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梦蝶  张曼 《理论导刊》2023,(3):99-106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在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以青年为主要群体,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历经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弱化、碰撞催化、交融强化等阶段,呈现出主流化转向之态势。基于社会、青年、亚文化自身三重维度,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因于社会发展的切实成就与困境、青年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变迁及文化传播机制与形式的拓展。新时代,推进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的良性发展,需明确青年主体性发展的多元诉求、认可包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发展、引导规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消极因素,以确保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文化引导下实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2.
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课题。发达国家大多通过健全法律规制、完善政府监管机制、严格行业自律机制、培养公民理性的媒介素养等措施,使网络谣言治理成效显著。当前我国网络谣言频繁发生,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构建"法律规制、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公民教育"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以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漫延。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进入网络直播行业,建构新的社会交往关系,大批青年也在通过网络直播影响着他人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文化娱乐方式。文章通过参与式观察及访谈的方法,对网络直播中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进行探究,以研究网络直播是如何影响青年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建构,研究发现社会制度、家庭及行业环境等社会因素都对网络直播中主播的行为选择及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主播通过在直播间中与观众的互动也会影响观众的心理及身体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裹挟着"喧嚣与浮尘"弥漫于整个"线上""线下",试图消解、颠覆现代主流文化,塑造全新的价值体系,其对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造成不容忽视的挑战。直面现实,高校不能一味简单地对网络亚文化进行粗鲁、盲目的打压,而应当从改善教育民生需要、构筑网络阵地、畅通对话渠道、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逐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冲突管理思维对社会秩序的偏执性追求、对青年亚文化的过度管控,损害了青年亚文化的自运行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社会的整体文化生态。协调治理思维主张对青年亚文化采取分类治理与分级治理相结合、宏观引导与微观规范相结合、平等互动与协商合作相结合、动态均衡与整体最优相结合的治理原则与治理方法,有助于实现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和社会整体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宇  肖志远 《理论导刊》2023,(6):121-128
网络亚文化是高弹性网络场域中生成的一个个现象级文化景观,具有动态流变性、价值多元性、虚实变换性等个性特质。网络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自身文化资本的积累,使原本难以衡量的文化资本通过“流量”变现实现了价值转化。其中,资本变现是网络亚文化价值转向的驱动力,正向赋能是网络亚文化价值转向的整饬力。为应对网络亚文化精神迷失、消费混乱、边界缺失等问题和隐忧,亟须从人文互化、刚柔施策、发展指向等实践向度上综合矫治,以推进网络亚文化精神重塑、消费正向、生态净化、高质量发展,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崇善向上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治理法治化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网络空间的场所维度要求维护网络主权,加强国际合作,平衡网络自治与网络规制。网络空间的产品维度要求国家协调网络安全与技术革新、网络自由,网络平台保持中立地位,网络用户不得滥用信息技术。网络空间的媒介维度要求缓解网络秩序稳定与网络言论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媒介带给人类社会巨大的变化和进步,但是与此同时,媒介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由此产生的网络沉迷、追星沉迷等问题备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成为目前舆论的热点问题。因此,指导青少年正确解读和使用大众媒介资源,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科学社会主义》2021,(2):145-152
媒介权力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权力,在国家治理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媒介权力治理在助力国家治理效能中的地位和作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媒介权力治理助力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现实路径。必须把党管媒体原则贯穿于媒介权力治理的始终,发挥好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媒介权力治理的作用,创新媒介权力治理话语体系,在提升媒介服务能力中加强媒介权力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媒介权力治理格局,使媒介权力治理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意识形态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机制,网络意识形态的感性化传播已经成为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议题、算法与编码的资本驱动,媒介、网民与社会的主体互动,技术、文化与权力的现实运动,凸显了网络意识形态感性化传播机制的重大变化。网络意识形态的感性化传播通过"质询、赋权、资本运行"的方式影响着社会价值体系和权力结构,并日益成为关乎社会治理的重大现实问题。鉴于此,优化议题设置模式、完善网络制度建设、构建媒介素养教育、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是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雷媛 《学理论》2011,(10):310-311
