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马边地处乐山、宜宾、凉山结合部,县域面积2304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9个社区114个村,总人口22万人。马边县情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小凉山彝族聚居县。马边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西壤峨边、东接屏山、南连雷波、西临美姑,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彝、汉、苗等29个民族,彝族人口占47.5%,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彝族自治县。二是自然资源富  相似文献   

2.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盆地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区,乐山市南部突出部位,是乐山、宜宾、凉山三市地州的结合部,属国家级边远少数民族大山区贫困县,全县29个乡镇,有彝、汉、苗、回等民族17.48万人,其中彝族6.55万人。全县有203个农村党支部。近几年来,特别是深入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以来,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马边各级党委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非常重视农村党支部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态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将是今后数十年马边的重点发展方向,做好扶贫开发,抓好文化旅游产业扶贫是重要内容之一。彝族传统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马边民族文化独特鲜明、丰富多彩,但马边文化产业却数量少、规模小,马边文化产业扶贫开发任重道远,要重点抓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尽快拟定马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扶贫试点县,出台相关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整理生成一批文化旅游开发招商项目,让马边文化旅游产业迅速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4.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乐山、宜宾、凉山三市州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2383平方公里,总人口17.6万人,彝族占37%,是一个彝汉杂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民族地区要实现发展新跨越,坚定不移地瞄准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对外开放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县情再认识,思路再理清,思想再解放,作风再转变,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马边建成乐山  相似文献   

5.
马边是地处四川西南边缘小凉山区的彝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异常丰富,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民族文化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马边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方向、对策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马边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县域面积2304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9个社区114个村,总人口22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县、乌蒙山片区区域扶贫开发县和省级深度贫困县,是中央纪委、四川省纪委定点帮扶县,浙江省越城区东西扶贫协作县,峨眉山市对口援彝帮扶县。近年来,马边着力建设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示范县和南丝路古彝文化生态旅游走廊。在挖掘整理彝  相似文献   

7.
彝族家风是彝族文化的缩影,是读懂彝族的基因密码。建设彝区优秀家风,事关彝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事关彝区的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和谐繁荣。加强新时代彝区优秀家风建设,要抓住彝族家风家支化、习俗化、封闭性、稳定性等特点,从筛选彝族传统家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促进彝族优秀传统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时代精华,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发挥家支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加强各民族家风的交流与融通,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贵州彝族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其中,毕节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在此背景下,毕节应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促进彝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毕节彝族文化产业开发,应以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为基础,秉持"五大发展理念",强化创意文化人才培育,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实现文化富民。  相似文献   

9.
弥勒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总人口53.97万人,由汉、彝、苗、回、壮等21种民族组成,其中彝族人口约20万。彝族支系分有阿细、阿哲、阿乌、撒尼、大黑彝、小黑彝、白彝、古泼等。阿哲是弥勒彝族的主要支系之一,多居于五山乡、巡检镇等地,总人口约5万人。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本文简称“凉山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毒品艾滋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以周边彝族聚居区最为严重。本文对凉山彝区毒品艾滋流行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提出遏制毒品艾滋在凉山境内继续扩大蔓延的有效措施,除了依法严厉打击外,重在结合彝区特点,制定、施行特殊措施,进行全面、持久地自我修复,即民族自救。  相似文献   

11.
凉山彝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具有规范伦理道德、调节彝族内部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互助共济社会保障功能等作用的凉山彝族习惯法。其中,家支互助制度是习惯法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凉山彝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受到各方面的冲击,有些已灭亡或正在消失。因此,保护和传承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是每个彝族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列举四个具有彝族社区典型特征的案列,剖析凉山彝族在传统习俗、发生纠纷、遭遇意外事故时家支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协作、互助精神;研究凉山彝族"互济"制度对当今社会保障制度在彝族农村社区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时所起到的弥补功能;同时进一步探索凉山彝族习惯法在当代社会存在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凉山彝族的婚姻习惯法也在不断的蜕变当中,全面掌握彝族婚姻习惯法现状对彝区法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彝族婚姻习惯法的主要原则包括: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其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的法律原则相背离.我们应就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调适和司法实践的合理性运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当前四川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背景下,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思路。四川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具有质朴性、原生性、审美性、实用性、区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变迁,彝族文化的表现载体或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其文化内核依旧,深入调查研究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峨边是彝族美神甘嫫阿妞故里,人文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是距离成都最近的彝族文化展示窗口。峨边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富集,森林覆盖全省第一,"世界迷都"黑竹沟享誉中外。峨边是彝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各级倾情关怀、社会守望相助,彝汉群众致富奔  相似文献   

15.
马边"旅游兴县"的发展新思路切合"治蜀兴川"要务,紧跟四川"一干多支"及"南向开发"发展战略。但马边还存在交通瓶颈亟待突破、旅游景区缺乏灵魂和亮点、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旅游要素及组织保障不完善、旅游品牌亟待提升、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要着力推进"交通+旅游"优先发展,做好马边"大旅游"这篇文章,健全旅游要素,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把马边建设成为南丝路古彝文化生态旅游走廊的宏大构想。  相似文献   

16.
乐山是多民族的市。在少数民族中,以彝族人口最多。彝族聚居在峨边、马边两个民族自治县和市辖金口河区(享受民族地区待遇),乐山民族地区就是指的这“两县一区”。“两县一区”共辖55个乡镇,372个村,共有36975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7%;幅员面积5376平方公里,占全市41.91%。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乐山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一、乐山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势在必行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17.
淤泥彝族乡位于盘县北部,距县城红果88公里。全乡总国土面积175.2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54个村民小组,9085户28446人,居住着彝、白、汉、苗、布依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彝族占61%,是盘县境内彝族最集中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一、早期的三晋民族文化交流三晋地处我国南北要冲,是联结中原和北方两大文化区的枢纽地带。所谓中原文化,是指华夏(汉)民族的农耕文化;所谓北方文化,则是戎狄(胡)各族的游牧文化。自远古以来,中原和北方各民族间的交往就异常频繁,不同民族文化兼容并存,交相辉映,构成三晋古代文化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彝三古”(彝族文化、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独具魅力。在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中,文化资源是楚雄最大的发展潜力,文化旅游产业大有可为。贯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决策部署,楚雄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打造恐龙文化、元谋人文化和彝族文化三张名片为第一抓手,努力建设文化独具魅力、艺术独具特色、旅游人气集聚、产业快速发展的文化新高地,加快民族文化强州建设步伐,为富民强州和滇中产业经济区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20.
凉山在西部大开发中取得了巨大发展和进步,但是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带动的生态文化旅游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充分认识民族文化资源的存在价值和经济价值,保护、整合、利用好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带动凉山的第三产业发展,是凉山州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