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盛砺 《理论月刊》2000,(2):33-34
由于曹雪芹“泪尽而逝”,《红楼梦》成了“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如何拨云见真身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概括地说,结尾无非两类:大团圆或者大悲剧。根据世俗心理习惯,谁都喜欢大团圆,但这显然违背了原本的基本思想,也不符合故事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律,因此只能取大悲剧,就像现今通行本那样。  相似文献   

2.
韩霄 《求索》2011,(11):185-187
在古典小说史上,《三国志玉玺传》出现在《红楼梦》之前,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三国志玉玺传》与《红楼梦》在叙事艺术结构上以及悲剧意蕴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三国志玉玺传》的“玉玺”叙事结构艺术与《红楼梦》的“通灵宝玉”叙事结构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玉玺”与“通灵宝玉”的悲剧意蕴统领了对众女子带有悲剧命运色彩的动态过程,共同关注了众多不幸女性的心灵世界。从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以及时代背景看来,《三国志玉玺传》可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所承有新见李汉秋任何一部“石破天惊”的杰作,都不可能凭空而出,总是由一定民族文化滋养而形成的。只不过有一些滋养不露痕迹,有一些滋养则有迹可寻。滋养过《红楼梦》的文学作品,有《牡丹亭》《金瓶梅》等,这是过去人们所熟悉的。但近日,“《红楼梦》农...  相似文献   

4.
聂心蓉 《理论月刊》2006,(9):127-130
《汉宫秋》借助于人们一般用昭君之“怨”来解读“昭君和番”故事的接受心理,采用惯见的忠奸之争模式来结构全剧。通过转移角色视界,将叙事焦点集中到对汉元帝契约型心态的敞亮和心灵深度的发掘上,使《汉宫秋》超越了一般的忠臣悲剧而成为一部真正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5.
毛灿月 《前沿》2008,(7):188-190
作为学术专论的序言,《〈红楼梦魇〉自序》以写实的态度,表述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精神与情感渊源,这为我们研究张爱玲与曹雪芹的精神特质共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  相似文献   

6.
“’97武汉市第八届《红楼梦》学术交流会”于1997年12月在武汉市召开。与会者就“红学”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对目前红学研究的现状深感不安,一致认为下世纪《红楼梦》研究的主流,应重在对《红楼梦》文本的研究,要把对《红楼梦》的研究与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结合起来进行。近几年来,《红楼梦》的研究,正如姚雪垠先生所指出的,许多的努力,“使一部伟大古典小说的研究工作脱离了小说美学本身的探讨,长期钻人牛角尖中。”①研究问题过于碎细,如考察曹雪芹祖籍,主张“靠我们的细心爬梳穿穴,曲折以求”…  相似文献   

7.
新版《红楼梦》自开拍起就一直不断地给媒体提供爆料和噱头,从最初的选秀风波到主要角色集体整容的流言,以及导演易主、钗黛演员互换,确实是报刊八卦新闻的焦点。及至“千呼万唤始出来”,76.1%的网友认为“无法接受,与原著相差太远了”,19.8%的网友感觉“对新版很失望,不想关心了”。对此,  相似文献   

8.
我第一次看新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就被深深吸引,看了三四十集仍然十分欣赏。我喜欢小说《红楼梦》,老版的连续剧《红楼梦》也很投入地看过,但我觉得,新版《红楼梦》才最接近《红楼梦》原著,它对普及这一名著做出了重要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亚里斯多德把悲剧结构划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如果说《红楼梦》的前五回可以看作是这部伟大悲剧的“头”,那么,我认为第六回即是从“头”到“身”必须经过的“颈”。我杜撰一个“颈”字,是说第六回是带有关键性的一回。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里隐藏了清代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解读了这件大事,也就窥破了《红楼梦》的谜底。胤礽刚刚长到一岁半的时候,康熙即立此幼孩为皇太子。康熙四十七年9月,康熙却下令废黜胤礽,决不再立嗣位人,有敢妄图者定予严惩。雍正篡位后,他深知曹家是太子一“党”,皇家一切内幕机密,他们了如指掌,怕一旦泄露了他的“天机”,所以必须找个借口“治”他们——这就是曹雪芹家为何成了雍正眼中钉的原因,也是一部《红楼梦》中的“假语”“真事”。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06年8月21日“红楼梦中人”全球大型选秀活动正式启动,历时8个月、沸沸扬扬传了3年的电视剧《红楼梦》重拍终于不再只是传闻。截至10月27日,已有11.8万人报名参加“红楼选秀”,60%以上是大学生。选秀也带热了一系列与《红楼梦》相关的产品。北京大观园的游客仅在活动宣布后10天就比原来多了4成左右,各种类型的红学讲座遍地开花,听者众多。和以往不同的是,人群中更多的是年轻人的身影。“红楼海选”总负责人张强说,北京电视台前段时间重播86版电视剧《红楼梦》,“海选”之前的收视率是2%,宣布重拍后收视率一下飙升到7%。据主办方透露,…  相似文献   

