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中国道路内蕴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基因和西方现代性的积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土壤,中国道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奋斗精神、理想目标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文化基因。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文明之路,超越了两极对立的思维范式和国强必霸的发展模式,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认识中国道路的文明意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标志。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居于强势地位,给中国的政治文化造成双重影响。一方面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空间条件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从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对我国政治文化产生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取向,要以全球性和本土性交融互动为路径取向,加快经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国家安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构成部分、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古今诸多政治思想家都对国家安全做出了丰富的阐述,作为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现代转型的关键人物,梁启超为中国现代国家安全思想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将国家文化安全界定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梁启超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是其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始终坚持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在不动摇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吸收外来学说,并将其视作中国振衰起敝、革新复兴的基本前提。对梁启超来说,中国文化包括物质条件、政治、经济、学术、道德与文艺等几乎全部的文明现象,是中华儿女立身处世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获得了基本养料,既而受到康有为的启蒙,并在流亡日本期间接受大量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宪政观。梁启超对中国宪政制度模式的设计,历经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这样一个过程,体现了他对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理性思考。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精髓,为当下中国宪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5.
事物的成因是由其基础条件和本质要求来决定的。协商政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发展方向,一方面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革为其提供了文化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与体制资源,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国协商性民主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协商政治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决定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而协商政治的价值取向,也是要通过制度化的程序促使民主的意见、意志、法律及公共决策形成和实现。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使协商政治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发展方向。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特色协商政治的探索和实践,多党合作制度的功能与价值的实现途径提示了中国特色协商政治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澳门是西学东渐的植入点。西方传教士最初到中国传教, 都以澳门为第一个落脚点, 他们在澳门建立教堂、医院、文化设施, 使西方文化首先扎根澳门。澳门是西方文化向中国内地传播的散发点。西方传教士在澳门积累一定经验后, 以此为基地, 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渗透, 他们在传教的同时, 也大量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或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或参与中国的文化活动, 如修定历法、园林设计等。澳门是近代中国多次进步政治运动的舆论传播地和依托地。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 康有为、梁启超戊戌维新, 孙中山反清革命活动, 都与澳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化浪潮逐步席卷全球,中西方文明开始会合,如何面对和回应世界发展大势,是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国家必须做出的回答。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晚清中国被卷入了全球化进程,国家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全球化让古老的中国既遇到了自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传统的国家主权受到了制约、政府能力受到了挑战、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受到冲击、国家机构设置的近代化。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改变着传统中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作为西方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被我国接受.然而,它在实践中不仅存在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反差,而且存在法律文化的冲突,更为关键的是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应当照应社会发展的文明趋势,不能以单纯的人权取向为转移.所以,沉默权作为西方一定历史时期的法律产物,未必适应中国社会,未必是先进的诉讼制度,不应当盲目采纳.而强制口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都是普遍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现象,具有不容忽视的存在理由和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欧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演讲,向欧洲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的外交理念、发展前景,并倡导通过文化交流互鉴,让西方更好地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树立中国文化强国形象。他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古至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频繁展开,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互相创新。“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中欧两大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将促进各国文化传入中国,也将促进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使各国人民能够更好地领略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对推动人类文明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作为某种文化的价值结晶和较为恒定的价值内涵,蕴涵在富于活力的文化形态之中。正是在形式各异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中,体现着文明的价值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文明的载体,而文明是文化的抽象与升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政治文化现实研究,也离不开政治文化传统研究,更离不开其中的传统与现实承继关系研究。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包含的合理、积极、有价值的因素,对于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再发展,它满足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且在党的先进性内核中,深刻表现了它的哲学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伦理价值,更加全面地体现了物质价值取向、精神价值取向、文化价值取向、民本价值取向,以及深刻体现着"以民为本"的价值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作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是西方文明之源——两希文明的结晶。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如果想要了解现代社会尤其是西方文明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必须对基督教信仰有所了解。基督教在塑造西方文化的传统和价值方面,在中西思想文化发展和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基督教发展脉络的简单梳理,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门,使读者可以对这一世界最重要的宗教有更系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三种最基本的文明整合要素的不同作用,可将世界文明分为三种类型,即宗教主导型文明、政治主导型文明和经济主导型文明。运用文明类型理论,有利于理解中国模式的特点,认识中国模式的意义。中国模式架起了一个同西方文明对话的平台,是构建世界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力地证明了发展模式多样性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崭新全球治理体系,构建"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开放共享、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和平崛起与世界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大同的文化繁荣,是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引领世界文化的文化复兴,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真正实现的文化富强!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引领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思想界。福泽谕吉纵向摄取西洋文明的方式对梁启超震动甚大,对于恍惚玄妙的"风气"即"文明之精神",梁启超可谓深有体会:"戊戌亡命日本时,亲见一新邦之兴起,如呼凌晨之晓风,脑清神爽。梁启超流亡日本后,深深认识到戊戌变法的失败,因自己所倡导的变革仅停留在政治制度改革的层面,距离福泽谕吉说的"气风"和"文明之精神"还差很远。随着认识的加深,他也把文明分为两个层面即"精神之文明"与"形质之文明"。"精神之文明"同于福泽谕吉的"文明之精神",亦称为"国民之元气"。他提出应先从摄取文明之精神入手,先难后易的方式吸收西方文明。不再提倡那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而先要教育人民,培养国民之"精神",也就是"新民"。基于这种认识,梁启超开始了他的新民工作。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代和希腊时代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两个时代基本奠定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主题.这个时代中、西方的思想家对人类政治世界的思考方式不同,这究竟是历史的偶然因素造成还是必然结果还有待探讨.与中国相比,西方的政治哲学更具理性精神,而中国的政治哲学则具有强烈的伦理特征.它更多关注人世的事情.本文论述了这二者的特征,重点论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政治哲学在遇到西方充满理性精神的政治哲学的挑战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接纳意愿和强烈的求变心态,分析了这种回应失误的地方,阐述了西方政治哲学的普适价值观念应该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并关照中国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的概念虽然缘起于西方,其功能和价值都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但不同政治制度国家的协商民主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其实践的程度及实际效应却并非相同。中国的协商民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具有与西方协商民主不同的本质和特征,深刻影响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体制机制、实现方式、法治保障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这也是完善协商民主、推进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的哲学精髓到底是什么?无需旁求,中国之“中”的“国姓”便昭示着古今往来中华民族的最大共识和最高智慧.在当代文明体系中,中国文化如何立“中”之大本、求“中”之境界?一言概之:构建“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或将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世纪是文化大发现的世纪.西方世界文化大发现的趋势和结果是经过由韦伯开启的学术路径,完成对以基督教为精神家园的西方文明的“理想类型”的合法性论证,最终将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全球化”的理念和文化帝国主义的现实.在文化已经上升为欧美世界的国家战略的时代,面对发展与幸福冲突的世界性文明危机,只有“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才可能使中国文化发展回归于“中”之“大本”.为此,中国文化战略必须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制度层面确立国家的文化意识或文化自觉并厘清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实现新的伦理启蒙和伦理觉悟.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中国特色”尤其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体现的治国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是相传承的。特别是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我们以和谐为核心价值,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的总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相对于西方仅仅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建构的民主政治更加具有合理性。因此,正是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有信心在理论上建立一个相对更完善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立足当代,又不割断历史,并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始终保持开放的胸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我国选择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原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全面危机,在当时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主要作为世界的潮流和救国的良方来加以传播;西方发展道路在中国尝试接连失败.现代政治发展的文化与行动,经过由西向东的转变;社会主义政治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成为选择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