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峥嵘 《党史纵横》2006,(11):22-27
看到标题,或许有人会问:蒋介石、戴笠是何等人物,他们为什么会怕一个叫“王亚樵”的人?其实这个标题是沈醉先生说的一句话,沈醉先生曾经说“:这个人(指王亚樵)的行动的确使蒋介石感到害怕。那个时候连蒋介石、戴笠都怕的人,是值得写入历史的。”王亚樵是二、三十年代闻名上海滩  相似文献   

2.
金生 《党史纵横》2002,(4):25-27
关于戴笠,人们都知道他是恶贯满盈的军统特务首脑,曾长期主持国民党军统局工作,素有“特工王”之称。而对王亚樵,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实,在二十年代乃至三十年代前期,王亚樵的名气比戴笠大得多,他是上海滩人人皆知的安徽帮会首领,就连流氓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对他也惧怕三分;蒋介石对他更是欲必除之而后快。戴笠早年曾追随王亚樵,但是自从投靠蒋介石后,王亚樵成为戴笠煞费苦心追捕的敌手,这是怎么回事呢?戴笠,生于1897年,早年家庭生活窘迫,自己又不学无术,年纪轻轻的便在杭州、上海一带流浪。据说,戴笠运气不错,…  相似文献   

3.
王亚樵是民国时期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爱国志士,他将暗杀作为抗日和反蒋的主要手段,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刺杀大案,比较著名的行刺对象就有侵华日军大将白川义则、“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副主席汪精卫和财政部部长宋子文等国内外军政要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对王亚樵非常恐惧,竟然悬赏100万大洋在海内外缉拿他,而当时对很多“共匪要犯”的悬赏额最高才不过10万大洋。就是这样一个可谓古今中外无人出其右的“暗杀大王”,最后也不幸死于别人的暗杀。  相似文献   

4.
王增勤 《党史纵横》2010,(12):42-44
王亚樵是民国时期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士,他将暗杀作为抗日和反蒋的主要手段,一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震动中外的刺杀大案,比较著名的行刺对象就有侵华日军大将白川义则、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副主席汪精卫和财政部长宋子文等国内外军政要人。  相似文献   

5.
王增勤 《廉政瞭望》2009,(12):60-61
传奇爱国志士王亚樵,将暗杀作为抗日和反蒋的主要手段,行刺侵华日军大将、蒋介石等,蒋介石曾悬赏100万大洋的天价缉拿他。但这样一个古今中外无人出其右的“暗杀大王”,最后却不幸死于别人对他的“暗杀”。  相似文献   

6.
刺杀蒋介石     
贾占立  阿健 《廉政瞭望》2010,(13):60-61
蒋介石的一生中曾多次遇刺,险些丧命。最著名的是20世纪30年代江湖义士王亚樵指使刺客冒充记者,趁照集体相之机“刺蒋”,结果鬼使神差,蒋因故未露面,刺客孙凤呜只好将子弹射向当时国民党政府中地位仅低于蒋介石的汪精卫,蒋介石因此逃过一劫。事实上,蒋介石此前在广州任国民政府广州卫戍司令兼黄埔军校校长期间,已经两次遭遇刺客。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军民在14年抗战期间,共击毙日军高级将领29人,其中大将4人,中将21人,少将4人,名次如下。大将4人,其中2人死后由中将追晋大将(陆军大将)日本爱嫒县人。1925年晋升为陆军大将,曾任关东军司令官、日本陆军大臣、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出任日本驻上海派遣军总司令。在王亚樵周密策划下,4月29日,白川义则在虹口公园为日本天皇裕仁庆祝生日的庆典上  相似文献   

8.
一、生产力根本论.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论断.二、经济建设中心沦,指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三、公有制主体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四、共同富裕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9.
解放思想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一个永续的进程,不能一劳永逸.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是我们党深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重要结晶.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弘扬科学精神.是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党群关系的发展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四个考验",同时突出表现出以下新的特点:一是群众求发展愿望迫切,发展成为第一要义.二是群众的理性人、经济人意识增强,利益关系越来越凸显.三是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四是群体性事件增多,对抗性增强.五是党群矛盾复杂性增强,解决难度加大.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不断满足群众的政治、文化需求.坚持不断改善民生.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11.
周荫祖 《求实》2001,(1):35-38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是我国破解"弗里德曼之谜"的重要里瘫?关键在于它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措施,都有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至少包括一是课题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历史性难题.二是思路创新.突出了发展理念、素质理念和整体理念.三是结构创新.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四是制度创新.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五是技术进步主体创新.第一次提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主体在企业.六是机制创新.首次提出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队伍及其激励约束机制.七是政策创新.诸如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企业运行机制、融筹资途径、外部环境等等.  相似文献   

