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英  刘思华 《求索》2012,(4):201-202,143
汉代道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汉代道家继承了先秦道家思想,文章归纳总结了道家五个方面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是产生万物的基础;自然如父母,人类应该象尊重父母一样尊重自然;自然界众生平等;主张"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而为;主张保护土地。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3.
毛明 《求索》2008,(7):185-187
一方面,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现代生态理念的高度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生态观进行了批判:生态观与生态实践脱节,不了解真实的自然—“荒野”,“自然书写”以人类为中心。在批判中,斯奈德阐述了自己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大自然是“野”的而不是“自然”的,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生态系统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审美和伦理需要出发,重建和谐生态需要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个人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以来,人类活动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扰动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意识形态是人类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扰动的控制手段,其功能主要表现为“生态认知”和“生态自觉”。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积极扰动”,需要转变已有的意识形态:哲学观上从“人类中心”向“和谐共生”的意识形态转向、社会价值观上从“技术理性”向“生态理性”的意识形态转向、经济产出观上从“经济功能”向“生态服务”的意识形态转向、文化观上从“掠夺自然”向“敬畏自然”的意识形态转向。  相似文献   

5.
杨卫军 《前沿》2009,(4):3-6
马克思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观,他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观点是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继承。江泽民的生态观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主要有: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的基本方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江泽民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有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6.
张光君 《前沿》2009,(7):121-125
转变环境观需要自觉摒弃机械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并自觉接受生态世界观,将“人-自然-社会”视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有机的、整体的大生态系统,建立以环境大生态观为认识基础,以环境可持续观为价值方向的新型环境观,实现环境观的转型,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天人观不断交锋,促使了后来"天人合一"观的形成。荀子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特别是荀子的"天人有分"论,有助于我们切入"天人合一"观的精神内核,更加深刻认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天功与人功有别  相似文献   

8.
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祥 《求索》2005,(11):138-140
先秦儒家与道家的人学思想,以人为核心,包括了三个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在这三个方面,两家思想各有侧重、各有异同、各有特色。在人与自然方面,先秦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方面,道家像儒家一样,非常重视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只是在政治原则与方法上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先秦儒家、道家都很重视人与自身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从伦理道德角度重视人与自身关系,后者则从自然无为的角度加以阐述和发挥。  相似文献   

9.
谭俐莎 《求索》2008,(3):112-114
对自然的探究和认识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自然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普遍联系、生生不息”的生态整体观,“法自然、为无为”的天人关系论,“物无贵贱、万物齐一”的生态平等观,以极具前瞻性的鲜明生态学取向,成为建设绿色生态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生态问题已然成为全球问题的今天,其独特的生态意识和深刻的生态智慧,对我们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晶磊 《求索》2013,(12):111-113
工业文明的成果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但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使地球生态要承受更大的承载压力。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之内在要求保持一致。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智慧(本文以道家思想为例)与现代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完美契合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这对于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凉的甘泉给当下的生态危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老子和庄子虽然同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但前者的生命对象指向了社会人群,后者则为个体生命。在老子,生命的运转和安顿法则只能时时对天地精神亦步亦趋;而庄子的生命观总体上追求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状态。天地精神是为老、庄生命观的共同祈向。与孔子、孟子视生命只能从属于社会并认生命最终的价值将在社会中得以显现和判定不同,老子和庄子把对生命的哲思延伸至广阔的宇宙自然之中,生命最终的安顿只是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则而已。自然,是为老、庄道家生命观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雷毅 《思想战线》2007,33(6):27-33
从审美的视角阐释先秦道家的深层生态学理论框架,即可从"道法自然"的终极原则中引导出"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由此演绎出处"无为"之事的顺应自然的行动原则,并通过内省和心性修养,不断扩大自身与他人他物的认同感,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生态自我"境界。  相似文献   

14.
杜杰 《理论月刊》2006,(5):46-48
“易”是一种哲学思维,其本体喻义在“生”与“和”;它构造了中国式思维模式和宇宙图式,直接开启了道家之“道”本体论和儒家之“仁”本体论;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最高级文明形态,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无论从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现代人类文明结构的角度来说,或是从人类同自然的关系来说,包含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都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继承与拓展。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不仅在学术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特别是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给未来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王福明 《春秋》2012,(1):41-43
中国传统文化自先秦以来,无论是本土的儒家、道家学说.还是东汉南印度传入中国的佛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均衡互补,源远流长。儒家、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理论体系.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不断增强了中国的特色,形成了“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7.
张先彦 《群众》2022,(21):57-5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宿迁市湖滨新区作为骆马湖管辖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目标定位,以“幸福河湖”建设为主线,紧扣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湖滨特色的生态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张维新 《前沿》2010,(9):163-168
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主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人与生态自然的结构,历史深处的忧虑被现实证实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阅自己走过的路程。《淮南子》对先秦生态自然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古代生态自然保护最完善的论述。文章就书中生态自然观略作探讨,以明其对当今我国生态自然环保建设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先秦道家以“道”为美的最高范畴,以对“道”的观照为最高层次的审美观照。他们对“道”的审美观照的论述,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心理思想。特别是对审美愉悦的超功利性和审美心态的专注性的描述,在当时尤为突出,对我国古代的审美心理思想和文艺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先秦道家以老聃、庄周为代表、其思想言行主要记载于《老子》、《庄子》两书中。本文即试图以此两书为主,从审美感知、审美态度和审美创造等三个方面,对先秦道家审美心理思想的大致轮廓,作一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意识。《周易》、老庄、孔孟、管子、荀子等的生态观,代表了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原则、立场与观点。正确认识先秦时期生态观,将对我们的生态实践活动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