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一、目前我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一)阶级划分的标准。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划分阶级应当继续坚持列宁的标准。也就是说,阶级划分应当根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获得收入的方式和多寡,而其中主要是看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实现了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消除了基于私有制基础上的“一个集团可以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的现象,但是,列宁关于阶级定义中的其他特征仍  相似文献   

2.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否定了公有制,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可以允许非公有制的存在,但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捍卫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响亮地宣布:“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他们反复论证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一直把公有制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列宁在把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理想变为现实时,遵循马克…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其生产力水平以及物质基础条件还没有达到马克思所预期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要求,因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完成本来应由资本主义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客观上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从生产资料占有的主体来划分,现阶段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其意义就是允许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会不会由于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导致公有制经济的衰退从而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或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  相似文献   

4.
张之沧 《求实》2004,1(3):17-20
分析派马克思主义从“微观基础”入手 ,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了精细分析 ;承认历史是一个客观过程 ;但又指出不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仅限于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 ,而要努力将其逻辑化、规范化、模式化。他们认可马克思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概念 ;同时针对新时期的“阶级构成要素”、“新阶级结构”等问题 ,提出一种革命性的阶级划分理论 ;并相信存在一种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构成二者政权组织的阶级基础不同;二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质的差异;二者的经济运行体制存在着明显的互逆性;公有制经济在两者中的地位不同;二者的主要矛盾以及由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主要任务不同。  相似文献   

6.
人的劳动和权力在原始社会是统一的,在阶级对抗性社会是根本对立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又是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统一,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统一。劳动和权力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后,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与此相反,如果人为地搞脱离经济建设的“思想大革命”、“政治大革命”、“文化大革命”,那就是破坏生产力。政治权力逆经济发展方向而动,  相似文献   

7.
杨供法 《求实》2002,5(3):47-49
在马克思那里 ,阶级划分和进行阶级分析的唯一依据是根本对立的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以经济为标准的阶级划分和阶级分析方法自然就失去经济依据 ,用政治思想标准取代经济标准 ,按照政治思想标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阶层进行“阶级分析” ,这是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重要的方法论原因。社会分层方法的转换是对政治思想标准的否定 ,但并不是以经济为标准的阶级划分方法的复归 ,而是实现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的根本转变。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采用阶层分析法 ,符合我国现实经济关系的新变化 ,消除了人们对改革开放性质的疑惑 ,对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改革的实践使人们逐步发现以往所有制理论中的缺陷。笔者根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生产力标准论以及自己的认识水平,提出并探讨以往所有制理论中的6个误点。是否妥切,与学界同仁共商。误点之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目的长期认为,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本质特征,以是否实行私有制作为基本标志,因此,搞社会主义就要无条件地实行公有制。公有  相似文献   

9.
阶级的正确划分是土地改革顺利开展的关键。刘少奇是我国土地改革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为土地改革中阶级的正确划分作出了贡献,对阶级划分标准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阶级划分的准确性和完善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分工范畴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新晶 《唯实》2008,(7):29-3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从人类的重要活动——生产入手,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工”范畴是《费尔巴哈》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对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所有制形式、分工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认为,分工是产生异化的根源,要实现人类解放只有消灭分工,从而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找到了现实之路。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对于消除城乡差别、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个体经济,是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是由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生产力状况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总体上的低水平和多层次性;二是生产力布局上的不平衡性。这种生产力状况要求有多种经济形式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体私营经济是在公有制…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出自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并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给予科学正确认识的标志。 要从三个方面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从生产方面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就需要既解放生产力,又发展生产力,这也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二、从社会制度方面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体现在生产力领域,也体现在生产关系领域,这就是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以此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作为公有制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在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时期内完全消灭剥削是不现实的。但必须明确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主体。 三、从最终目的方面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灭贫穷;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存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把私有制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这种把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绝然对立、排斥的传统观点,造成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羁绊作用.无可否认,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是会存在着矛盾、对立,但更多的是协调、统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三、必须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更好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必须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  相似文献   

15.
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必须坚持并不断壮大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把二者统一起来。有些人对此存在模糊认识,有意无意地把二者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散布种种私有化言论,影响我国  相似文献   

16.
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列宁首次提出了阶级定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时代仍然存在阶级斗争,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的成功运用和实践证明。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上曾经走过弯路,犯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我们要吸取教训,掌握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伟大目标,实现国家消亡、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17.
陈纯柱 《探索》2000,1(4):9-12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无产阶级的一个奋斗目标。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有制的实现必然要呈现不同的特征和层次性。对此,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的实现程度划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这样的3个层次。这样划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我们照搬"斯大林模式"想当然地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有阶级存在,并把本已平等的人民群众再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区别对待,产生了极大不公和严重后果,它不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内在分裂与人的异化、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性本质与对统治阶级利益的守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与对统治阶级地位的辩护三个角度,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虚幻性。马克思着重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消灭、阶级分化的消除等视角,探讨了通往真正共同体的现实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路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应为逐步迈向真正的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构成二者政权组织的阶级基础不同;二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质的差异;二者的经济运行体制存在着明显的互逆性;公有制经济在两者中的地位不同;二者的主要矛盾以及由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主要任务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