12.
论普及民主——共和国的民主不可或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是一种稀缺资源,也不仅限于政治领域.民主可以解释为民之主、民知主、民自主,其中,民自主是民主的本质与真谛.从民之主到民知主再到民自主,是民主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民主可分为不同领域的民主、不同地域的民主、不同层级的民主.领域民主强调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的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经济民主是基础,政治民主是保证,文化民主是引领,社会民主是出发点和归宿.地域民主强调民主发展的不平衡,呈现梯度发展状态,民主建设不能一刀切.层级民主强调的是高端民主与草根民主的上下互动,缺一不可.普及民主是深化科学普及、教育普及、普及法律的必然要求,更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民族、人民、共产党、共和、民主是新中国的五大基本政治元素,由此构成一个简明公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民族+人民+共和)民主.以共产党民主推动民族民主、人民民主和共和民主.  相似文献   

13.
王効民 《探索》2008,4(1):119-122
考察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社会矛盾.因为,和谐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特殊状态,是千千万万微观主体相对满意的生存状态,是区别于危机、战争、革命的总体社会态势.实现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社会矛盾.因为,和谐是适度、有限斗争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是缓和矛盾、解决矛盾的结果.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众多深层次矛盾.释放、化解这些矛盾,避免矛盾的大量累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结构主要由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构成.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道德的内容是道德价值,形式是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又由道德目的、行为事实构成.行为事实是道德价值构成的源泉和实体,道德目的是道德价值构成的条件和标准.道德结构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双重的.道德在深层次上分析,其作为社会精神现象,其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实践经验、实践理性和实践假说.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状态结构来看:经验是基础,理性是主体,假说是目标.从价值结构看:经验是稳定部分,理性是主导部分,假说是超越.  相似文献   

15.
如果你是小草,单位就是你的地.如果你是小鸟,单位就是你的天.如果你是一条鱼,单位就是你的海.如果你是一只狼,单位就是你跃马驰骋的战场.家庭离不了你,但你离不了单位. 没有单位,你,什么也不是! 单位是你和社会之间和他人之间进行交换的桥梁.单位是你显示自己存在的舞台.单位是你美好家庭的后台.单位是你的竞技场、练兵站、美容室、大学校!单位是你提升身价的增值器,单位是你安身立命的客栈,单位是你和你的另一半对峙的有力武器,单位是你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6.
用心想事要求学习与思考并重.想事是想发展之事、改革之事、稳定之事.学习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本、水平之源.学习与思考是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是对感性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理性升华、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归纳概括、理清思路的过程.只有把学习与思考并重,才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结论,使之在工作实践中言之成理、论之有据、思之有成.……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市社科联、市场经济学会于2000年11月中旬召开了农业、农村经济研讨会.现将此次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意义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看,是夯实基础、富民强市的需要.2.从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看,是改变二元结构、实现现代化的需要.3.从农业的内部构成上看,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4.从农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看,是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需要.5.从以数量型农业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化的过程看,是农民增收减负的需要.6.从加入世贸组织的角度看,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不断求实、创新、发展的历史.求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利弊,得出其规律性并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活动.创新是在求实基础上的一种扬弃旧的、不合时宜的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发展是通过求实和创新,在工作中不懈努力而取得的全面的进步,发展是一切工作的着眼点、根本点、出发点,是求实与创新的试金石.和谐是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孟红 《党史纵览》2007,(8):26-31
军服是军人的外在标志,是一个国家军队的独特象征.军服是一种使命、一种向往.军服可以振国威、壮军威、鼓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军服也是一部史书、一面镜子.它留下了岁月飞逝的脚步,也映照出绚丽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凡事要以理服人.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我觉得,仅仅以理服人还不够.作为一个领导者.除了讲道理.以理服人之外,还必须干实事,以事服人.有时虽然道理无懈可击,但往往只能服人之口.不能眼人之心.原因就是只讲空理.不干实事.只有既讲道理又于实事,才能令人口服心服.才能有领导者的感情.邓小平同志有句很有名的话,叫做“领导就是服务”.服者.口服、心服、佩服、信眼是也;务者.务工、务农、务真、务实是也.领导服务就是要干实事.务实者群众就信服,不务实者群众就不信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