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摩登女郎"开始大量涌现,成为上海都市文化的符码之一。各类报刊刊载了数十篇关于"摩登女郎"的讨论文章,几乎众口一词地对其大加贬斥。而"摩登女性"是一个立体多维的概念体系,其形成原因并非30年代社会媒介所以为的"来源于英文modern的音译"这般简单,而是充满了丰盈复杂的内涵和外延,很有可能受到日本"摩登女"概念的影响。这数十篇文章,从家庭职能、传统妇德、两性关系、国民责任等方面展开对摩登女性的声讨和规训,发表各自对于理想的、"真正的"摩登女性的想象与期待。然而摩登女性的概念和实际状况都是复杂难言的,社会媒介对她们的期待和要求带有许多虚构成分,摩登女性自身则在社会媒介众声喧哗的裹挟下,近于湮没无声。  相似文献   

2.
娜拉--新女性形象上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像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  相似文献   

3.
许谨 《求索》2012,(12):161-162
生态女性主义提倡重树特有的"女性气质",反对男性对自然和女性的"野蛮征服"和"粗暴超越"。女性文学的繁荣影响了女性一贯追随的解构主义,同时也使女性意识对自我进行不断的审视与质疑,从而使得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的土壤里得以迅速传播。研究西方现代文学中生态女性主义嬗变的过程,将拓展中国女性文学的艺术表现视野,更好地塑造更具艺术真实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黄芳 《前沿》2012,(6):175-177
《盛开的樱花林下》被誉为日本"无赖派"文学大师坂口安吾的最高杰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该文本进行研究后发现:作家着力塑造的女性形象表现出极强的女性主体性,但既非"天使"亦非"妖妇";作品中的男性人物一方面深受该类女性的吸引,一方面又对女性主体性("樱花林"的隐喻)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整部作品反映了男性作家在对待女性主体性方面的矛盾态度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萨拉·沃特斯是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其作品主要围绕着女性身份展开,在文学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究萨拉·沃特斯小说的时代影响。分析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叙事视角消解了男性/女性、男权中心/绝对女性、中心/边缘、城市/乡村”等之间的对立对抗,阐明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性及对女性书写认同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军 《理论月刊》2009,(7):125-128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探讨女性问题、女性经验和女性书写为内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不仅描述女性的生活经历,还试图寻求一种包容两性的"有性"的文学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基础,以女性文学话语为切入点,力图拆解中国文学中的男性霸权主义思想,建立女性的话语体系.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女性主义批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同时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及批评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7.
所谓偶像剧是指集数不多(一般30集以内)、启用的演员大多为俊男美女、符合社会流行造型服饰、并以细腻爱情戏为主的时装电视剧。有调查显示,在偶像剧的收视群体中,女性占70%,男性为30%。由此可见,女性显然是这类电视剧的忠实观众。那么,女性为何如此热衷于偶像剧?男性对此又有何看法呢?且听艾伦、小可各自道来。  相似文献   

8.
贺利 《前沿》2010,(17):194-197
宋代高度繁荣发展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市民文化,促进了人性的觉醒、人的平等意识的滋长。个性解放的思想与妇女观念的新意识成为社会文化潮流的重要趋向,这就为宋代女性文学营造了一个温和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由此,宋代女性词人表现出高度地自信、潇洒、豪放,对时事政治的高度关切,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与钟情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以及率真任情、自由活泼、潇洒脱略的女性人格魅力,这些都表现出宋代女性词人逐渐摆脱了男性审美主体的影响,真实地展现出了自我的心理特征及本色形象,并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9.
聂欣晗 《求索》2007,(11):166-167
本文以《名媛诗话》及作者沈善宝为考察对象,认为作者试图通过文字来舒解她对于女性文学在异性话语体系下经典化的焦虑,并利用追溯才女传统、建立女性文学史、借助男性彰显女性文学的成绩,以及利用“红闺诗领袖”的影响力提高女性及其文学在公众传播中的地位等具体写作策略,来达到使女性文学经典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张毅 《求索》2007,(11):163-165
从“五四”到抗战时期。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反映了女性视野中不同历史阶段男性的表现形态和性格内涵。展现了女性作家对男性的认识、想象、反思和批判的过程,折射出女性作家的性别意识由觉醒而失落再到独立的历史进程。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女性小说的研究和批评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失衡现象,即偏重于以作品中的女性为研究焦点,如女性人物形象、女性问题等,而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则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弥补这-女性文学研究中的缺失,把“五四”到抗战这三十年的女性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作为研究时象,探讨这些男性形象在这三个十年中的不同特征和演变轨迹,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女性创作主体对男性的观察、批判和期待。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与女性个体国民身份确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是现代性追求的两个侧面。文章首先分析了“天赋人权”观和“民族国家”理念的内在逻辑,论证“天赋人权观”和“民族国家观念”内在地包含着女性个体身份确立的要求,其构建和传播过程为近代女权运动开拓了新的话语空间。其次,分析观念传播和话语建构的过程,分析男性和女性话语的共性和差异性。认为近代女权主义者策略性地使用了男性主流话语和国家主义的女权逻辑,同时,女性通过构建“同为国民,同担责任”的话语和“同担责任”的行动确立了女性的主体身份和彰显了女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指一个城市领先于其他城市的关键能力或其在某一方面的持续独特优势。30多年来,依靠“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圳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迅速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渔村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更是深圳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深圳的发展给中国的其它城市发展提供实践的范本和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的角色越来越得到各领域学者的关注,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对象。在世界城市的建设中,政治参与是衡量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首先对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这四大城市女性参政现状进行数据对比,然后对其促进女性参政的机制进行分析与比较,主要包括国家法律保障、政党促进机制和民间促进机制这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从四大城市的经验中归纳出有益的经验,作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性别平等目标实现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农民市民化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民市民化逐步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要经过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过程:第一步是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城市工作生活;第二步是取得城市的户籍,放弃农村的土地,正式定居城市,获得与市民的同等待遇和权利;第三步是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完成了心理文化适应的转变过程,农民才能真正转变为市民。  相似文献   

