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扶贫开发成为当下贫困地区的重点工作。助推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路径选择可谓具有多样性。而文化扶贫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一种选择。立足贫困文化理论的学术视角来解读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思想观念滞后、受教育程度较低和价值观念消极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当地民众的脱贫致富。因此,当地的文化扶贫工作需要从制度的建构、民众观念的改变、文化产业的开发以及教育资源的供给等方面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领导在深入调研督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工作新路子,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贫困农民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精神素质扶贫、经济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扶贫,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和兴边富民工程,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贫困既包含经济上的贫困,也包含精神上的贫困,且精神贫困是导致经济贫困的根源。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贫困状态,必须改进扶贫方式。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文化扶贫已逐渐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内容。贵州省丹寨县、松桃县、正安县通过文化扶贫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本地的文化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挖掘、培育、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及人才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引导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促进观念的转变、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实现了脱贫攻坚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扶贫开发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VI的生产生活困难,一直是党中央十分关注的重要工作。自国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以来,云南省巧家县与全国广大贫困地区一样,沐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春风中,全县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扶贫攻坚,谱写了巧家扶贫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解决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一种方式。贫困民众从世代生活的村落进入到政府所构建的居住空间,从个体的外在身份到内部文化生存的时空结构都发生了变迁,生存空间得以重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新群体。传统民族文化与原居地生存空间是共生的,生存空间的转变,生产生活空间的集约化和文化承载空间的消逝,都会引起易地扶贫搬迁民众的社会文化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开发相结合,注重文化产业与扶贫开发、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形成三者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从而激活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的生产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的民主意识和管理程度,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素质,是贵州贫困民族地区实现历史性的跨越选择。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突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致力于组织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一体两翼”战略,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5年来,云南省扶贫开发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72.14亿元,  相似文献   

8.
西部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人口素质低。扶贫工作应实行“造血”与“输血”并举 ,一方面 ,着力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 ,实施科技与智力扶贫 ,同时培养致富带头人。方能使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彻底摆脱贫困面貌。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后,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问题遇到了新的挑战。怎样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贵州省作为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同时又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怎样构建文化产业扶贫的相关机制,使其在解决贫困地区晦贫困状况中发挥最大产业扶贫效益是贵州省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浅谈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一种,主要是政府以农村文化阵地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发农民群众的自身潜力和智能,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促进科技兴农.随着我国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地区以人力资源为开发中心的文化扶贫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如何围绕"扶贫扶人,扶文扶智"这一思路,引导贫困地区农民摆脱贫困,是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