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力图使2015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法在全面贯彻党的"依法治国"精神的基础上,破除行政诉讼中"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的困境。该部新法律在司法实践中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本刊特邀法院、检察院、政府法制部门及有关高校和律师界专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新法的施行、完善有所裨益。在对修改前后的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新法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从实务视角,以具体个案为依托,在分析行政诉讼立案状况、原告资格设定目的等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行政诉讼法》施行后原告资格认定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上海为实例,分析新法对区县政府为被告、跨区域、经复议案件等特殊案件管辖的变动规定,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依据实务需要,以诉权保障、起诉条件审查、行政争议解决为核心解读从立案审查到立案登记的转变;分析诉讼类型化将对行政审判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完善建议;分析新法施行后审判各方在受案范围、复议案件被告、裁判方式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参照《民事诉讼法》,研究新《行政诉讼法》对于检察监督的规定,明晰尚需研讨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2.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力图使2015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法在全面贯彻党的"依法治国"精神的基础上,破除行政诉讼中"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的困境。该部新法律在司法实践中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本刊特邀法院、检察院、政府法制部门及有关高校和律师界专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新法的施行、完善有所裨益。在对修改前后的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新法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从实务视角,以具体个案为依托,在分析行政诉讼立案状况、原告资格设定目的等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行政诉讼法》施行后原告资格认定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上海为实例,分析新法对区县政府为被告、跨区域、经复议案件等特殊案件管辖的变动规定,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依据实务需要,以诉权保障、起诉条件审查、行政争议解决为核心解读从立案审查到立案登记的转变;分析诉讼类型化将对行政审判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完善建议;分析新法施行后审判各方在受案范围、复议案件被告、裁判方式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参照《民事诉讼法》,研究新《行政诉讼法》对于检察监督的规定,明晰尚需研讨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基本动向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背景下,《行政诉讼法》的修订应以保障行政诉讼运作良好为目的,充实和调整行政诉讼原则,在具体制度上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改革行政审判体制、放宽原告资格、简化被告的确定、设置简易程序以及加大促使行政机关履行法院裁判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法本次修改,主要针对实践中的"立案难"、"审理难"和"执行难"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设立、修补。应该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价值,同时我们也应做好新法的衔接工作。但"追认式"修改无法根治大量实践问题,下次修改应重点完善:扩大被告资格、抽象行政行为可诉、受案范围的界定模式、非法干预司法、司法改革的成果确立、跨行政区划中级法院、公益诉讼、行政法院、非诉执行的审查等。  相似文献   

5.
新近修改通过的行政诉讼法,是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精神的重要举措。它以提高司法公正为基本导向,致力于解决行政诉讼存在的重大问题,突出行政诉讼的权利救济和争议解决功能,扩大合法性审查范围,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拓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改变复议后的被告确定规则,增设简易程序。这些发展对提高行政审判公信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5年5月1日实行的《行政诉讼法》着力解决“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问题,修复了行政诉讼的争议解决功能,拓宽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将规章以下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内,但是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具体审查标准,审查的方式等均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实施之后,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应当结合不断发展的司法实践反馈的情况继续研究,使得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不断完善.应结合国外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的规定,探讨我国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立案难的问题一直是行政诉讼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立案制度本身包含原告资格、受案范围、受案时间等因素。在现行诉讼制度之下,原告资格的认定标准是“利害关系人”,部分行政案件难以进入正常的审判程序,利害关系人的解释是关键,也是导致行政诉讼救济不力困境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原告上海齐爱机动车驾驶培训有限公司诉被告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请求撤销沪规土资复(驳)字(2012)第058号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一案引入,分析行政诉讼利害关系人范围扩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若干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8.
行政公益案件由于涉及的是社会公共利益 ,较之一般行政案件其影响更为深远 ,将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既是宪法原则要求 ,依法行政的保障 ,也是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要求。立法机关可以通过修改行政诉讼法规定即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方式 ,将行政公益案件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 ,同时对于行政公益案件原告资格的问题 ,则可以通过行政公诉的方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确立了"民告官"的诉讼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在行政诉讼运行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的问题,作为强势的被告行政主体一方与作为弱势的原告行政相对人一方,在行政诉讼运行中存在失衡的现象,而这些失衡在2015年新《行政诉讼法》修订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法平衡治理。  相似文献   

