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传统生产力的发展困境在当代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生态问题"以及由生态问题所引发的人的生存问题和社会的发展问题。传统生产力的生态转向是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具体表现在:生产力模式从单向度征服型转向双向度和谐型,生产力评价从关注量的增长的片面评价转向关注质与量统一的全面评价,生产力功能从满足物质需要的一元型转向满足生态、物质、精神需要的多元型。  相似文献   

2.
对环境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环境法律制度的主要任务,构建环境治理的法治体系成为应对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以环境风险为重要议题的社会风险理论内含了风险的成因分析与风险解决的路径探索,对中国环境治理法治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环境治理的法治构建上,应当重视制度自反性,构建“回应型”环境立法;预防“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强化责任导向的环境执法;遵循风险预防原则,探索能动性环境司法;实现“政治再造”,形成公众参与的环境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3.
陈明 《前沿》2011,(19):160-164
我国农业生态安全形势堪忧,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民性与生态安全的内在契合,使得培育农民的公民性成为破解农业生态安全问题的战略选择。我们应当从经济、政治、文化、法治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努力探索培育农民公民性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生态意识培育面临着生态忧患意识不足、生态消费观念缺乏、生态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对此,我们应以明白易晓的生态教育、通俗易懂的生态知识、灵活多样的生态实践等,消解独白式生态意识培育的种种弊端,使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由独白转向对话。  相似文献   

5.
张晓明 《前沿》2006,2(8):115-117
本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描述了法治"表层化"的症状,剖析了法治"表层化"的成因,最后提出了消除法治"表层化"的对策.只有坚持贯彻"人文关怀"的法治观,才能使法治早日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才能消除中国法治进程中的"表层化"现象,才能使法治在中国由理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就政府而言,促进政府转型,推动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服务型政府就应当成为和谐社会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即在公共行政管理方面实现政府主导型转向社会主导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都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将新型的理性观念贯穿始终。生态文明建设是充实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理论领域推动了法治观念的更新,使法治建设更加尊重和遵守客观规律;在实践领域凸显了生态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并提高了法律的质量。法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在理念层面树立法治思维,审视和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层面构建制度体系,规范和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在方法层面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融合而成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亮点和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治的发展面临着社会治理及执政方式转换上的矛盾、法治的安定性与社会发展转型的矛盾、法治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法治的均衡发展要求与现实不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立法与司法的专门化与大众化的矛盾等九个方面的矛盾。当前,要从"技术—方法"的角度来思考破解上述矛盾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推进社区治理机制创新,关键在于构建社区治理的协商互动机制、协同合作机制、信息整合机制、法治监督机制。构建协商互动机制,就是要通过社区的"定期化协商""事件型协商""偶遇型协商"等,推动社区协商的全面化、为居民共识的达成提供基础;构建协同合作机制,就是要通过主体间的全面整合与协作,实现社区治理的整体化、无缝隙化;构建信息整合机制,就是要通过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发布,实现居民利益诉求的有效聚合、实现治理信息的及时公开;构建法治监督机制,就是要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来推进居民利益表达的法治化及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转型期乡土社会的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乡土社会结构二元化的现实,分析了社会转型期的乡土社会法治应当关注的三个方面乡土社会法治的政治基础即基层乡镇政权体制的法治化、社会基础即村民自治的真正实现和制度性机制即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法治植根于乡土社会,建构起乡土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与"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态环境"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了解和认知世界,并由此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重要"依据".新媒体因其交互性、延展性、分众性和融合性,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具有环境监测功能去权力化、"宏内容"向"微内容"转向、话语泛在传播和加速环境化等特点.对此,应当从引导新媒体客观反映现实环境、与传统媒体"拟态环境"融合互动、提高新媒体受众的媒介素养等方面着手,促进新媒体构建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家事事件审判专门化包括家事法庭(或家事法院)的构建和专门的家事事件程序的构建。通过考察域外家事审判专门化之实践,在构建专门家事法庭方面,应从由家事法庭向家事法院转变、家事法庭的审级和设立地点、功能与原则、受案范围、人员组成共五个方面加以完善,而在构建家事事件程序方面,应选择将家事事件程序单独设为《民事诉讼法》一编的立法例,家事事件程序应当包括预先试行和解制、调解制、开庭审理、设立非诉案件程序、法律咨询和辅导服务等。  相似文献   

13.
传统行政法学是以行政行为为核心概念构建的法学体系,行政行为概念的法治目的决定了其内涵,行政行为型式化支撑了其外延,两者共同决定了概念的核心地位。我国行政法学的核心概念经历了由具体行政行为到广义行政行为的变迁,其功能由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转变,但因型式化研究停滞导致广义行政行为概念外延的混乱,学界应加强对行政行为型式化的研究,构建以广义行政行为为核心的完整行政法学总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红 《理论月刊》2006,(3):33-35
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法制是对和谐社会的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进,必须借助于法治建设。法治社会不等同于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安全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无论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做出怎样的考察,问题要在人类实践中才能获得根本的解决。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是人们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浅层生态实践活动,而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则是当前人类经济发展必要的实践转向。实践的生态学转向是当代生态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程雨燕 《岭南学刊》2020,(3):100-108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对生态环境法治提出了新挑战。在传统环境保护法遭遇功能瓶颈的同时,党内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因此开始呈现党规国法共生现象,但是仍然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以期形成更为稳定的共生状态。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中党规国法共生应当遵循的理念是保持共生个体相互对等,维护共生环境健康良好和谋求共生系统总体发展;遵循的行为模式应当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发展为对称互惠共生,组织模式应当从间歇共生发展为一体化共生;遵循的规则是法律保留原则和党务保留原则;追求的目标状态是在形成稳定生态环境法治架构的基础上实现立法兼容和责任衔接。  相似文献   

17.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一直存在过度注重精英化、时机化、大事化、镜像化现象,引导模式过于固定和形式化,缺乏与现实社会生活有效衔接,不适合当代法治社会爱国主义行为构建。为此,在建设法治社会爱国主义行为上,要引导全体公民责任意识,遵循个人行为合法性,依托外在动力引导,依法自觉履行爱国主义,从而实现全民共筑爱国主义行为合力。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19,(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国的法治建设历经坎坷却又成就辉煌,最终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康庄大道。总结70年来的法治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一是法治建设情况决定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二是法治建设成就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人民群众是推动法治建设的主导力量;四是党的领导下的法治建设自觉。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努力在坚定"法治自信"、构建法治文化和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9.
"法治浙江"经历了萌芽和形成两个历史阶段,现在处于全面深化的重要时期。法治浙江的主体除了中共浙江省委外,还应当包括立法主体、执法主体、司法主体和守法主体在内的有机体系;法治浙江的客体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五个维度;在时间上既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又应当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的材料,在空间上是省委省人大统一部署与各地市经验总结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白洋 《桂海论丛》2012,28(2):112-116
两型社会和传统生态伦理观存在契合之处:当代人的"和谐"与古人的"天人合一"殊途同归;当代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古人的"寡欲节用"相得益彰。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从古人的生态伦理中汲取营养:两型社会的法律应当是尊重自然、顺应天道的法律;和传统社会的权利本位相左,两型社会法律强调的是不得超越环境极限的义务;在个体生活方式上,两型社会反对穷奢极欲,倡导物尽其用的绿色低碳生活。只有正确对待人天的关系,善待自然、尊重生命,才能实现两型社会的最终目标——人天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