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郭玉亮 《求实》2012,(1):43-47
当前,利益冲突是我国诸多社会矛盾的症结点,无论是劳资利益冲突、社会分配利益冲突、政府和公众利益冲突,还是既得利益集团与广大弱势群体之间利益冲突,由它们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以利益冲突为视角,科学有效地协调利益冲突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基点。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促进我市经济长期增长、城乡社会统筹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社会利益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经济、环境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利益冲突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们应当特别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中出现的矛盾要靠深化改革去化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加快发展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的真正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干群之间矛盾突出点是利益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利益冲突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表现为部分干部与群众之间利益冲突的矛盾。要通过多种途径,妥善解决新历史条件下具有新特点的干群矛盾,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  相似文献   

4.
程昆 《求实》2013,(2):51-5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我国社会已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由多种矛盾和因素引发的"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也日益增多。目前,"无直接利益冲突"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一种新形式,为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一矛盾,必须创新利益诉求渠道,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财富分配机制,创新社会管理组织模式。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防范"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孙玉杰 《学习论坛》2010,26(2):67-72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始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利益矛盾,由利益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同时出现了由非当事人参与其中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面对新形势,我们党开始研究新的社会矛盾问题。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认识的探索和理论创新,为今天我们认识和处理包括“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在内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协调利益关系。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它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利益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并实现利益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正视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提出建设程序化是建设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其通常表现是起哄、扎堆、看热闹.严重的可引发骚乱。社会矛盾预警应急机制可有效预防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新时期,“无直接利益冲突”呈现出的新情况、新趋势、新动向等特征.迫切需要构建这种机制。构建这种机制,需夯实”无直接利益冲突”预警应急的基础,建设科学、高效的矛盾预警与应急系统。  相似文献   

8.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征、成因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正处在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有些社会矛盾以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类矛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具有极大的潜在危险性。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产生有其经济、体制、社会及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因此,深入分析其特征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就成为一项紧迫性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9.
“非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特殊现象,对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潜在威胁,“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是不良社会心理长期影响的结果,因此,优化社会心理是预防和减少“非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0.
非直接利益冲突与社会心理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特殊现象,对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潜在威胁,“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是不良社会心理长期影响的结果,因此,优化社会心理是预防和减少“非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这类矛盾能否有效化解,新闻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所起的导向作用很关键。因此,新闻媒体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从以下几方面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坚持实事求是,还受众以真相;坚持共同理想,紧紧凝聚群众;坚持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全社会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2.
矛盾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矛盾的首要视角。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是区分矛盾性质的主要标准。根本利益与矛盾方式是区分矛盾性质标准内涵的延伸。从矛盾性质区分标准的整体性看,矛盾的经济基础、矛盾政治性、矛盾价值性冲突、矛盾可协调性、矛盾强度,是区分矛盾性质的五个要素,并扮演着不同的功能。从区分矛盾标准要素的整体性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具有打、砸、抢、烧等暴力化特征,但同时又具有矛盾经济基础一致性、矛盾内容的非政治性、矛盾解决方式可协调性等特征。从矛盾性质整体性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具有非对抗性矛盾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3.
玉峰  晓理 《党课》2008,(8):57-59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各种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经常发生,且许多事件基本没有预兆,突然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发生矛盾转移、矛盾激发与扩大,甚至引发危机,不但影响安定团结,破坏和谐社会建设,而且会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使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因此,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滞后。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关注无直接利益冲突这一社会矛盾的新形式,对于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视这一客观事实,理性对待、冷静处置、积极预防无直接利益冲突,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新河 《学习论坛》2007,23(10):71-73
和谐的医患关系并非自发形成,平衡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需要依靠法治手段的调节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各种社会福利的不断增大,在这个增长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权利本位是协调城镇化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以农为本”是协调城镇化利益冲突的关键,市场机制是协调城镇化利益冲突的基础机制。  相似文献   

17.
物质利益是人们一切社会活动的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的时候,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凸现出来,而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问题。研究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问题,在深化改革中实现利益整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的利益冲突及其整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奎清 《学习论坛》2007,23(5):59-61
伴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深化所带来的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我国社会利益分化、矛盾与冲突日益突出,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研究现阶段我国社会利益冲突的特点、根源,建立协调利益冲突的整合机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当前,腐败面临的窘境已凸显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各国开始探索防止利益冲突问题以打破社会发展的"瓶颈"。从学术角度来看,既要从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视角对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进行理论解读,又要挖掘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核心要件。从实践角度来分析,既要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支持系统,搞好系统配套工程,又要落实防止利益冲突的各项举措。归根结底,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势不可当,实现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建立防止利益冲突过程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合作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所谓“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指直接利益冲突发生时,由于无直接利益者的加入而产生的一种继发性冲突。它实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利益需求上的碰撞,而且这种碰撞明显带有群体对抗的色彩。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首先为《嘹望》周刊所揭示。2006年,《嘹望》记者在对粤、沪、苏、浙等发达地区进行社会矛盾调查时发现,“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记者把这一现象称为“无直接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