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国寡民,是先秦老庄学派所幻想的理想社会。《老子》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代兵连祸结、社会纷乱的根源,主要在于各大国的广大民众政策,“奇技淫巧”的工艺发展,民之“智多”而“难治”。消除祸乱的唯一办法是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 两千多年前的老庄哲学提倡的“小国寡民”思想,时至今日,它不仅顽强的存在着,而且还  相似文献   

2.
道家与道教     
“道家”的名称,始自司马谈(?——前一一○年)《论六家要旨》,是指由老子开创、由庄子继承,而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哲学学派,亦可简称为老庄之学。司马谈概括道家的特点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儒家思想给予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智慧,老庄哲学则是养生命的智慧。养生一直是研究《老子》的一个重要思路,而更有人认为“养生”一词源自《庄子·养生主》。今天,老庄哲学和道家的养生理念正在为很多中国人所效法。尽管,关于中医仍然有很多争议,但是民间却有把中医奉为圭臬的趋势。这些传统的养生理念能够解决当下中国人的健康问题吗?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佛道。庄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庄子虽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其哲学思想却历久弥新,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可以说,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献中,《庄子》一书无愧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尽管关于庄子思想的研究文献早已汗牛充栋,但在新的时代和新的语境中,如何理解两千多年前庄子的思  相似文献   

5.
宁大光 《求索》2012,(12):99-101
道家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深远影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庄子则是道家的集大成者。道家的美学思想,伴随着"道论"的发展而发展,老庄的艺术哲学具有现实意义,对我国当代艺术有重要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哲学即道的哲学自称齐物论,是继承老子的观念而发展的。“道”是在其齐物论中队认识论的观点出发第一次被提出来的。所谓齐物论,就是认为天地万物变动不居,亦此亦彼,是同一的;世界的根源在于一种变化无常,无声无形超乎名相的气,即道,道即一,万物生于道,又归于道;道是自存的,自本自根。柏拉图的哲学是理念的哲学,是从苏格拉底那里直接继承了关于理念的学说,即认  相似文献   

7.
在探讨20世纪早期德国哲学如何吸收采用老子和庄子文本中的意象、隐喻和观念过程中,我开始思考中国和西方思想的互文性。相当多的思想家对老庄哲学感兴趣,其中包括布伯和海德格尔。我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1)老庄哲学中对效用、益处和目的性的质疑如何成为德国哲学吸收的重点。(2)技术的现代性和工具技术合理性表现为意义的危机和失落,《庄子》的诗化特征如何为恰当地回应这一问题提供线索,即从老庄思想中所能理解到的那种诗化的、灵性的世界如何成为布伯和海德格尔批判技术现代性的武器。(3)布伯和海德格尔对庄子的关注并未回归到一种教义虔诚或超世的神秘主义——布伯期望一种内在地居于世界之中的现世的道,海德格尔期望一种诗化的道——这是如何做到的。不同于布伯早期从老子那里吸收的单一的、基础性的、反语言的教导方式,《庄子》里表达了一种对话式的、沟通和解式的精神。通过将语词、微笑和寓言哲学化,庄子用类似于犹太教哈西德派言说故事的方式,把对"道"的教化带回到日常生活中。在道家和哈西德派的教化中,诗性的情感话语比认知命题更具优越性。海德格尔对道家的理解深受布伯影响。海德格尔为了回答"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对道家的解释中表达了一种不能被还原到工具计算思维中去的"诗意栖居"的想法。布伯和海德格尔对道家的不同解释,表明对技术作现代性批判有不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涅 《理论月刊》2001,(7):18-20
本文认为老、庄思想有本质区别。《老子》侧重于政治哲学范畴,表现出经验独断的思维形式,与兵家理性有渊源关系。《庄子》则从孔子儒家传统走出来,侧重于人生哲学范畴,表现出开放、流动的思维形式。从“黄老”到“老庄”的演变乃基于对《老子》的误读,《庄子》涵盖了《老子》。老、庄都没有形而上的自觉建构,“道”依附于经验层面,并非思想核心,因此现代学者据此把老、庄作为一个思想学派没有把握本质。汉以来的“九家”说已经不适合现代思想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汉对楚文化的继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史家有“汉承秦制”之说,然细加考察,发现此说有偏颇之处:从政治、经济方面来看,可以这样说;但从文化的继承和影响来看,汉文化并未续承秦文化,而是与战国时代的楚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应当说是“汉继楚绪”。 首先,从出土文物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黄帝书》,说明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而黄老之学的源,实出于楚国。老子原系楚人,《老子》一书则是一部产生于南方楚地而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哲理诗。还有马王堆一号  相似文献   

