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进》2021,(1)
正法显(约317—420),俗姓龚,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东晋时代著名高僧,杰出的历史学家、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是西行求法,陆去海回,并带回大量梵本文献的第一位中国僧人。舍身求法辟荒途法显有兄三人,都在童年夭亡了,父母唯恐"祸以次及",他刚满三岁,就被送到佛寺做了沙弥。法显从小对佛教就很虔诚,青年受了大戒,行为更是严谨,史称"志行明敏,仪轨整肃"。  相似文献   

2.
新词     
<正>蓝色经济通道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海洋合作,今年6月20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勾勒出三条连接亚洲与非洲、大洋洲、欧洲和其它地区的海上"蓝色经济通道":以中国沿海经济带为支撑,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经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衔接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共同建设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  相似文献   

3.
张陵五斗米道与西南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张陵创建天师道和张鲁政权 张陵(34—156),东汉时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明帝时(58—75)曾为江州(今重庆市;巴子国都)令。后隐居学道。顺帝时(126—144)偕弟子修道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西,即青青城山东南岗)。永和六年(141)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天师道”。《后汉书·刘焉传》:“张鲁祖父陵,顺帝时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在《三国志、张鲁传》里:“符书”作“道书”。显然  相似文献   

4.
李攀  陶丽 《黄埔》2011,(3):44-45
笔者到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不久,就认识了黄埔后代高宁人先生,而与高先生熟识则是缘于他馈赠的两本书——《西北随轺记》、《孙中山先生传》。这两本书的作者是高宁人先生的父亲高良佐前辈。高良佐,字梦弼,1907年出生在江苏省松江县(今属上海市)。他曾经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编辑股股长、《建国周刊》和《建国月刊》编辑、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辑处处长等职。高良佐在他从政的二十年政治生涯中历经艰辛,苦心研  相似文献   

5.
<正>古道与文明,这是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南华被称为道路博物馆,这应该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印记。据光绪《镇南州志略》记述:镇南(今南华)在战国时已属滇国。《汉书·西南夷传》目:"秦时,使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括地志》云:"五尺道在郎州。"考郎州,即今云南县地,镇南去云南县(即今祥云县)不远,秦时应已通道、置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最早介绍到中国来是什么时候?一说是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民报》第二号刊载的蛰伸(朱执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另一说是一九○三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日本福井准造撰、武陵赵必振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 据我们查阅有关资料证明,连载于一九○○年至一九○一年《译书汇编》上的《近世政治史》一书,便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况。 一九○○年,中国留日石学生戢翼翚(元丞)、杨廷栋(翼之)、杨荫杭(补孙)、雷奋(继兴)等,在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十二月六日发行创刊号,刊登了“坂崎斌”译的日本著名法学者有贺长雄(1860——1921)著的《近世政治史》,  相似文献   

7.
《前进》2021,(2)
正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东晋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是佛教净土宗的开山祖师、庐山白莲社的创始者,代表性佛典有《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卓尔不群尊严行道慧远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高僧传》本传说:"年十三,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洛,故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慧远21岁时,本想南渡长江,拜当时的大学问家范宣子学习儒学,因正值北方战祸连连,兵戈遍地,道路不通,求学之志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8.
《南诏图传》是南诏遗留至今历史最悠久的文物,我国古代民族瑰宝之一。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陆续地对这一件文物珍品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各人对它的定名却很不一致:或称之为《南诏图卷》,或称之为《南诏中兴国史画》,或称之为《南诏中兴二年画卷》,或称之为《南诏史画卷》,或称之为《中兴图传》,或称之为《南诏图传》。由于《南诏图传·文字卷》(以下简称《文字卷》)的重新被发现,我们得以知道《南诏图传·画卷》(以下简称《画卷》)的绘制时间肯  相似文献   

9.
<正>2100年前,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同时,南方南越国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海上丝绸之路"兴起。2100年后,"一带一路"重生,从中亚到欧洲,从印度洋到地中海,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条跨越万里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即将铺开,这是古丝绸之路的延伸,将惠及世界上63%的人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传承了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的精神,即和平合  相似文献   

10.
正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抗元义士,信州弋阳(今上饶市弋阳县)人。至元二十一年(1284),宋朝已灭亡五年,元王朝大赦天下,谢枋得在被赦之列。他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山中来到县城朝天桥的南面,挂起"依斋易卦"的牌子,靠占卜为生。"依斋"是谢枋得的别号,"易卦"是指用《易经》占卜。起初,认识谢枋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5,(1)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汉武帝开辟经东南亚至印度的海上通道、唐朝把对外贸易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以及宋元时期鼓励阿拉伯商人来广州与泉州等地贸易,遂从原先仅从广州经东南亚至南印度,发展到越过印度洋、进入波斯湾至阿拉伯沿岸一带。到了明代中叶,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东来,以及明朝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出海贸易。尤其是西班牙殖民者为维持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中国生丝和丝织品经太平洋转运到美洲大陆,然后又经大西洋再运到欧洲各地。这使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变迁,即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成为联系东西方的全球贸易航线。  相似文献   

12.
"维稳"是个新兴词汇,据说出现至今还不到十年,使用频率却越来越高。其实,"维稳"这事古代就有,我们不妨看看先人都是怎么"维稳"的。明朝的冯梦龙在其所著的《智囊全集捷智部》中,讲了这么一个"维稳"的故事:明朝的顾蚧在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县)当郡守时,正好是五月间海上多飓风的时节。辖地文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6,(1)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提出要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正式对外公布,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笔者将根据《愿景与行动》和其他相关资料结合海南、广西、云南地方实际,对三省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具备的优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不同参与方案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亦称《格萨尔王传》),现在已搜集到三十多部,百余万诗行,一千多万字。它比被称为最长的印度史诗《玛哈帕臘达》(旧译名《摩诃婆罗多》)还长五倍。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5.
东盟含盖了东南亚地区11个国家中的10个,只有新独立的东帝汶还没有加入。东盟十国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公里,不足中国大陆国土面积的一半。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故名。方位:东经93-141.5度,北纬28.31度至南纬10度,大部分为热带地区。北接中国大陆,南望澳大利亚,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并与孟加拉、印度相毗邻。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连接三大洲(亚洲、非洲、大洋州)、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长约900公里,最窄处仅37公里,是东北亚经东南亚通往欧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线和必经通道,历来为兵家和商人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6.
从南中国海经印度洋到非洲,有一条连接中国和沿岸国家以及东非、北非乃至地中海国家古代往来的海上通道。它在中西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外很多学者称其为“海上丝绸之路”。我认为这种称法不甚适合,应称之为“瓷器之路”。  相似文献   

17.
财农[2011]412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扶贫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发展改革委、扶贫办: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精神,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18.
隐士也叫"幽人"、"逸士"、"逸民"、"高士"等,《后汉书》有《逸民列传》,《晋书》、《唐书》、《宋史》、《明史》等都有《隐逸传》,《南齐书》有《高逸传》,《清史稿》有《遗逸传》,嵇康、皇甫谧有《高士传》,袁淑有《真隐传》,称呼不一,写的都是同一类人.  相似文献   

19.
《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反应和家属援助规定》(CCAR—399)已经2005年8月31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20.
尹继承 《当代广西》2014,(17):53-54
正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史书记载,钦州历来是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是中国从北部湾走向世界最便捷的海上通道。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生产的蚕丝、陶瓷、茶叶,从钦州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东盟乃至欧洲,商船穿梭往来于南洋和印度洋之间,频繁地进行航海贸易。钦州这条闻名遐迩的"海上丝绸之路",曾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中发挥了桥头堡的作用。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这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