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同一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具有双重认同:既认同中华民族,也认同本民族.中华民族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最基本的认同;本民族是第二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不同民族文化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互补中得到繁荣和发展.多样性、同一性和互补性并行不悖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特质和身份象征,而文化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主要表现为具有形成民族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的凝聚功能。提高文化认同,从淡化了政治色彩的文化认同角度开展统战工作,充分调动统战工作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对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以羌族为个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民族旅游得到了极大发展.民族旅游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强化着地方民族的文化认同.文章以羌族为例,通过对羌族旅游开发引起的相关文化事项变化的探讨,揭示了在民族旅游这样一个场域中,地方如何在中心与边缘的互动中,如何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在协调现代性与传统性矛盾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本族文化认同强化的.文章试图要证明以下现点,即:文化认同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文化认同是中心/现代性与边缘/传统性对抗的产物;文化认同是一个权力与利益多向调控的结果.是外在力量、内在力量二者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柏欣 《长白学刊》2008,(3):141-146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民族法律文化认同具有循环性的影响。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各自依照自身的运行程序在法律文化认同结构的三个子系统(法律物质文化认同层、法律制度文化认同层、法律精神文化认同层)中循环,不断冲突、融合,共同塑造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法律文化认同。文革以来中国法律文化认同结构性演化的过程历史性地演绎了其规律。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认同理论及其本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卿臻 《前沿》2010,(7):156-159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全球华人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空前大涨,由此引发了全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本文从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向内的民族文化认同——文化民族主义和向外的民族文化认同——强势文化认同,并进一步分析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抗震救灾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所要回答的是"我们是谁",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深层的基础.积5000年文明史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正视和珍惜并努力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兴盛传承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得以安定集聚的精神内核,更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从文化层面研究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民族凝聚力问题的本质,这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凝聚力是以民族为载体的文化认同,当代民族凝聚力提升面临着新形势和新的挑战。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通过整合、聚集文化资源,以形成持久、强大的文化认同,使民族凝聚力获得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8.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笔者认为,处理好民族音乐、戏剧、歌舞等文化传承、开发中的文化变异与民族"认同",应明确认同的必须前提,把握变异与民族认同之闻的辩证关系,认清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和责任等.  相似文献   

9.
自19世纪华人下南洋达到高峰后,一部分华人选择留在马来(西)亚世代繁衍扎根,构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华人社会与文化.华人迁移到马来亚之初,也把中华的传统文化移植到当地.除了华人移民,来自印度南部的印裔移民也迁移到马来亚,同样将他们的文化移植当地.华人迁移到马来亚后,必须面对当地原来的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并在各种因素如历史背景、政治立场、经济利益等的影响下,与各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冲突与矛盾.经过长时间生活在多元族群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之中,马来亚华人在文化认同上也会受到主流文化——马来文化的影响.华人一方面维护自身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吸收外来文化,以适应居住国的风土与文化.这样的文化融合与调适,在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前后更成为华人社会的重要议题.马来亚华人的国家认同、文化身份和语言教育等,都决定了当时马来亚华人的未来.作为20世纪50年代活跃于马来亚文坛的马华作家,鲁白野以跨文化、跨族群和跨语言的文化书写,对马来亚当时的多元文化作出相应的思考与回应,继而对自身的华人文化观作出调适与转化,充分展现了他及当时马来亚华裔文人在文化认同上的开放性、包容性和融合性.  相似文献   

10.
从侗族的音乐戏曲到建筑、服饰、日常工艺品等各个方面来看,侗族均是一个重视质量并将其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民族。从侗族工匠精神的表现形式入手,探讨其精神内涵及文化基础,进而提出发扬光大这种精神的举措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胡艳丽  曾梦宇 《前沿》2010,(23):151-153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分布集中的民族之一,其以原生态"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建立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普查机制、展示机制、传承机制、研究机制、发展机制等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转,将为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柏欣 《岭南学刊》2008,(4):57-59
法律文化认同结构由法律物质文化认同层、法律制度文化认同层、法律精神文化认同层三个基本结构层次所构成。三个基本结构层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民族法律文化认同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文明将人类交往不断推给世界历史,世界不同种族与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样态相继出场,社会个体及其类群也由此开始关注自己或他人的身心归属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自己或他人贴上身份标签。在此进程中,交流、印证、吸收乃至碰撞、冲突,都应被视作人类文明普遍联系与永久发展的必要环节。基于此,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自然呼之欲出。试从民族文化认同的逻辑与机制、全球化视野与文化认同、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与文化认同、文化战略与文化认同等方面对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进行探索,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必要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碧鸿  陈媛 《岭南学刊》2009,(2):106-109
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既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认同,还包括对世界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发展的根基,也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要坚持社会文化主导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与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异等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10年来,认真贯彻党的文化工作方针,坚持服从于和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活动,民族文化得以弘扬,群众文化得以提高,广播电视事业得以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一、民族文化.千百年来,侗族先民即繁衍在玉屏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留下了无尽的文化宝藏.自治县建立以来,把“弘扬民族文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提到了重要日程.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开展抢救、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工作.80年代初,通过深入侗族村寨采风,走访民间艺人,调查风情民俗,搜集了大量资料.民间文学主要有民歌、民  相似文献   

16.
节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约定俗成或人们所特别规定的专门时日,是一个民族传播与传承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构成这一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事节日是某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耕作制度、农耕文化的产物。侗族农事节日具有促进侗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背景下侗族文化传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梦宇 《前沿》2011,(22):128-130
以"鼓楼、大歌、风雨桥"为文化标志的侗族,拥有300万人口,是我国人口数居第十二位的民族。侗族文化是我国原生性保存较好的文化之一,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时俱进地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着手,政府、民间、传承人多方面努力,侗族文化将能够得以良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地群众是本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拥有者,在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利益分配上.当地政府必须充分考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特征、产权特性,要确定合理的利益安排,充分考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拥有者(当地群众)的利益,让他们能够公平地得到应有的权利,成为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后经济收益的较大获利者,这样才能够合理开发和有效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张帆 《思想战线》2007,33(3):94-98
文化产品是文化认同的载体,文化认同是文化产品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文化贸易,其实质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文化认同的达成与接受,文化贸易的出超和逆超背后是文化认同资源的争夺。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文化贸易平衡的出路在于主动参与国际间的文化竞争,由被动的参与者逐渐成为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改变不利的贸易条件,从而有效地捍卫自己的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作为决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位因素,对于民族发展、个体文化行为和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在简要阐述文化认同危机及其表现的基础上,主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有求文化传承体系、重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媒体舆论导向几个方面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