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社会正义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基本伦理诉求,其“正义性问题”需要迫切的关注和研究。社会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在经济活动领域中存在的社会非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2.
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是人类自古就有的理想。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才能称得上是公平、和谐的呢?不同视野的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主张,但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那就是在“缩小贫富差别”、“共同富裕”成为人们共识的当代社会,能否消灭贫富两极分化、减少公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有大致相同的经济发展机会,一句话,即均衡社会利益格局,这是衡量一个公平、和谐社会的要义。  相似文献   

3.
唐晓嵩 《中国保安》2014,(12):49-50
现代社会分工细密,每个人都可能归属于某个职业群体。尽管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职业分工不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类的说法,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着对职业高低之分的认识,这种认识即是职业的社会评价。影响职业社会淖价的因素有很多,如知名度、收入、社会地位、曝光度等。根据人们现有的评价标准,有的职业光彩照人、受人尊重,社会淖价相对较高;有的职业相对沉默,缺乏关注,社会评价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人心安定、社会和谐是人们对幸福社会的基本定义。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政府推行各项政策是一种良好的支持。社会是人的综合存在的表现,如何引导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并形成合力,助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每一届政府精心致力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中通信联络行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别是在信息化、数据化社会背景下,通联载体的多样性,如QQ、微信、陌陌等的出现,促使人们的通联行为更为频繁。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往往已经被各种数字化的通联信息所包围。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追求社会平等、安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愿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阐发,揭示了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重新调整,贫富悬殊差距拉大等造成社会矛盾加剧。在这一特殊时期,人们更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法律体现了社会各主要阶层的意志,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器,法治之法是公平正义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动是指由某些社会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动员其他社会成员共同从事某一行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为了追求一定的社会效果和目的,总是希望有较多的人员参与其中,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力量。社会发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它在统一社会意志,聚集社会力量,推动一定社会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往往对社会管理活动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奋斗目标 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和设计都贯穿着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
社会动员“意味着人们在态度、价值观和期望等方面和传统社会分道扬镳,并向现代社会的人们看齐”。其基本手段是宣传、教育、号召。通过这些手段使人们接受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实现广泛的社会动员。邓小平所进行的社会动员,其基本手段也不外乎是这些。所不同的是,邓小平在使用这些手段时,把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坚持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一般号召与典型经验推广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张秋实 《理论月刊》2000,(12):31-32
文化建设对社会稳定具有特殊的作用,表现在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最终决定社会主导型价值观,调适人们的心理,整合人们的心灵,从而促进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使人们抵御心头的迷误,摆脱歪理邪说的精神控制,促进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一、今天的国民教育缺失了什么? 社会转型期,人们在关注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问题的同时,正在越来越关注国民素质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人们既不得不承认又困惑于以下现象:“信仰失落、道德滑坡、伦理失范、行为失检”是如此普遍,不少高等学府刑案频发,一些政府高官纷纷落马,有的人连道德的底线亦已放弃。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虚拟社会是当今社会管理和创新中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探索其规律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互联网虚拟社会的概念入手,分析归纳了其六大特征:虚拟、移动、融合、泛在、个性、膨胀;进而对互联网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的差异表现为人们体验的差异和草根话语权的差异,但两者的主...  相似文献   

14.
彭海霞  李金和 《前沿》2014,(9):122-125
社会秩序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也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以民主化、平等化为内在要件的现代社会,社会秩序建设必须也必然由政府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由社会自治走向社会善治。跟进由社会自治走向社会善治的社会治理伦理趋向,社会治理需要从主体和制度两个层面完善其伦理路径:主体层面,加强对政治公众人物和社会公众人物的诚信考核,增进社会成员诚信建设的自觉性,提升社会整体的信任度;制度层面,深化制度的伦理性和伦理的制度化建设,提升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优化社会治理的伦理环境。  相似文献   

15.
天之骄子大学生们回乡任村官的故事已经不再像当初那样的吸引人们的眼球了,人们早已经把它当作现今社会建设日益深入过程中的一件普通事情了。在我国迈向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如何做好我国老年人社会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越发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李文仲 《长白学刊》2009,(5):155-155
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事件认知的心理和行为的反应。社会心理维度是社会心理对社会事件的承受能力。一般说来,社会心理对社会事件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社会心理就能够遵从社会规范。反之,超出了可承受能力,就会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7.
舒远招 《求索》2010,(1):85-88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存在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即人们在社会关系之中展开的现实生活过程。该过程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因此,物质生产活动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物质生产方式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方式。在这样一种社会存在即能动的活动过程中,内在地包含了意识要素。在国内哲学界,人们总是把马克思所说的“人们的社会存在”,误解为“社会的存在”,即把“社会”而不是“人”当作了社会存在的真正“主体”,人们还总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归结为“物质生活条件”,试图把它物质化、客观化,并取消其中所包含的意识因素。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误解,表明人们并未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存在即生活”的哲学洞见,因而未能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当作一个真正的总体概念来看待。在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时,海德格尔对存在与存在者所作的区分具有重大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协商论坛》2011,(5):64-64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会使人们的观点、态度、希望也随之变化,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中,压力无处不在,要想击退压力,首先要了解压力,但是我们对压力存在很多误解,一起看看专家的说法吧:  相似文献   

19.
《广东民政》2010,(6):13-14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历来受人们传颂。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美德更值得我们去弘扬。在化州市笪桥镇,人们就争相传颂着陈可春敬老扶老助老,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事迹。  相似文献   

20.
《八桂侨刊》2005,(2):1-1
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55年之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