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临床检查了牦牛和黄牛体内寄生的牛皮蝇蛆 ,其寄生率分别为 84.2 5 %和 70 .2 8% ,寄生强度分别为 18.3 2个和 2 .17个 ;剖杀检查牦牛 114头 ,寄生率为 10 0 % ,寄生强度为 71.66个。经鉴定 ,牛皮蝇的种类有牛皮蝇 (Hypo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 )和中华皮蝇 (H .sinense) 3种。弄清了牛皮蝇各期幼虫在牛体内的寄生季节、寄生部位、移行动态、三期幼虫寄生方位、入土化蛹羽化规律、成蝇活动规律等。药物防治试验证明 ,Ivomec注射液和国产的阿福丁片均是杀灭牛皮蝇蛆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牛皮蝇蛆病是由狂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 (Hypo 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及中华皮蝇 (H .sinense)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类慢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本病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其中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 5个省 (区 )尤为严重。皮蝇蛆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在动物体内移行造成的组织损害 ,使幼畜发育受阻 ,成年牛消瘦 ,产奶量下降 ,皮革的质量降低 ,其中以对制革业造成的损失最大。多年来 ,我国对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如采用倍硫磷、阿维菌素注射或浇泼等 ,取得了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青藏高原东部,中华皮蝇是引起牦牛皮蝇蛆病的优势虫种,受其危害最严重的是1~3岁的幼年牛。迄今的研究结果表明,成蝇飞翔季节在5~8月,盛期为7~8月。宿主内脏器官9月份寄生有较多的一期幼虫,继而在10~12(或11)月份达到高潮。11月到翌年2月(或3月)幼虫陆续移行到皮下,发育为二、三期幼虫,3~5月三期幼虫陆续离开牛体。笔者建议,在宿主内脏器官幼虫寄生高潮期及皮下出现幼虫的初期,即每年在11月份对牛皮蝇蛆病进行有计划地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4.
在呼和浩特地区牛皮蝇蛆病的病原是牛皮蝇(Hypoderma 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该病流行的高峰期是5~7月,其中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最高峰.蒙古牛感染率高,平均感染率为83.33%,平均感染强度为2.34条/头;黑白花牛感染率低,平均感染率为0.52%,感染强度为2.00条/头.引起当地牛皮蝇蛆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除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地区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牛皮蝇蛆病在甘肃地区的流行动态,2003~2005年在甘肃省玛曲县、天祝县、平凉市崆峒区的3个屠宰场剖检1 827头牛.结果发现,这3个县(区)均有牛皮蝇蛆病的感染,其中,玛曲县、平凉市崆峒区的皮蝇2期幼虫在牛食管的寄生率以10月份为最高,分别为48.5%和7.8%.表明,药物防治的最佳时间为10月份.  相似文献   

6.
据调查,牛皮蝇幼虫病在甘南州各县均有流行,全州牛的平均感染率为83.96%,平均感染强度11.4(1~188)。 皮蝇幼虫严重感染,可使犊牛的生长发育受阻,乳牛产奶量降低,牛皮受到伤残,也能造成犊牛的死亡以及降低母畜的繁殖力和仔畜成活率,给  相似文献   

7.
西藏当雄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的分子分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西藏当雄县感染皮蝇蛆牦牛的背部皮下收集到三期幼虫113个,首先进行了形态学鉴定,之后提取DNA,用特异性引物扩增COⅠ基因,并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西藏当雄县感染牦牛的皮蝇蛆为牛皮蝇蛆和中华皮蝇蛆。前者(85条)占样本总数(113)的75.22%,为西藏当雄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的优势虫种;COⅠ基因序列显示牛皮蝇和中华皮蝇的种间差异为10.8%~11.3%,同源性为88.7%~89.2%;牛皮蝇的株间差异为0.1%~0.6%,同源性为99.4%~99.9%,中华皮蝇的株间差异为0.1%~0.4%,同源性为99.6%~99.9%。说明COⅠ基因是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种类分子分类鉴定的可靠靶基因。  相似文献   

8.
中华皮蝇(Hypoderma Sinense pl.)早在1900~1901年由俄国学者Κозлов在我国青海省采集到,1926年由Pleske命名为中华皮蝇。1981~1984年,我们对青海、四川和甘肃三省牦牛皮蝇进行调查,发现该蝇是寄生于牦牛的特有种类,并对其生活史、流行病学等进行研究。但国内外对该蝇有不同的看法。如Грунин(1962)Бреев(1970)提出该蝇可能是纹皮蝇的高山亚种。国内1984年古人提出寄生牦牛的中华皮蝇和纹皮蝇是一个种。故我们继1982年对该蝇形态学研究后,又根据Avise 1964年提出的“种间的生化差异对描述和鉴  相似文献   

9.
20 0 3年 3~ 9月 ,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作为试验基地 ,对 82 9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寄生部位的调查。结果表明 ,当地驯鹿狂蝇幼虫感染率为 92 .0 % ,平均感染强度为 16 .2条 ;驯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部、咽喉部及鼻、咽的交接部。  相似文献   

10.
根据BpeeB(1970)提出中华皮蝇是纹皮蝇的一个亚种(即中华纹皮蝇Hypoderma lineatum sinense P1.)和1984年有人提出两者是一个种的说 法。我们对寄生牦牛的中华皮蝇(H.sinense P1.)和纹皮蝇(H.lineatumDe Vill.)的三龄幼虫用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生化分析比较,其结果:凝胶条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后,中华皮蝇显示21条蛋白质区带,纹皮蝇显示15条蛋白质区带,而且在带的分布上。互相之间也不相同;主带分子量:中华皮蝇分别为56000,44000,36000,30000,27000,22000和16000;纹皮蝇分别为81000,56000,44000,17000,16000和15000,互相之间也不相同。说明中华皮蝇和纹皮蝇不是一个种,而是两个独立的种,根据亚种的先决条件,前者也不是后者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