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沐泽 《台声》2006,(10):81-81
随着2008年奥运脚步的临近,人们对北京奥运的期盼也日益强烈,当“新北京、新奥运”被具体诠释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时,“人文”被视为三者中的更高要求,在人文奥运行动的落实方面,“礼仪”被视为了首要突破口。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因而被誉为“礼仪之邦”。早在几千年前,先哲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修身》亦有记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北京2008年奥运会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台湾同胞同…  相似文献   

2.
赵健 《福建乡土》2008,(4):37-37
人间祈求和平发展幸福未来,百姓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勇敢的人们在创造不朽功勋,善良的人们在祈求幸福安康。奋进的脚步踏平坎坷艰辛,欢乐的歌谣激荡心灵永在。人间渴望晴空万里绚丽云彩,大地祈求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平凡的人儿要报以清新微笑,  相似文献   

3.
美玉 《黄埔》2013,(5):92-94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几干年来,礼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苟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儒家在对礼的执着追求中创作了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礼记》。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心灵交流的艺术,而微笑是所有的交流中最有力的语言。它展示着一种胸怀,表达着一份信赖,传递着超越语言的理解与关怀。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教育心理学认为: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微笑能使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老师灿烂的笑容,能让学生在亲切、愉快气氛中去汲取营养,健康成长。教师的微笑一种无形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直播间里的浸入式“微党课”带人感悟初心力量,社区文化墙上的创意彩绘传递共治智慧……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是首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离不开持续的教育、引导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正> 身心学说亦即心灵和肉体的关系学说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哲学问题。它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即心物关系问题的重要之表现一,几乎被西方所有的哲学家讨论过。一般地说,唯物主义者总认为心灵依赖肉体,肉体决定心灵,而唯心主义者则相反,认为肉体依赖心灵,心灵决定肉体。而西方哲学思维发展到近代,由于人们更加注重主体的研究,对作为主体问题的重要部分的身心关系  相似文献   

7.
微笑着守护     
微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充分表达着尊重、亲切、友善、快乐的情绪,拨动着心弦,沟通着心灵。我们采访的主人公——烟台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分局科员刘晶,就是一个笑意盈盈的普通女性,一位心里洒满阳光的执著女警,以"微笑"心态坚定着对事业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毕淑敏 《中国减灾》2011,(3X):42-42
<正>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完整地交了出去,在这最危险的时刻和最危险的地方:奉献意味着你清楚地知道灾难的每一个细节,可还是面带纯真的微笑从容迎上前去;奉献意味着你把安宁和洁净送给他人,把牺牲和艰窘留给了自己;奉献意味着不单是你一个人走上战场,而且还跟着你的长辈和你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微笑的魅力     
在文明社会,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是个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桥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讲礼貌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道德水准高低与修养素质的尺度。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赴泰、港考察团,主要任务是考察酒店的软件服务。在考察期间,不论是参观还是入住酒店,只要遇见工作人员(无论是管理层还是一般清洁工) ,你都会看到他们会心的微笑。这种发自内心的友好而真诚的通用语言———微笑,足以让我们这些游人,顿觉如浴春风,缩小了距离和陌生感,这就是微笑的魅力之所在。  作…  相似文献   

10.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11.
科技·方式     
《小康》2004,(8)
嘴巴是心灵的窗户 大家注意了:"忧郁的眼 神"这一说法并不符合科学事实 --因为人类的眼睛也许根本不 会传递表情。美国旧金山的两位 视觉神经学家Tyler和Kontsevich 通过对蒙娜丽莎肖像进行研 究,得出上述惊人发现。 为了搞清眼睛与嘴巴是否 在形成表情的过程中同时起了 作用,两位研究员将蒙娜丽莎 面孔的上部或下部分别用合成 的欢乐或悲伤的干扰图像进行 了替换,然后再让受测者分别 观看。结果显示:当覆盖住蒙 娜丽莎的眼睛后,受测者可以 看出画中的人物在微笑或蹙 额,而当遮盖住蒙娜丽莎的嘴 巴后,则看不出任何感情。 看来,以后得改说"嘴巴 是心灵的窗户了"。  相似文献   

12.
王龙 《传承》2008,(13):20-23
"敬礼娃娃"、"芭蕾女孩"、"地震中最柔情的微笑"……一张张网络上耳熟能详的照片,一个个感动中国的瞬间,无不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而你知道吧,画面上所有这些感人的故事,都是由王凯和他的官兵们所创造的生命奇迹……王凯,驻渝某部某红军师师长。2008年5月13日凌晨1时,他带1500名官兵第一时间进入地震重灾区北川县城。  相似文献   

13.
6月10日,发生在同一天的两起重大灾难让我们无比沉痛:广东省汕头市华南宾馆大火造成31人遇难,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洪水则夺走了117条鲜活的生命。灾难强烈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天灾不可避免,但人祸应该可以消除和减轻。在这两起灾难中,从宾馆、学校的设计、选址,到灾难来临时的逃生,都凸现人们减灾意识的极度缺乏这两个事件足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公众减灾意识、普及防灾避险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建筑物的设计者、管理者来说,缺乏减灾意识意味着埋下了灾难的  相似文献   

14.
张学礼 《西部社会》2003,(10):33-34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吸纳外资和人才,保证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工程。人口的迁移流动意味着生存和进步,而静止则意味着停滞和萧条。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因素(人的出生、死亡、迁移)决定人口本身的规模大小及结构变化。人们为什么会流动?答案  相似文献   

15.
心雨集     
正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们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可贵,贵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三毛你需要的话,可以拿走我的面包,可以拿走我的空气,可是别把你的微笑拿掉。——聂鲁达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在政府目标职能中的浮现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进入矛盾多发期的基本现实,而当下对社会和公共安全风险的强烈关注,则意味着转型社会内蕴的更多不确定性正在被人们明确感知。  相似文献   

17.
《歌声与微笑》是一首脍灸人口的歌曲,其中一“句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更是被人们广为传唱。它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真诚,唱出了人世间的和睦温馨。微笑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要想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老师就应多把微笑留下。1.走进课堂时,带着微笑,这是愉悦的微笑。一节课学生状态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情绪,而老师开始上课时的情绪,又直接感染和影响着学生甚至整个课堂。这好比是歌剧的前奏和序曲,又恰如文章的开头一样,要“先声夺人”。老师轻松愉悦自信的微笑会给学生亲切、和善、友好的感觉,会唤…  相似文献   

18.
没有哲学,人照样可以生活和思想,但没有哲学,人的生活和思想是贫乏的、苍白的。学习哲学,意味着追求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因此,为了化解和抑制我们哲学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和将哲学庸俗化、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正本清源,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哲学教学应该真正关注学生些什么。一、哲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心灵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按照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们面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然而,我们却真实地感受到,现代人的心灵生存空间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狭窄了。我们忙碌于创造,忙碌于发财,忙碌于享乐…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首歌能像《少年壮志不言愁》那样深入中国警察的心灵。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警察"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风霜雪雨搏激流"。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这样阐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使人幸福。"语文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拥有幸福的语文课堂是老师应致力追求的目标。一、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地方,心灵的飞扬意味着一种激情,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生命的自由呼吸与舞蹈!教育是培育生命呵护心灵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作精神的奠基,若学生的心灵一直处在受压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