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古巴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挑战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巴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不断发展、充实、扩大和完善的历程.由国家主导的社保制度有许多独特性,制度统一,保障全面,作用特殊,以充分就业为基石.社会保障是古巴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巴社保制度面临许多困难,国家已没有能力继续大包大揽.2008年12月古巴全国人大通过新社会保障法,对社保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劳动者缴费的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古巴传统的社保模式将发生变化,但社保制度统一,以及全民保障和全面保障的特征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历史上,巴西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采取公共管理的现收现付社会保险计划,其面临的财政亏空和分配不公问题非常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股社保私有化改革浪潮席卷拉美,但巴西并未卷入其中,而是对社保体系进行"参量式"的改革调整.本文试图分析90年代以来卡多佐政府和卢拉政府的社保改革过程,并对改革成效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3.
1994年阿根廷对传统的DB型现收现付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建立起一个多支柱混合型社保制度.2008年11月阿根廷突然宣布对其Dc型完全积累制的私有化社保进行"国有化再改革".本文对1994~2008年阿根廷私有化社保制度的运行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对2005年以来尤其是克里斯蒂娜总统2007年12月上台以来实行的改革取向作了评介,在此基础上对2008年11月国有化改革的过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立法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析.对阿根廷社保国有化改革的反响不尽一致,国际舆论普遍持批评的态度;而在国内方面,工会和参保人则持坚决的支持态度.本文认为,阿根廷社保私有化改革之后存在的问题在拉美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它虽然基本解决了制度可持续性和政府财务负担等问题,但却始终存在着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手续费较高而利润却"旱涝保收"、社保制度碎片化状况没有得到根治且特权制度依然存在等很多具体问题,特别是覆盖范围狭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绝大部分就业人口被排斥在外,广大国民没有得到实惠,于是,社保制度合法性危机便逐渐显现,这既是拉美私有化社保模式的致命缺陷,也是阿根廷社保制度成功实施"国有化再改革"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印度社保市场规模的扩大、人口转型期的考验和增加财力,缩减赤字等都要求印度对现行社保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虽然印度建立了较为全面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但该制度存在过分以福利导向、忽视公共行政改革、社保福利呈现二元特征、覆盖面不足、管理专业性不强和缺乏统一监管等问题。印度社保制度改革的总体原则是坚持专业性、系统性和过渡性三个原则,涉及公务员养老金改革、新型自愿社保计划、雇员公积金计向l改革和引入私人养老保险基金等四项改革内容。印度社保制度改革对我国社保制度的改革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15年来的经济转轨历程不断引起人的思考。经历了“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之后,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出路究竟在何处。俄罗斯经济转型时之所以选择了激进的改革道路,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结果。激进式经济改革的特点和俄罗斯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激进式改革道路选择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凝聚的重要支柱,是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公平、增强社会融入感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历史上,拉美是全球社会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拉美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社会问题的应对和处理.社会政策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随着执政理念的转变,"反对社会排斥、增强社会融入、实现社会凝聚"成为新一轮的社会政策目标.本文简要回顾拉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制度覆盖面、分层结构以及再分配作用三个方面分析社会保障体系在实现社会凝聚中的局限性,并对拉美社保制度的改革趋势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激进式经济改革道路选择的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经济转型时之所以选择了激进的改革道路,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结果。激进式经济改革的特点和俄罗斯当时的状况是改革道路选择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欧洲、拉丁美洲和中国的文化与社会保障改革取向存在差异性.与西欧相比,拉美和中国之间的相似性更多一些,例如低收入的经济背景、积累性质的融资模式、个人账户的引入等,其改革效果也存在一些相似性.例如覆盖面狭小等.中国和拉美社保覆盖面狭小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即拉美缺乏储蓄文化,其社保改革之后"对等原则"的引入并没有为提高覆盖率和遵缴率作出很大贡献,但对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分析和对比之后发现,在浓厚的储蓄文化背景之下,中国社保覆盖率狭小的原因正是由于缺乏"对等原则"因素所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保制度中"对等原则"效果截然相反.鉴于此,本文认为,如果将目前统账结合制度改造为大账户制或名义账户制,将个人和单位缴费完全划入个人账户,覆盖率和遵缴率就会像住房公积金那样立即提高,实现应保尽保.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沙俄时期的萌芽、苏联时期的建立和完善、新俄罗斯时期的改革过程。在此过程中,俄罗斯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时势变化不断得到完善和充实,形成了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社保体系在当今世界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带有路径依赖性质,俄罗斯体制转型经历了很长的时期,从新经济政策转向计划体制,又试图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但是转型的效果都不好,苏联时期转型的最大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商品市场完全对立起来,所以改革只是对原有计划体制的修补,从戈尔巴乔夫后期开始推行激进的转轨,最终导致苏共解散和苏联解体。独立后的俄罗斯全面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但实际上只有“休克”没有“疗效”。俄罗斯转型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日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给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生育水平下降以及人口寿命延长的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对养老金制度根据经济和人口数据进行养老金财政体系设计进行了多次改革。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70、80年代的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伴随着工业化的实现,韩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本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这些不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许多方面不适应或者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相似文献   

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必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促使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而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有效地处理特定社会问题的制度手段 ,是与特定的经济社会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经济社会状况发生变化时 ,社会保障必然要作出积极的回应。因此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对社会保障制度造成影响 ,甚至是冲击。而应对冲击的办法只能是深化社会保障改革 ,包括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降低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比率、增强失业保险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4.
日本老龄化应对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医疗和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老龄化并不单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这一比例的增长幅度大小。根据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14%,叫做“老龄社会”(Aged Society)。  相似文献   

15.
As the links between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Security Sector Reform (SSR) has become a central part of development policy. Following a traditional Weberian conception of the state, these programmes are almost exclusively focused on the public security sector, neglecting the extent to which peopl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come to rely on private security providers for their day-to-day security needs. While the reform of public security institutions is undoubted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strict public/private distinction is a poor guide to security sector reform. Focusing on Sierra Leone and Kenya,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bringing the private in’ is crucial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most countries and that any attempt to ensure better security for all must take account of private actors. Private security companies and their integration into SSR matter not simply in terms of the maintenance of law and order, but also in terms of who has access to security, and ultimately, for the legitimac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orders.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Russia has pursued a policy of inclusive multipolarity towards European security after Primakov's appointment as Foreign Minister in 1996. This policy focused on three dimensions to constrain NATO and ensure a Russian voice in Europe. First, ties with NATO; second, the pursuit of OSCE reform and a European ‘Security Charter'; third, the primacy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TO actions in the Kosovo crisis deeply undermined all dimensions of this policy. However, inclusive multipolarity was not discarded by the Russian leadership. The tortuous path of Russian accommodation after May 1999 highlighted Russian attempts to reinstate this policy and restore a Russian voice in European security affairs — with limited succes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Russian shifts in this crisis until Vladimir Putin's appointment as Prime Minister in August 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