12.
近年以来红学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显学”,这自然是大好事,但是这也引起了某些本来与红学疏离的人对红学的强烈兴趣。他们似乎以为不假思索就能在红学领域作出“前无古人的创见”。一、所谓欧阳健“震撼红学的新说”,“新”在何处1994年10月13日,我国发行量颇大的《文摘旬刊》,以《红学新发现,脂评是伪作》为题刊出摘要:胡适于1919年提出《红楼梦》“自传”说后,有人根据胡适的“大胆的假设”,炮制了一个《脂现斋重评(石头记)抄本》,满足了胡适的求证……“脂砚”骗术成功,书商纷纷效仿,于是出现了已卯本、庚辰本,胡适等也都深…  相似文献   

13.
王媛 《求索》2005,(5):149-150
自《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续作之多,不胜枚举。有八十回后续的、九十六回后续的、百二十回后续的;书名亦有“圆梦”、“补梦”、“翻梦”、“绮梦”、“复梦”,多达四十多种。《后红楼梦》是印本《红楼梦》问世后的第一部续书,有一定市场,在民间影响也很大,故对其作番剖析。一“程甲本”是《红楼梦》版本史上的第一部印本,采用木活字排印。刊印时间为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据嘉庆三年(1798)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跋》所记:“丙辰(嘉庆元年,1796)客扬州司马李春舟先生幕中,更得《后红楼梦》而读之,大可为黛玉…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是个《红楼梦》迷。他曾说:“(我)小学五年级便开始看《红楼梦》,以至于今,床头摆的仍是这部小说。”又说:“这本书对我文字的影响很大。”情况的确如此。白先勇是台湾作家中学《红楼梦》最有成就的一位。他不仅很好继承了《红楼梦》的艺术传统,而且融传统于现代,做出了独创性的发扬光大。他虽然不是专门的“红学家”,但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的思想倾向,前人已经讲了不少。本文认为:应该看到《红楼梦》的反理学反道学的倾向。如果把《红楼梦》放到那一时期的历史高度,这一点就会看得更清楚。从晚明以降,一些为世人视为“异端”的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不反理学反道学的。曹雪芹就是那一历史时期的一位“异端”。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是通过人物形象来体现的。本文拟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重要人物为据,来谈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哈斯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斯宝是我国十九世纪虽不广为人知但却成就卓著的蒙古族翻译家和小说批评家,他将我国著名小说《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编译成蒙古文四十回本《新译红楼梦》,并对译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点式批评.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少数民族作家用少数民族文字对我国传统的著名小说进行评点,哈斯宝是唯一的一位。遗憾的是,关于哈斯宝,我们的了解微乎其微,只是在他的《新译红楼梦》中获得了一些关于他身世的信息,使我们知道他自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根据序中“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一八四七年)孟秋朔日撰起”之语,以及书中第十三回回评…  相似文献   

17.
清时戏剧作家洪昇著述等身,除传奇名作《长生殿》外,还有多种传奇、杂剧和诗章,更有人甚至考证其为《红楼梦》原著者,曾雪芹只是“披阅增删”而已,这当然不是定论。他自凭学优才赡轻蔑他人诗作说:诗应如龙,而他人诗作无头无尾,连鳞、爪也没有,故非龙也非诗。当时有一个无名的小司寇(官职)却不买账,讥笑洪昇说:诗乃神龙,只能见其首而不见尾,有时在云中只露一爪一鳞,怎能见其全貌呢?后人就以“神龙见首不见尾”比喻有才能者往往行踪神秘,不轻易露出真相。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的,特别是植根在佛道文化的基础上的。《红楼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与事物在对立统一中都具有象征意义与隐喻意义,这些象征与隐喻也都在佛道这个大框架内。在创作上,《红楼梦》深受六朝志怪与唐人传奇的影响,它实际上就是写的一块石头的传奇,而就全书来说,《红楼梦》也没有跳出某些传奇小说宣扬虚无主义与“万境皆空”的宗教说教。  相似文献   

19.
1.陈慧琳:或沉郁或火热推荐:《我是阳光的》 家境富裕、做歌手一出道就成为焦点的乐坛最佳女歌手之一的陈慧琳,似乎一切都是风调雨顺、唾手可得。她擅长节奏感强的快歌,向来有“电音女王”的称号。而这张新专辑的主题是“眼泪”,也因此,在专辑中,陈慧琳不再“电音”,不再唱“硬朗电子快歌”,而是回归早期的抒情歌风格。《大长今》的主题曲和片尾曲是这张专辑的主打曲目。主题曲《希望》,制作上不但采用了韩国的民族乐器演奏的配乐,也保留了原作中极具气势的童声合唱,完全忠实原作。片尾曲《思念》虽对原作稍有改动,不过据说《大长  相似文献   

20.
蛇年春夏之交,笔者在北京中华文化学院专访了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王先生您对十二木卡姆音乐了解吗?您对新疆的印象如何?”“十二木卡姆音乐我听过一些,但没有专门研究过,毫无疑问新疆的民族音乐是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我相信哪一个中国人都会对新疆有好的印象的。”他说着脱口哼了几句王洛宾的歌。“胆大妄为”梦红楼王立平先生说,我这一辈子做了一件胆大妄为的事,就是为《红楼梦》作曲。自清朝以后流行一句话:“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