15.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男女两性寿命差距不断扩大,老年人口中女性老人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由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在晚年阶段形成的女性老年人问题将更加严重。本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0.95%的原始数据对北京市老年女性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描述,结果表明,北京市女性老年人的教育程度、在业率低于男性老人,而丧偶率、经济依赖性则较男性老人高。最后对北京市女性老年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在就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保护老年女性实现晚年的平等权益。  相似文献   

16.
谭本基 《桂海论丛》2009,25(4):80-84
城市建设理念,简言之是城市建设的思想理论观念,它是城市建设先导.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不断发展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思想僵化,缺乏现代城市建设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同全国一样,在城市建设上进入了快车道,城市建设理念也得到不断进步.文章回顾了"六五"计划纲要以来广西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的八个阶段性发展、变化过程,总结了其中的成绩、经验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张继焦 《思想战线》2004,30(3):73-78
民族的历史和城市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里的流动和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有900万左右,已形成了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居住群落,城市民族形成多样化格局。城市中少数民族迁移者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城市,他们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也给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8.
日据时期台湾的“市区改正”及其对城镇发展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占领台湾后,为了满足殖民统治、配合殖民地资源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开始大力进行台湾城镇的基础建设事业,继之,在台湾主要市街实施"市区改正"计划和工事.经过改造,台湾城镇内部结构及其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交通、卫生、休憩等公共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适应近代经济和产业发展要求的各种设施得以建立,也促进了城镇经济的较快发展."市区改正"中断了台湾城镇原有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中国式的城镇形态,使城镇具有了日本以及欧美近代城市的某些特点,对台湾城镇的现代化发挥了较大的影响作用,但其目的在于将台湾的城镇(市街)改造成为适应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需要的大小中心据点.  相似文献   

19.
Jie Lu 《当代中国》2004,13(39):323-338
The rise of urban fiction in Chinese literary writings of the 1990s is certainly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closely related to rapid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changes in the literary zeitgeist. However, what distinguishes the urban fiction of the 1990s is the foregrounding of the city itself, in that the city has come to the central place to become the chief object of represent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rough a reading of Qiu Huadong's novel, The City Chariot, the specific ways in which urban fiction and the modern city have come to interact, how the city has created exclusively urban experiences, and how these urban experiences, in their turn, complicate our understanding and representing of the city, and demand a new structure of representation as well as a new relationship to the city. Set against a new metropolitan backdrop, Qiu's novel concentrates on the anxiety and richness of contemporary urban experiences. However, what these new experiences have created are senses of randomness, of terrifying disconnectedness, and of a loss of history. In this perceptive vertigo, the city resists any neat representation; and its images are fragmented to become ‘an untotalizing totality’.  相似文献   

20.
当下我们生活的城市伴随着私家车辆的急速增长,交通拥堵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空气窒息、交通窝心、停车闹心、出行发愁、骑车恐惧,难道这就是我们文明的发展结果吗?巨大的矛盾使得城市交通问题上升为民生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大中城市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试图从交通环境的生态法治建设角度为切入点,以法律生态化为价值引导,提出自己对城市交通环境的立法建议,以期通过立法引导、规范政府决策、引导人们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