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是我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借鉴吸收韩非“法治”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就《韩非子》中所述实行“法治”的原因、立法的指导原则、执法的指导原则这几个方面,浅要地分析韩非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2.
朱海兵 《浙江人大》2014,(11):19-2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浙江省自从2006年率先吹响“法治浙江”建设的号角以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已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典型样本。“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2000多年前,管仲大胆地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说出了治国理政的真谛。“推进法治浙江建设,要更好地体现党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历次党代会都根据党在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治国理念和指导方针的认识,并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继往开来,不仅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且首次明确提出了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从而把党对法治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特别是法治思维问题的提出,预示着党在领  相似文献   

4.
杨叶红 《湖湘论坛》2003,16(1):20-21
当我们讨论法治时 ,常常会涉及四种主要法治观 ,即中国先秦法家倡行的“任法而治”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阐述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资本主义法治观 ;社会主义法治观。这四种法治观常被相提并论 ,并且在很多场合区分不严 ,甚至混为一谈。而实际上 ,这四种法治观之间 ,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与中国先秦法家所倡导的法治之间 ,具有重大差异。如果不在理论上澄清和界定其中差异 ,就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法治”这一概念。  一、中国古代法家法治观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首倡“法治”。他们主张将新兴地主阶级的…  相似文献   

5.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30-30
答: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十八大报告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新提法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是党确定的一项治国基本方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于2006年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法治思想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管子》中已出现了“以法治国”一词。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强调通过法制对社会和国家事务进行管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离开了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是不完整和没有保证的现代化。省委提出建设“法治浙江”,就是在深刻分析新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后作出的科学决策。“法治浙江”既是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又与之一起构成了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7.
96年,我国开始大力提倡”法治”.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郑重提出要“走依法治国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之路的提出,在我国历史上并非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就提倡“以法治国”、这二者看若相似,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差别。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近两千年前的“以法治国”思想与今天的‘布法治国”方略的区别与联系,探讨历史对后人的启迪。法治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的先哲们早在公元前就提出了“法治”思想。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优先于人治”,“法治应当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  相似文献   

8.
柯卫 《岭南学刊》2007,3(4):46-50
从对儒学性善论与现代和谐社会观、传统民本主义与现代人本法律观、法家的以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依法治国论的分析中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法治建设的积极因素。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在对我国历代治国的实践经验和思想成果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借鉴我国的传统法治资源,以构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9.
杨正万 《人大论坛》2014,(12):56-5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主题确立为“依法治国”,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法治建设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法治建设能否带来新的面貌,都离不开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树立这一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重要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证了宪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宪法生成发展的中国逻辑、宪法精神的政治属性、宪法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和宪法实施机制构建的实践指引、宪法制度以及向治国理政效能转换等问题,提出了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观点,涵盖丰富的宪法要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具有严密的逻辑理据,蕴含深厚的政理和法理、博大精深的宪法思想、与时俱进的宪法内容、求真务实的话语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深刻揭示了宪法独有的特质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征。一是规范性和政治性统一;二是延续性和创新性统一;三是世界性和中国化统一;四是学理性和实践性统一。这不仅标志着党对宪法和中国宪法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话语体系和推动世界宪法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中国宪法理论研究,完整准确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需要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及其特征,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作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以法治为主题,从指导思想到制度安排,为未来中国法治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从理论上看,全会的决定可以分为依宪治国、依法行政、党的领导和法治信仰等几部分。这是我国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写进工作报告以来的再次提升,同时本次决定也在顶层设计方面进行了一些全新制度安排,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历史上 ,“权”与“法”的矛盾 ,一直是治国为政者头疼的问题。毫无疑问 ,产生法治思想的久远 ,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骄傲。“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这作为法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在战国时代就提出了。韩非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 ,明确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建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完整的法治理论。他主张法令一经公布于众 ,就具有不可违背的威力。“境内之民 ,其言谈者必轨于法。”既重视立法 ,又重视法律的效力。这些思想作为法家学派的理论 ,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追溯历史 ,它对中国封建统治确实产生过积极影响 ,并断断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依循的大历史观和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决定了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篇章的法治政府理论具有历史发展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历史逻辑的外在形态体现为赓续革命根据地时期依法行政的“精神血脉”,传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依法行政的“原初基因”,继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依法行政的“战略形塑”。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之法治政府理论的“核心内涵”,并被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更新与发展,成为新征程上中国式法治政府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追溯习近平法治思想之法治政府理论的思想渊源表明,党的领导是驱动行政法治逐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行政法治建设必须恪守守正创新的优良传统,控制和规范行政权始终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干工程,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政府治理工作,围绕增进人民福祉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这些从历史追溯中获得的重要启示,应成为落实“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命题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以法治国”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真实体现。“依法治国”是指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的行为均依法进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涉和阻碍。“以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只讲“依法治国”,不顾法是谁制定和为何制定,对法治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真正的法治国家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只有在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陶爱萍 《前沿》2006,(4):144-147
社会主义法治是法治发展到现代以后产生的一种历史形态。社会主义法治不仅是一种“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还包含着人们对某种由法律所统治的理想社会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它具有特定的价值目标和深刻的社会主义本质,它是一系列理性的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乃治国重器。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依法治国能够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公平正义能够时刻守护寻常百姓,贵在让法治成为心之所向,难在使法治化作精神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便形同虚设。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  相似文献   

17.
陈菲  方列  王存福  杜放 《浙江人大》2014,(11):15-16,2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的是什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阐明,“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的就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引人关注的是,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不仅表明我  相似文献   

18.
从党的“十四大”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模式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改革已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即在“法治”原则下,全面向纵深推进的阶段。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  相似文献   

19.
安树昆 《创造》2007,(7):82-83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就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阐述.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后,中国开启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崭新历程.  相似文献   

20.
陈菲  方列  王存福  杜放 《当代广西》2014,(21):14-15
正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23日闭幕,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依法治国"也是高频词。专家普遍认为,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