立法技术等。1982年宪法对我国立法体制进行了改革。现行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对立法权限划分、立法程序、法律解释等问题作了基本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议事规则对法律的制定程序又进一步作了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8.
社会在转型,人大民主同样在转型,从传统的工具色彩向现代的公民政治迈进,民意和民生的基因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大民主的价值取向。"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领域立法,继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立法。"2008年,  相似文献   

19.
记者: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关注民生,着力于社会领域立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成为立法工作一个显著特征。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就是这样一部标志性法案。请问,社会保险立法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20.
<正>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社受权发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化法制建设,研究制定公共图书馆法,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扎实推进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