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相互激荡。作为企业领导干部必须从“四慎”入手,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努力培养一种良好的品德,才能使自己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企业的事情办好。 一、慎独 “慎独”一词,始见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引用过“慎独”一词,他要求,共产党员即使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能自觉遵守纪律。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现在有的干部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目前干部队伍中的某些问题,特别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大都与不能做到“慎  相似文献   

2.
析“慎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民  吕耀怀 《湖湘论坛》2002,15(3):46-46,88
诠释“慎独”一词,一般以《礼记·中庸》中的一段话为依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闲居,即独居、独处。所谓慎独,就是指在一个人独居、独处之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之处,也要做到谨慎有德。关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朱熹曾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四书集注》。朱子之注,或容有疑。“隐”指暗处不谬,但以“细事”释此处之“微”则不甚确当。古书中的“微”字,既可用以指称“细小”,如慎微之“微”,又可包涵“隐匿”之意。据《左传·哀公十六年》:“白…  相似文献   

3.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闻,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活动时,有做坏事的条件,做后也不会被人知道,依然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做好事,而不做坏事。“慎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也是衡量一名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境界高  相似文献   

4.
“慎我”,就是慎于持己,谨慎自我。览古察今,不难看出:贤智苦多谨慎,多成功;鲁莽者多冲动,多失败。所以中国早就有了“诸葛一生惟谨慎”,“关公大意失荆州”两句广为流传的警语。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旧体制转换的今天,领导干部增强慎我意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慎我”,包括慎独、慎欲、慎微和慎终四个方面。 慎独。“慎独”一词,早在《礼记》的《中庸》与《大学》两章都曾谈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则强调:  相似文献   

5.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不要因为事情隐蔽,或者事情微小,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都应小心谨慎、严于律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提倡“慎独”精神,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加强自我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慎独,是一种美德。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特有的范畴。早在秦汉时期,(《礼记·中庸》就指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东汉时的经学家郑玄为此作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就是说,要在“隐”、“微”之处下功夫,即使一个人闲居独处时,言行也应谨慎不苟。  相似文献   

7.
柏斌  普青山 《创造》2002,(2):35-36
防止和治理腐败,加强廉政建设,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及机制。目前,在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尚需健全,监督乏力现象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强调个人道德自律尤为必要。即使监督机制健全,领导干部处于无人监督的机会还是存在的,而送礼行贿也多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就难以自持。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慎独”。慎独,方能立德。“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式,说是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更需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古人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相似文献   

8.
防腐必当慎独李克《礼记·中庸》篇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不要以为没人看见,以为事情很细小,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独处时,也应不忘用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有多...  相似文献   

9.
《礼记·中庸》有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何谓慎独,先看一例。清朝雍正年间,叶存仁先后在很多地方做官,历时三十余载。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惹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此番情景,即兴写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对腐败要零容忍。作为一种政治清醒,党员干部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厚道于身,这是从政的底线,守住了它就守住了整个人生。那么,怎样才能守住底线?在对古今修养方法的合理因素借鉴时,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着重强调了“慎独”。而今,引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员干部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就要优长于慎独,而慎独之功在“六谨”。因为,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11.
黄河润 《政策》2006,(5):59-59
1939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延安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时, 曾讲到“慎独”两字。刘少奇同志说:“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他也可能最诚恳、坦白和愉快。因为他无私心, 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事无不可对人言’,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  相似文献   

12.
《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没有比隐微的东西更容易表现出来的,没有比细致的东西更容易显现出来的,所以君子独自一人时,做事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13.
《时事报告》2013,(5):39-39
此语出自《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为宋代理学家程颐语。“自谋”意为对待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弃”意为放弃、背弃。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处理自己的事情时,如果态度不诚实,就是欺骗和坑害自己;与别人打交道时,如果态度不诚实,就会丧失道德良心,引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儒家文化向来讲究“慎独”,《礼记·大学》就有“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的言论。曾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话告诫我们,做人要胸怀坦荡,正直处事,切不可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14.
慎独的境界     
“慎独”是儒家的修身方法,最先见于《札记·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一定会、一定能够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相似文献   

15.
夫子何贵     
近来读《论语》,有一段印象颇深。 太宰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贼,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16.
传统儒家慎独学说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慎独是传统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也可以指经道德修养后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自儒家慎独之说形成以来,便为历代学者极力倡导,尤其为宋明理学家所看重,不少学者对其探赜索隐,阐幽发微,由慎独之说凸显心性之学的精微与圆熟。现代学者也对“慎独”予以关注。台湾学者韦政通先生说:“现代人恐惧独处,是一种很普遍的病,传统的慎独工夫,极有助于克治此病。慎独不只是一种修养工夫,也是自我培养智慧的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参见韦政通编著的《中国哲学辞典》慎独条,台湾水牛出版社1993年版)本文旨在对传统儒家慎独学说进…  相似文献   

17.
世相谈屑     
“红二代”这个词“红二代”一词,不知何人所创,近年颇流行,市井及菜鸟记者喜用之。查其语义源流,初为元勋后代之谓,后扩至一般老高干(新高干不在内)之后代。然细审之,此词实不通不妥,乃殊不科学之用语,故官方文献绝不采用。“红”指何人,父辈乎,二代乎?传代乎?“红”乃革命、革命者、革命传统之谓,然高干二代必红乎?而工农子弟不红乎?非工农子弟不红乎?若认可工农子弟、各阶层子弟亦红,何不也称为“红二代”?然绝不可以。若皆称之,则此词亡矣。  相似文献   

18.
据《厦门日报》、《天津日报》报道,李瑞环匿名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10年间拿出个人资产53.3万元,资助了148名贫困大学生,其中4人攻读博士。1998年他还郑重立下遗嘱,他“逝世后遗留下来的东西孩子们都不继承,全家商量好了,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匿名捐助而被公开,是李瑞环的秘书认为:“如今他已退下来了,我看也就可以说了。”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Sozialismu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oeius(喜好社交的)。据西柏林自由大学教授维尔弗·金德·戈德沙尔赫在《德国社会思想史》一文中解释,该词的原意为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参看《外国哲学资料》第四缉第210页) 据德国卡尔·格林贝格考证,首先使用“社会主义”这个词的是意大利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1803年在《驳反社会主义》中,他抨击了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他认为人生下来注定是社会的人,“社会主义”是自然所要求的,是历史遗传下来的社会,因而他把个人主义称之为“反社会主义”。卡尔·格林贝格认为:朱利阿尼在这里所用“社会主义”一词,“其含意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迥然不同。”(见《马克思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最近,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正在全党逐步展开。当我们再次研读《中国共产党章程》时,思绪情不自禁地聚焦到“先锋”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