11.
向军 《求索》2011,(12):147-148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形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为根本的概念,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道德经》之“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是孤独哲学。无论是儒家的"内省不疚",佛教的"禅定静虑",还是老庄的"无为虚静"都要求主体处于孤独的心境中。庄子的哲学是孤独的哲学,可以说,没有主体的孤独精神状态,就没有庄子的哲学。无论是道本体的建构,还是对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乃至主体本身精神的超越,都与孤独的主体精神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分析《庄子》哲学中的孤独意涵,从三个方面揭示孤独与庄子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道”,所以解释老子思想的人,大都以论“道”为起点。然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即语言所陈述的“道”,已不是恒常之“道”。那么,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的“道”是不是老子所谓的“常道”呢?换言之,众人对“道”的解说,是否业已遮蔽了老子之“道”的本真?如果众人所论之“道”确为老子的“常道”,其理由何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曾说《庄子》一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庄子》使人读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其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善于将丰富的内涵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述,使书中深邃的哲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得到深刻的阐发,从而增强了《庄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书中的寓言共有一百多个,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的严峻现实。所以庄子只有借寓言曲折见意,将其蔑视礼法,不愿与世俗相融的思想掩盖于“不庄”之语的寓言中。《庄子》寓言,既包含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反映其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即是他的美学。”  相似文献   

15.
“无”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源起隐含着原始的巫文化和诗性文化智慧,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阶段,禅宗哲学的阶段,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阶段。“无”的哲学美学智慧,就老庄哲学而言,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破除了只知“有”而不知“无”的思维,形成一种超越的智慧,并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就禅宗而言,则在于它导致中国心性美学传统的强化,使意境理论和中国艺术美学思维走向成熟;就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而言,则在于它使中国古代人生境界理论得以形成和实现。“无”的哲学美学智慧与西方现代美学还有许多相通之处,重视这种智慧,对现代人美学智慧的生成,亦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熊进玉 《台声》2001,(6):8-9
远在先秦时期,楚人筚路蓝缕,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其青铜文化、重黎氏天文学、老庄哲学、楚辞文学等文明成果至今彪炳史册。秦汉时期,楚文化进一步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三国时期的重要古战场,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来这里观光、游览。 4月 15日至 2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义务导讲员一行 24人慕名来鄂,进行了为期 8天的楚汉三国文化寻访考察活动。 千年古韵 钟磬和鸣   迎接寻访团成员的首站便是湖北省博物馆,该馆坐落在…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读老子庄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又称《道德经》)和《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两部奇书。各以其玄妙、深邃的思想及独具一格的文风给予后世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以巨大的、历久不衰的影响。两书都有积极的思想,也都有消极的思想。毛泽东读《老子》和《庄子》,达到了烂熟于胸的地步;书中的精彩段落和名句,可以信手拈来,并加以引申发挥。为我们树立了阅读和理解《老子》、《庄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无”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玄奥而精深,本 文试图通过对《道德经》中“无”的形而上含义的分析,结合 “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在与西方关于“存在”及“本原” 思想的比较中,揭示老子的“无”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道艺论”所涉及的主要是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其中“道”是文艺本身的道 ,主要是文艺创作之道。而“道艺论”奠基于庄子 ,庄子之“道”是自然之道 ,庄子的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之道。因此 ,中国古代的文艺之道就是生命之道 ,文艺创作就是创作生命意象。生命怎样诞生 ,文艺就应当怎样创作。  相似文献   

20.
在庄子的处世态度中 ,其生存哲学的最低纲领是“安命”,等而上之的安命法则是无用之用 ,再好一点的安命之法就是“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生存哲学的最高纲领是“逍遥”,是真人之境。通向逍遥的途径是“坐忘”、“见独”、“心斋”等。对庄子处世态度、人生哲学的研究 ,对于改造和重构国民性 ,对于节制日益膨胀的物欲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