10.
新《行政诉讼法》修改了经复议案件的被告资格条款,这一修改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呈现出对提高行政诉讼法实效性的强烈追求。针对复议维持率高的现实状况,增加了复议维持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具体制度。然而,将复议维持率高的症结过度归因于原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引导错误",不仅有失妥当,而且存在着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障碍。"倒逼思维"可能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长期来看,行政复议实效性提升的根本之道应当在于完善组织法和程序法,并配套修改复议决定类型和健全复议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1.
新《行政诉讼法》修改了经复议案件的被告资格条款,这一修改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呈现出对提高行政诉讼法实效性的强烈追求。针对复议维持率高的现实状况,增加了复议维持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具体制度。然而,将复议维持率高的症结过度归因于原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引导错误",不仅有失妥当,而且存在着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障碍。"倒逼思维"可能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长期来看,行政复议实效性提升的根本之道应当在于完善组织法和程序法,并配套修改复议决定类型和健全复议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2.
行政复议制度是与行政诉讼制度并行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随着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与之配套的行政复议法修订工作也应列入议程。在修订过程中,应当以加大复议纠错力度、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作为解决行政争议主渠道的作用为目标定位,以坚持行政复议的行政性、便利性、前置性、主动性为基本要求,同时在与行政诉讼的衔接上体现司法审查对行政复议决定的司法谦抑。具体的修改内容可包括:拓宽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完善复议审查重点,一次性回应申请人实质诉求;赋予复议机关更大的暂缓执行原行政行为的决定权;扩大复议调解的范围;坚持复议机关作被告监督机制,确保修法相统一;坚持司法审查行政复议决定的“卷宗审查主义”;赋予复议机关更大的复议变更权,着眼于一次性解决行政争议。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的被告资格一直是困扰行政法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学术界错误地把行政主体资格作为认定行政诉讼被告的条件。事实上,从便于诉讼的角度出发,行政诉讼被告的认定规则完全可以简单化。值此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改之际,参照世界各国行政诉讼的被告资格制度,重构我国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范式,对于正确发挥行政诉讼的应有功效,理顺行政组织法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确定行政诉讼被告无论是对于原告的起诉行为,还是对于人民法院的受理审查活动,都是一个相当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经复议的案件,无论复议机关是否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均以复议机关为被告。  相似文献   

15.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1、没有形成独立的适合于行政诉讼特点的行政审判方式;2、村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极其狭窄;3、证据制度十分混乱,矛盾重重;4、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标准单一,排斥合理性审查带来诸多弊端。完善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对策主要有:1、根据行政诉讼的特点改革行政审判方式,实现基本职权转变;2、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把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等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3、完善证据制度,赋予原告举证的权利。4、确立合理性审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该修订案是行政诉讼法制定二十五年来的首次大修,修改条文多、覆盖面广、修改力度大,从修订的草案看,为解决行政诉讼实践中广泛存在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完善公民权利救济制度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好评。但也给行政诉讼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诸如设立公益行政诉讼,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完善行政审判管辖制度,解决执行问题等等,这关系到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亟待行政诉讼理论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既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还有一个逐步建立和发展的过程。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总体保持增长势头,受理事项涉及几乎所有行政管理领域,新类型行政案件不断出现并被人民法院受理、审理和裁判,基本实现了监督行政和保护权利的双重目的。但也存在受案范围的规定未普遍实现,原告告状难、立案难,原告胜诉率不高,判决规定未全面遵循,行政诉讼法一些规定流于形式等问题。行政诉讼制度运行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尚未充分具备,这决定了近期的修改只能是精细化和非终极性的。  相似文献   

18.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法律明确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然而审判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却突破了该原则。行政诉讼原告、被告双方的和解导致原告撤诉,进而使行政诉讼案件终结的情况不在少数。针对行政诉讼的审判实践与国家法律规定不相符的现象,分析其原因,探究当今学术界为解决这种不相符而提出的对策——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费用制度在规则制定、收费范围、收费标准、费用预交、费用负担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因此,应该以修改行政诉讼法为契机,重构我国行政诉讼费用制度,以建立起能体现行政诉讼特色的诉讼费用制度;该制度至少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原告免交案件受理费、被告预交其他诉讼费用、原告胜诉可请求被告负担必要诉讼支出。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中,检察机关的职权被限定在审判监督中的抗诉权,与宪法赋予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不相适应,也不利于解决行政诉讼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法》修改中应体现检察机关适度介入行政诉讼的精神,基于明确宪法框架下的检察权配置及行政诉讼性质的前提下,在立案、审判、判决、执行及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等方面增加检察建议的适用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