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处理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和社会自治的关系,对于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十分重要。应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加快推进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以及政府的适度规模。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面对金融危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既要尊重市场,又不能迷信市场;既要相信政府,又不能依赖政府;既要放松政府监管,又不能放弃政府监管。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进行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全球社会和学术界重新思考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政府以及政府职能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问题.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再次受到全球社会的关注.东亚奇迹与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表明.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东亚文化成就了不同于欧美发展路径的独特的东亚模式,其核心在于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在于政府职责与功能的全面履行,由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得以统一.  相似文献   

4.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近日表示,中国住房市场的问题比金融危机前的美国更为严重。因为中国的问题结合了潜在的泡沫与社会不满的风险。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李稻葵的话表示,中国住房市场的问题实际上比西方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英国住房市场的问题要严重得多,也大得多。他说,这不只是一个泡沫问题。而近期政府出台的旨在冷却房地产市场的措施,需要成为长期努力的一部分,以求控制住高企的楼价。  相似文献   

5.
邹力行 《红旗文稿》2012,(23):12-15
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市场需要政府,政府需要市场"。因此,探索建立"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相互转换机制就更加有意义。一、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严肃的问题。17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产生以来,许许多多的经济学人致力于研究现代经济发展的内部联系以及运行规律,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现代市场经济要不要发  相似文献   

6.
詹国枢 《奋斗》2009,(10):61-61
金融危机突然暴发,经济学界始料未及。美国金融界前掌门人格林斯潘在一次听证会上沉痛反思说,过去,我们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以为什么事交给市场就万事大吉,政府不必干预了.看来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7.
《学习时报》刊登李燕的文章说,美国政府为了拯救在金融危机中奄奄一息的巨无霸,使用的手段就是——国有化,这显然与美国一向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市场运行的理念是相背离的,甚至有人嘲讽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政府与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心鉴 《前线》2009,(7):30-3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认识不尽一致乃至大相径庭的争议问题。在国内,针对二者的争论近年来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将上述争论引申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反观点,并借西方金融危机爆发之机进一步深化。其实,如果把这次金融危机放到一个较长历史过程中审视,不难发现,美国政府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是造成这次危机的真正原因。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表明,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都非常重要,要抓住制度与规范、道德与情操两点,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安全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1997年开始的亚洲区域性金融危机,有许多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1.政府要摆正与市场的关系,搞好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定位。市场选择是最佳选择,政府不能凌驾于市场之上,以行政力量直接干预经济,发号施令,而应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手...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已演变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所罕见,教训与启示很多.要防止悲剧重演,各国和国际社会要妥善处理四大关系:一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要相辅相成,二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协调发展,三是社会收入分配和税收政策要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四是加强合作,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确定政府职能的理论前提 ,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不同主张 ,深刻影响着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和方法。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 ,立足于美国的现状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 ,以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备市场为分析前提 ,重新审视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论述 ,提出政府与市场之间应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的模式。本文试通过分析斯蒂格利茨的政府理论 ,对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一些现实的借鉴。一、西方经济学说中的政府与市场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争论的一…  相似文献   

12.
起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必须进行反思和研究.新自由主义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反对政府的调控干预,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显示出了缺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应该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出发,可以从公民社会、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角度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为政府和市场确立合适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3.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信用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这次金融危机背后揭示出美国信用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么,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什么,金融危机后给了我们中国信用制度怎样的警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信用制度应该怎样来重构,这是关系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从美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美国国内清洁能源政治气候的改变以及奥巴马政府与布什政府政策比较的三个视角,分析了奥巴马政府未来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的特点,其分别是:第一,在发达国家阵营里,美国将回到多边主义轨道,与欧盟形成部分共识和平衡;第二,在同与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关系方面,奥巴马政府可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上作出让步,从小布什政府坚持的中美同步减排转向美国率先减排;第三,把气候变化和美国能源独立性联系起来,强调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对美国未来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影响,目标是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奥巴马政府气候变化政策新动向给中国的启示是:中美政府在当前金融危机条件下加强能源合作方面应该具有极大的机遇,中国还应借鉴美国传统能源产业转型经验并在气候能源合作方面进行金融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理论分析主要集中在市场的作用以及市场中政府行为的边界,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解释对应着不同的政策措施。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正确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从1992年英镑危机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尤其是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金融专家等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保护本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如何避免索罗斯之流的“对冲基金”的掠夺性投机。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对需要引进外资而又被要求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一、对冲基金的形成与发展  对冲基金是一种私人合伙制投资基金,源于美国,在名称上也为美国独有。1949年美国社会学家、财经记者琼斯创立对冲基金(Hedgefund)。琼斯发现在金融市场上通过投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反思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中国战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美国金融危机,是美国国家信用的危机,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破膊政府没有遵循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那一套,而是开始联手挽救经济.反思金融危机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必须反思理论和舆论导向.没有完全卷入"全球化"的中国,有庞大的内部需求尚待启动.在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面前,完全有可能先稳定后发展,并带动全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经历四个周期的变迁,西方国家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则经历三个周期的变迁,这两者的变迁历程存在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而且两者在某些时期明显相互影响.根据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西方政府与市场关系变迁过程中呈现的某些规律及中西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现状,可以推导出中西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迁趋向,并发现一些对当前中国及西方国家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极具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吕荣娟 《世纪桥》2009,(21):63-64
发端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对本来正处于劳资冲突高发期的我国劳动关系无凝是雪上加霜。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就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减少、缓和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吕荣娟 《世纪桥》2009,(23):63-64
发端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对本来正处于劳资冲突高发期的我国劳动关系无凝是雪上加霜。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就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减少、缓和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