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弱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动力,歪曲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和对革命理论的理解,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应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抵御错误社会思潮,提高网络安全建设;引领主流社会思潮,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优化大众社会思潮,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本文从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地处欠发达的边疆地区、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文化教育不受重视等方面,分析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文化自信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挑战的对策:民族地区高校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向,强化文化通识教育,多方位开掘学科的文化内涵;以本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为基础,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是激发国家发展生命力、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内生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基石。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梦的践行者,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辨识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引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共鸣;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孙代尧  李健 《前线》2017,(3):38-4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革命文化用唯物史观观察自然、人生和社会;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崇尚利己的个人主义。近代以降三者之间的碰撞历史,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只有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并借鉴西学合理成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认知不深、网络文化对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等。高校教育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就必须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文化,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大学生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并注重历史文化教育,以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毛胜 《党的文献》2021,(2):46-55
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决策部署,必须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重要地位和实践要求.要正确认识我们建设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认识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关系,深刻理解文化自信何以可能;要正确认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理解文化自信何以重要;要正确认识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有的精神状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刻理解文化自信何以坚定.  相似文献   

7.
杨增岽  吕璇 《前线》2016,(8):38-41
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彰显出鲜明的特性,表现在四个方面: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历史传承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性,人民精神思想的导向性,以及吸引世界目光的文化优越性。理解和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的基本特性,有助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及内在逻辑,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文化自信,这充分表达了他的文化战略思想。坚持"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热爱、坚信与固守。"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积极践行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探索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意向,对于高校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意向模型,找出影响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从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优良传统和思想精神的重要源头,把红色文化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增强大学生对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是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底气。近年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革命文化薪火相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国的文化自信依然面临着西方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弱化、文化拜物教蔓延等一系列挑战。新时代增强我国文化自信需要探寻文化自信缺失的根源,对症下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以拓展新载体、正确引导青年人以培育新生力量、自觉进行文化创新以激发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在探寻文化自信的源泉基础上,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看待外来文化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在探寻文化自信的源泉基础上,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看待外来文化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优良传统和思想精神的重要源头,把红色文化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增强大学生对"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美好生活观科学回答了"谁的美好生活""什么样的美好生活"和"怎样实现美好生活"等问题,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整体性诠释。一方面,习近平美好生活观从理论层面能统摄文化自信所具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重内涵;另一方面,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在实践上也能通过夯实文化认同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凸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来引领文化自信建设。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在理论层面说清文化自信的内涵,也有助于在实践层面引领当代文化自信建设。从这样的角度去探讨习近平美好生活观与文化自信思想的深度关联,对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会有更多启发。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与坚定文化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报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目标。这些理论、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在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进一步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和原则的进一步升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政策纲领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充分认识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和把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鲜明特征及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浸润滋养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之外,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脉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而且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自信,并坚持走好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现实内涵和发展内涵。其内在构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实质的执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增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注意在物质文化创新和精神文化创新有机统一的协同实践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以及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有机统一的整体实践中多方面、持续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7,(5)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和依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为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特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对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所形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性;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新形势下,培育文化自信的可行性路径,既要辩证地认识历史以增强文化认同,又要兼容并包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更要把握时代脉搏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