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执政党意识形态就是居于执政地位的政党所信奉并推行的反映特定经济形态和政治主体所要求的理论化的思想、价值和信仰等观念体系。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意识形态建构能够为执政党执政提供合法性资源、为凝聚民众意志提供整合性工具和为执政党获得理性权威提供说理性支持。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下,提高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契合度、增升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团结性、强化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灵活性以及增进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度,可作为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后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治理将是一种合作治理。在中国治理语境中,执政党具有高度的政党权威,推动政府树立合作理念并推进公共治理改革,为推进合作治理进程提供动力支持;执政党嵌入性特征,可以发挥执政党组织的聚合与协调作用,构成一种包含执政党在场的促进性治理,是实现合作治理的孵化机制;基于"构成主义"的建构路径,执政党融入到政策网络中,可以提升政策网络的治理水平,充分发挥政策的变革功能。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能够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理论论证、舆论引导和价值支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破旧立新和多重时代挑战,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创新、话语方式与途径的拓展以及话语主体的建构等方面探讨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地位,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理论基础与话语体系,亦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历史借鉴与良性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4.
政党认同是政党政治的一般现象和普遍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成员之一、新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在建国初期对于如何加强执政党认同建构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实践,即:坚持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解决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倡导和谐的政治发展观,构建和谐的阶级阶层关系;贯彻"形象是软实力"的党建理念,塑造良好的执政党形象。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上看,系统地分析建国初期周恩来关于执政党认同建构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对于新形势下科学、有效地加强执政党认同建构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期推介     
<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何具有"特色"?其形成发展遵循着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脉络和实践逻辑?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研究"的成果《论执政党意识形态适应性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一文中,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闫辰和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颜德如提出,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6.
刘强  李保林  高云 《湖湘论坛》2013,(2):32-35,51
在执政党的纲领性文献中,我们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对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进行了系统阐述。从一般性的提倡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到就整个执政党均需要作服务型定位,是党的建设向科学化方向迈出的一大步。此方略经十八大确立,寻求促其实现的路径即成当务之急。以现实任务论,这些路径主要应包括思想导向的进一步清晰化、制度建构的进一步程序化、党组织和党的干部要改变高居于群众之上的思维惯性、发挥好党所领导的社团服务群众的作用、党自身建设需要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以及从执政党角度监督和领导好服务型政府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刘涛 《前沿》2011,(24):29-31
本文针对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在理论维度的层面,以实证的角度,在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地基础上,层递性地提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维度,即前提性维度、合理性维度和合法性维度,具体包括科学的意识形态前提,执政党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和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8.
权威的形成离不开信仰、制度和理性三个方面的来源支撑,据此,执政党内生权威的形成亦可置于"党内意识形态认同""法规制度约束"和"成员价值嵌入"的要素中加以考察。2014年Z市市直机关党员思想状况的专项调查为当前中国执政党内生权威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检测样本。基于调查统计和样本分析,未来执政党内生权威的建设需增强意识形态的理论包容性与时代适应性、强化政党法规制度的约束力与执行保障机制、彰显党内成员的主体地位与个体价值,最终从根本上促进执政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党的意识形态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必须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价值原则,切实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向人民群众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前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主要问题是其路径尚未系统建构,渠道尚未畅通。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性质、功能、载体及实现途径,对于我们寻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给予了重要启示:一是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通过创建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仪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是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民主党派"发声"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通过履行参政党职能,就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发出自己独创性的思想、见解和观点,提出自己独立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实现参政党功能。民主党派"发声"本质是"存同求异",即参政党与执政党"存同"过程发出有分量、有见地的真知灼见为民谏言、为党补天。民主党派通过建构"谁发声"、"发什么声"、"在哪发声"的"主体、音质、渠道"三统一的"发声"路径,建立"学习、激励、人才"的"发声"动力机制和"调研、领导、评估"的"发声"运行机制,实现民主党派积极"发声"、有效"发声"。  相似文献   

12.
人民政协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从成立至今,其功能已经发生了多次变迁,而每一次变迁都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在新时期,执政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从发展来看,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正在向"和谐发展型"转变,因而人民政协制度的功能也应随之变化,通过发挥利益整合、精英吸纳、民主协商等三大功能,实现从"平稳温和型"向"积极进取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情感传播是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推动力量、执政党和政府权威形象的建构路径、政治制度和政策效能评价的提升策略.情感传播与政治认同的这种耦合性经由网络空间泛化、分化和极化情感的再造,会对民众的政治认同形成多维挑战,主要表征为政治认知基础变异、政治权威话语场域压缩、政治评价非理性显现.为应对政治认同的情感传播挑战,要着力于推进政治情感向民众的精准投放,建构牵引民众的政治情感话语,防范和消融民众的负面政治情感.  相似文献   

14.
独立之初,哈萨克斯坦面临着北部俄罗斯民族分裂运动的威胁,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对国家持消极抵抗的态度,尚无主流社会意识填补意识形态信仰真空,国内存在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欧亚大陆文明交互影响,哈萨克斯坦国家认同一度弱化。为建构国家认同,哈萨克斯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本文分析这些措施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探究哈萨克斯坦国家认同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不断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应社会发展,寻找有效路径建构新媒体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当今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工作成效评价对于"获得感"的提升方面更加注重。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获得感",有助于内化其道德品行和政治素养,对于保证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充分考虑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及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及实践教育"获得感"的提升路径进行分析,可为高校提升育人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以"交互性"为支配逻辑的新媒体空间中,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呈现为支配性、协商性和抵抗性三维图景。从"认知—阐释"、"信仰—价值"和"行动—策略"三层内在结构来看,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逻辑是自主自觉的生成逻辑。因此,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路径,可从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和加强舆论的顶层设计等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18.
史成虎 《长白学刊》2012,(3):109-113
辛亥革命突破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状态,将中国带入了现代民主政体的轨道,但由于中国政治市场的不充分和专制主义根深蒂固的惰性,辛亥革命最终未能成功实现政治制度的创新,未能创造一条新的制度替代的路径。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力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意识形态凝聚力与整合力不足、改革所需的资源匮乏以及臣民文化对革命的阻抗等,都决定了辛亥革命不可能完成近代中国制度创新这一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实现党的执政长久稳定是当前执政党建设的核心内容。党在执政理念方面要实现新的认识,应重点把握执政合法性意识的新建构、执政党新的阶级基础意识的建构、执政党新的社会基础意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力量,如何创新路径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新时期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有:辅助第一课堂、主导第二课堂、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构建校园文化平台、开展网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