21世纪是高度网络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媒介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开始深远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网络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群体,其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的形成和发展深受网络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和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人们期望从媒介中认识和理解社会,借由媒介满足获取外界信息的需求。然而,媒介传达的并非是真实世界的全部,它是经过主观判断后的选择结果。媒介现实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来源,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判断及采取的行动,都以他们看到、听到的媒介现实为依据。与此同时,在高度发达的大众传播时代,大学生群体正无时无刻地,主动或者被动接受着传播媒介塑造的现实和价值取向。之所以将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研究设置在媒介现实的视角下,旨在指出媒介现实的介入将是区别过往时代下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重要分界点。人们需要高度重视媒介现实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力。这关系到我们是否可以深入研究大学生群体的表现,关系到大学生政治心理的优化和塑造,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作用,也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家忠 《民主》2004,(3):6-8
社会潜规则是指社会生活中潜在的灰色规则,它是相对于社会道德认可的主流规则而言。从性质上说,社会潜规则属于社会潜意识和不良亚文化的范畴,它是与社会主义文化或社会意识形态相背离、相对抗的。社会潜规则的存在和蔓延,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治理和消解社会潜规则,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合理竞争;普及法律知识,破除陈规旧习;调控社会心理,提高民众素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公器的传统媒体,一直被受众寄予厚望,并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但是随着媒介组织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却日益显现出一些与其职责相背离的骄躁和不稳定来。尤其是在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冲击下,突发事件频出,严重损害了媒介的形象。一方面,网络媒介作为突发事件的放大镜会加速推促媒介组织在泥泞中越陷越深;但是另一方面,组织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重要的传播工具,却也可以迅速帮助媒介组织摆脱困境,重塑形象。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12)
社交媒介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不良信息,且舆论导向也带给人们错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社交媒介使用者、发布者与设计者所存问题可归结于高压下冲动心理造成价值观迷失、道德让位的从众心理、浅思考当道、新闻信息繁杂错乱难以理辨等原因。在面对社交网络公共问题时运用者应当做出理性思考、从个人道德角度保持自律性、在职业行规中担起道德伦理责任的谨慎与教育各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综合治理净化网络社交环境。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社会治理呈现全球化趋势,治理与防控缺乏协调,各参与主体的自利性极度膨胀,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治理面临重重困难。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国际网络社会治理面临的"单边主义":网络发达国家利用其网络强势话语权粗暴践踏国际正义,实施网络威慑战略,鼓吹"互联网自由说",借助互联网推行文化霸权。国际网络社会治理中,要破除"单边主义"困境,必须在坚持主权原则的同时倡导多边主义;继续支持联合国协调网络全球治理;努力走出囚徒困境,重建信任体系,保证合作与协同;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多边谈判。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早已从虚拟世界照进社会现实,走入千家万户。几年来,网络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迅速涌现,呈现出井喷式爆发性增长之势。很多人形象地说,一个"全民直播"的时代已经到来。然而,网络直播也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泥沙俱下难免鱼龙混杂,一片繁荣背后也有乱象丛生,泛娱乐化的现实使其陷入被污名化的尴尬。网络无限,直播有界,不可任性!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直播亦是如此——近段时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直播带货"霸屏  相似文献   

18.
西方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较早,网络社会发展较为成熟。这些国家在网络社会治理、网络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注重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注重治理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对网络内容的管制、注重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注重对网络主体的教育,以及积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的传播规律,潜移默化的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的传播等具体做法,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我国网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曦 《学理论》2010,(8):42-43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我国媒介盲目移植后现代主义,几乎以受众为其唯一的标准,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和需要,低俗的消费文化几乎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此,媒介从业者应该当好把关人,严格过滤和剔除庸俗、颓废的内容,并倡导媒介教育功能,培养受众辨别能力,抵制不健康文化的侵蚀,提升其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20.
媒介通过构建社会话语体系,搭建公共舆论平台,塑造主导文化传播的共享意义等方式,不断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转化为社会个体的认知理念和价值共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基本视角,针对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主要问题,系统地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媒介传播的主体、受众、方式、内容、反馈五个方面探寻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