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31)
梁漱溟作为中国现代的第一个儒家,他说过:中国文化的复兴就在于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以孔家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便是他所说的文化。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梁漱溟的儒学复兴观以及现在社会的实际需要,探讨传统儒学复兴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其现实可能性和非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5)
梁漱溟站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上来思考中国问题,想通过自身知识、文化传统的创新与改造和兼容西方文明来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无论是他对东西文化的认识,还是他对东西教育的看法,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因此可以说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是他东西文化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情意教育思想的来源、情意教育的内容、情意教育的实质三方面来探析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宋薇  付丽芬  刘桂荣 《理论探讨》2006,1(2):122-124
梁漱溟和钱穆都是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阐扬者,二人都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探询现代中国的出路,回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文化危机,其终极关怀是一致的。由于二人不同的心路历程、对中西文化研究方法的差异及对文化体认的不同,二者的文化哲学也并不一致。梁漱溟从哲学出发,钱穆则从历史研究入手,对中西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未来命运作了比较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我们如何拯救过去:梁漱溟谈中国文化》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梁漱溟在书中主张,要认识中国文化,须以中国作为“大国”的利与弊为突破口。该文虽初次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但今天读来,依然有启迪,现部分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3)
直觉和理智是表现梁漱溟文化哲学的重要概念。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以直觉和理智为基本概念构建起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为现代新儒家奠定了文化哲学基础。直觉和理智概念地体现了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深入认识与思考,因此在梁漱溟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本文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为文本基础,以概念分析为基本方法,对直觉和理智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试图以此展现梁漱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国文化问题与出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乔新娥 《学理论》2012,(30):17-19
民主是当今社会的总体趋势,民主观念的基本内涵被人们所重视和认可。中国在探索民主发展的道路上不能脱离传统文化,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借助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探究中国文化和民主的关系,给当代中国民主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一生行谊 ,俱在求人生、中国两大问题之解决 ,但事实上梁漱溟的人生问题求解和中国问题求解存在着不可自解的矛盾。为此 ,梁漱溟时而为了其儒家人生追求而淡化事功主义 ,时而为中国问题焦虑而强化事功主义和淡化儒家人生追求 ,最后走向了儒家人生追求和事功主义的双向遏制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育思潮是五四运动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潮流,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是其中的一派。他所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是根治文化失调,恢复固有精神文明之理论,这在当时是一种标新立异的构思。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问题又一次引起世人关注,重温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一生行谊俱在于求人生、中国两大问题之解决。为了实现其儒家美妙人生,他反对现代化,而为了求得中国民族独立、富强,他又希望中国现代化,这种两难心境使他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构思矛盾重重。不过,他的现代化设想中也提出了不少超越式的反省,如把解除人们“精神迷失”作为现代化建设之前提,呼吁在实现现代化时要克服现代化对人生的负面影响;强调现代化与本国传统的内在联系性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樊冬实 《学理论》2014,(1):149-150
梁漱溟先生的演讲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于1921年,不久,在第三版自序与第八版自序中曾特致声明,声明其中有些不到的见解,而后来别有新悟。暂且先不去看他所自悔的见解,而这本书确实有很多醒人的观点在里面。这本书讨论了一个热点问题,东西文化是否能够融合?而对于现在的社会来看,东西融合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了。  相似文献   

11.
《各界》2012,(12):F0002-F0002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梁漱溟说,他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一生精力都用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对人生问题的追问,使他出入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学问,而被视为哲学家;对中国问题的求索,使他投身于辛亥革命、乡村建设,发起中国民主同盟,而被视为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12.
论梁漱溟的秩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作为哲学思想家似乎广为人识,但其社会政治思想方面长期以来却鲜有研究.梁漱溟的秩序观点是其思想体系,尤其是社会政治思想中的一个亮点.他对于秩序之内涵、秩序之危机和秩序之重建方面均有洞见,并且躬身实践,从基层和上层寻求秩序危机的解决之道,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勇 《理论视野》2009,(2):55-57
时至今日,学术界依然津津乐道梁漱溟与毛泽东1953年的争论,认为梁漱溟敢于触犯“龙颜”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浩然之气,值得继承与光大。其实这个说法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梁漱溟虽然当时敢于与最高领袖顶撞,但事后他格外后悔,并用几十年的时间不断反省,接近于彻底放弃先前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4.
程刚 《理论导刊》2006,(12):46-47
现代新儒家是中国现代哲学重要的一派,其中西文化观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论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说”为代表,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第二类以冯友兰的“城乡家国说”为代表,强调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第三类以贺麟的“中西文化共进说”为代表,认为中西文化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有长短。  相似文献   

15.
田艺斋  蔡晓辉 《学理论》2013,(19):174-17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著名的东西文化论战就产生于该时期,各大文化思潮的东西文明观也成为当时激烈论战的焦点。选取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大文化思潮,分别以其代表人物梁漱溟、胡适和李大钊为研究对象,从三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东西方文化观两个方面对三者的东西文明观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当时三大文化思潮的东西文明观以及对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段建海 《理论导刊》2012,(3):68-69,72
多元一体的"世界历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支撑,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其民族性之基,西方先进文化构成其现代性之基,马克思主义居于统帅之位。这是一个多元文化互动的整体性结构。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审视与评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大钊以唯物主义观点科学缜密地评析了东方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了系统、丰富的东西文化观.他主张对东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文化之比较中主张融合协调东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其思想观点至今不失其珍贵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新儒家不仅深入诠释了传统儒学的心性智慧,而且做了传统儒学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是构造系统的文化-历史哲学。现有研究对这种理论努力的特性缺乏仔细解释。对于儒家传统来说,高明的心性智慧与实际中国社会与文化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近代中国形势赋予这个问题以新的严重性。对梁漱溟的分析,显示这个问题的压力如何促使他构想关于中国文化与人类历史的哲学,从而表明理解这个问题如何能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新儒家的思想格局。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逐渐解体,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在这个巨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相互争鸣,提倡“中体西用”者有之,呼吁“全盘西化”者有之,坚持“中国本位”者亦有之。尽管见解不同,看法各异,但这些思潮却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很有必要回头看一看过去,特别是看一看中国近现代历史,重新思考一下波澜曲折的文化转型过程,重新审视一下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为此,本刊特邀请5位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围绕“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转型”这一主题,抒发自己的看法,希望这一讨论对于今天发展先进文化的宏伟事业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在长期的思考探索过程中逐渐提出了颇具特色的中西教育观。梁漱溟极为赞赏以人格感召、精神陶炼为主要方法的丹麦教育,主张在中国大力发展类似的精神教育。然而梁漱溟通过对当时的世界背景以及中国实际国情的研究,认为中国在学习丹麦教育时应对其进行改造,把讲理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