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闫鹃  俞菀 《民主与法制》2011,(36):10-10
网络成为社会事件的“放大器”和社会情绪的“发泄器”。有关实验表明,一条微博在半天之内可以传到国内各地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2.
2011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李力言的文章,新春伊始,“微博打拐”火热,既彰显了社会正义力量,又表明我们的社会,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正在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相互呼应、合作求解的意愿和能力。但也应冷静地看到,“微博打拐”不能任由拯救激情横冲直撞,而要注意方式方法,将情感和理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有调查显示,94.5%的人认为微博正在方方面面改变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有人把这种由微博以及“微传播”“微信息”“微交流”等概念共同推动的信息传播和社会领域的潮流称为“微革命”。的确,微博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在重构着舆论传播新格局,也无可避免地引发了“微”道德的探讨与争鸣,微博唤道德,时代呼唤“微道德”,人们更期盼通过全民”微道德”,掀起中国人拯救道德的热潮!因此,本刊在微时代推出本策划。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结构性怨忿”易于集中爆发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情绪高压期,情绪的浓度和强度不断升级。发现这点并不难,只要上网看看,QQ、贴吧、论坛、微博上,各种情绪化的泄愤、谩骂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5.
邹德萍 《人权》2011,(3):41-45
兔年春节,全国亿万人沉浸在喜庆气氛中,彭高峰或许是其中最幸福的人。他的幸福,是经历跌宕的悲极而喜,找到被拐走3年的孩子,这个男人从此告别肝肠寸断的失子之痛。这个事例,是借用微博的信息化手段,通过社会力量找到丢失孩子的最好见证。这个心酸又感动的故事,就发生在最近网络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的大背景下,微博网友会帮助找回更多被拐的孩子。这种打拐模式正在不断升温。公安部顺应民意,及时回应“微博打拐”这一来自社会“草根”性的创举,彰显了人性光辉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沈彬 《民主与法制》2011,(34):27-29
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11年微博的风生水起,让网络民意异常活跃。从微博打拐解救乞讨儿童、郭美美炫富的人肉搜索、温州动车脱轨事件的“黄金一小时”微博直播到官员微博开房门、艳照门、调情门,一起起社会事件在曝光、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7.
政务微博是指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它是政府与广大网民之间架起的一座“电子桥梁”。北京市政务微博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为在社会管理中体现与民意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支持。但与此同时,政务微博建设中还存在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等现象,具体表现为四点:  相似文献   

8.
朔风 《传承》2012,(7):47-47
微博作为官员与民众交流的一种新形式,使官员与民众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迅捷,民众也多了一种问政的途径和方式。“围观力量大”的微博,不只是话语狂欢和“广场围观”,还具备改变社会的力量,并有效地推动了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展示出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力量。面对网络“围观”的动员、放大和催化效应,如何抢占舆论制高点,引导舆情导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到舆论监督利器,微博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作为一个强大的舆论场,微博正全面参与并影响着现实世界,其作用或将直接改变社会生态和商业、政治语境。即将过去的是“围脖”的2011……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坛》2013,(4):47-47
刘显刚在2013年第5期《民主与法制》撰文《微博公益,法律何为?》认为,“微博公益”是借助特定的社交网络平台进行的一种新型公益性社会募捐行为,本质上属于社会慈善救助事业的一种,应纳入有关慈善救助的法律法规体系中予以规范。然而,现有法律法规均因其滞后性而对微博公益没有任何规范,  相似文献   

11.
“微博问政”实践的纵深开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微博问政”的内涵、特点及其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推进“微博问政”良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公民导刊》2013,(5):4-4
为提升地方立法质量和民主立法的社会效果,武汉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常委会法规工作室在新浪网开设的立法官方微博“武汉人大立法”于4月19日正式上线运行。据悉,这是武汉人大首次在网络上开设官方微博。  相似文献   

13.
微博、微博热及“微博问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兴亚 《群众》2011,(8):72-73
当下,微博很热。各大网站纷纷增添微博功能,政府机构、名人、官员等争先恐后开微博,微博成为现如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4.
微言     
《民主与法制》2013,(5):37-37
“几个官员的倒台在中国这样的大社会里本不足为奇,但舆论饥渴般地等待新的官员丑闻,并且添油加醋喝彩的情景,却是今天中国社会特有的奇观。原因有很多,但根源是社会不公平和由此不断堆积的情绪。官员腐败本来就可恨,当它与社会不公叠加在一起时。就尤其令人愤怒。”——近日中国一幕幕上演着腐败官员落马。针对此情况,《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微博发声  相似文献   

15.
3月30日,广东省茂名市公安局茂南分局“全民微博、QQ、手机短信举报违法犯罪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启动,市民通过“随手拍”、发手机短信、“织围脖”、发QQ举报涉案信息协助公安机关破案,会获得100元至5000元人民币的奖励。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进一步践行茂名市委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举措。茂南分局在前期整合社会安保力量,搭建警民关系新平台,鼓励、调动市民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再出新招,  相似文献   

16.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13,(15):10-13
如果说网络问政是一辆高速奔驰的汽车,那么它就是前后驱动:思想引领和技术支撑。微博和微信两种新的网络技术的产生,让汽车载着整个社会不经意间已经驶入“微时代”。如果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的话,2011年则因为政务微博作为一支新生力量,成为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和渠道,被媒体称之为“政务微博元年”。2012年,政务微博大行其道;2013年微博仍然强劲,但已然面临微信的挑战。无论是晋中市公安局,还是肇庆市公安局。他们试水微信,并非要取代微博等其他网络问政平台。而是多一条联系外界的途径,进而改变沟通方式。技术进步倒逼观念更新。在网络问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观念更新必将推进社会制度改革,这也是我们本期策划的题中之意。本期关键词:问政“微时代”  相似文献   

17.
两三年间,微博这种“自媒体”从无到有,风生水起。2011年3月,国内最大的两家微博运营商宣布:其用户总数分别突破一个亿。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如何把握手中权利,为社会传递积极力量,已成为微博发展中亟须面对的议题。近年来,与微博相关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令人感动的瞬间。  相似文献   

18.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4,(21):5-5
上半年“微博热词”出炉 近期,微博上评选出了八大热词,分别是: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萌萌哒(可爱)、茶叶蛋、啤酒和炸鸡、来自星星的你、且行且珍惜、你懂的、小苹果。这些热词既有网络调侃,也有明星语录,还有热门电视剧催生的词汇效应,尽管来源不同,但无不具有网络用语生动有趣的特征,成为观察世象百态和社会心理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19.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这个互联网“新宠”,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呈现爆炸式发展势头。它在各个领域成为时尚的沟通方式,并推动了焦点事件的传播力度和范围。由于微博的信息密度、传播频率,以及所导致的网民联结度前所未见,因而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博客等网络自媒体平台的风行,由民间热心人士和社会公益团体发起组织的微博公益活动也陆续蓬勃地发展起来,笔者印象较深的就有“大爱清尘”“免费午餐”“随手公益”“给孩子加个菜”“请农民工吃顿饭”等好多个。在官方慈善机构因“郭美美事件”的爆发而遭遇公众的信任危机之后,这些来自民间和草根群体的自发性公益行动不仅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也很好地弥补了僵化老旧的官方慈善架构的不足,功德昭昭,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