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无限防卫权的历史演变防卫权是由人类的防卫本能逐步发展而来的一项法律上的权力。正当防卫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复仇状态的无节制行为朝着合乎人类理性和社会需要的有限制法律行为的转变。正当防卫权,从目前世界各国刑事立法对正当防卫的普遍规定来看,它是一种权利行为,是国家为保护合法权益免受紧迫不正当的侵害,通过法律授予公民的一种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着眼正当防卫合法条件的司法运用,认真分析防卫时间、防卫限度在司法运用中的现实问题,深入探讨了假想防卫行为人和防卫过当行为人的罪过形式。  相似文献   

3.
警察积极主动地制止不法侵害,是否成立正当防卫,在立法上和理论上都存在不同的观点。结合刑法典关于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可以发现,两种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有一些差异,而这些不同正是防卫权的关键所在。警察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与正当防卫行为具有较大区别,不宜将其视为正当防卫予以出罪化处理,而应当结合行为性质等要素,将其作为职务行为在有关法律规范中予以明确,并且明确区分警察的职务身份与普通公民身份,从而确保警察执法和公众权益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4.
王立志 《学习论坛》2006,22(8):78-80
与1979年刑法典对正当防卫的规定相比,1997年刑法典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在第二十条第三款中规定了特殊防卫权的问题,自此以后,这一规定改变了中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立法格局。同时,由于新规定产生了新问题,引起我国刑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这方面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且也有助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5.
我国1997年制定的刑法典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是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一个新规定。这个新规定在学理上如何称谓,其构成条件是什么,它与刑法第20条第1、2款的规定是什么关系,它的存在是否正当?对这些问题从刑法典公布时起,学者、专家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观点见仁见智。现将代表性的意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上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这条规定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第二,要有不法侵害发生。第三,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正发生的不法侵害行为。对尚未开始实施的侵害和已经结束的侵害进行防卫的,不是正当防卫。第四,防卫的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1,(2):17-17
日本防卫省日前公布了时隔6年后重新修订的新《防卫计划大纲》最终方案的概要。日本媒体对方案中涉及中国的内容做了重点报道,强调日本将削减在本士的防卫力量,以大力加强对“西南海域”的防卫。此外,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认为不法侵害人不具有正当防卫权的观点不利于对不法侵害人合法利益的保护.本文通过解读刑法的正当防卫制度,提出赋予不法侵害人正当防卫权以完善刑法的正当防卫制度和保障不法侵害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9.
才英浩 《世纪桥》2012,(11):46-47
正当防卫是在公力救助不济的紧急情况下,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是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有效手段,准确界定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理清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及必要限度,对于保障广大公民充分行使权利,防止防卫行为被滥用.保护公民、国家权利、公共利益免受侵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6,(8)
在刑法学的讨论中,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是衡量学者学术观点的标准。偶然防卫是指行为人在缺乏防卫意识的情况下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施的防卫行为。除防卫意识外,所有要件均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通过分析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的既遂、未遂、无罪说,利用案例分析,比较各学说的合理性。支持结果无价值的无罪论,偶然防卫发生时,行为人想要侵害的法益和最终侵害的法益是不对等的,在结果上,行为人保护了值得刑法保护的法益,从结果上看,偶然防卫不可罚。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的无效行政行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效行政行为因具有重大的明显的违法情形,自始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行政相对人对无效行政行为有两种对策;温和而言,可以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地通过申诉,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等途径寻求救济;激进而言,完全可以无视其存在,拒绝履行义务,直至采取对抗形式进行正当防卫,我国对无效行政行为的立法刚刚起步。应该根据法治原则和宪法精神,修改现行的有关法律规定。尽快确立和完善无效行政行为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依法行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可持续发展观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维护好文化资源的多样性,重点是处理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刑事诉讼中落实控辩平等原则有利于构建合理的诉讼构造;有利于促进实体正义;有利于体现程序正义;有利于保障人权,提高追诉机关的工作水平。目前可通过两条途径来推进控辩平等原则的落实:一是对国家司法机关的行为加以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其滥用权力;二是对辩方提供与控方平等的武装和平等的保护,为其创造能够与司法机关进行平等对抗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政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陷于枯竭,将直接导致执政地位的丧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动提供了新的合法性资源。依法执政是夯实中共执政的法理基础的根本途径,执政效率是贯彻和实现"三个代表",证明和衡量执政合法性程度的依据和标准。  相似文献   

15.
网络谣言是网络社会的"害群之马",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它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危害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且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甚至危及国家稳定。因此,依法治理网络谣言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一大考验,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  相似文献   

16.
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部地区是国家的生态屏障,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会计欺诈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从国际视角出发,研究会计欺诈的成因和识别对策,对于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提升社会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行政行为的复议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抽象行政行为不能作为直接复议对象,公益性审查可以通过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直接复议扩大《复议法》受案范围,形成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完整保护,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行政监督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应该做到:开放包容,切实维护网民的合法话语权;信息公开,抢占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依法治网,增强网络舆情引导的规范性;防患未然,创建不良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基层官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智慧。然而,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今天,到底是坚持“异地为官”还是转为“改流归土”,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考量地域回避制度的设计初衷和现实效果,认为当前的异地为官制度不仅没有发挥制度设计初衷的有效作用,而且还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阻碍了县政改革和基层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