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官不可怠慢人民赋予的权力”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第三次在太原见到山西高院的左世忠院长,聊起新时期法院的工作和人民群众对法院的期待时,左院长笑着给记者讲了山西平遥县古城县衙署大堂上的这幅关于做官的劝箴对联。  相似文献   

2.
官邸制是一种官员的住房制度,比如说古代的县衙。其实就是一种官邸制,谁来当县官谁就住进县衙。官邸制的核心就是“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汉: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自秦汉开始,国家开始向异地任职需要解决住所的官员提供住房,即“官舍”,并逐渐趋向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党的六中全会公报时,想起中央领导评价过的两幅古楹联,故抄录于此,以供探讨。一幅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县衙前的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另一幅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在藩司大堂上张贴的楹联: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我披枷戴索;一丝一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两幅受到领导高度评价的楹联,给人很深的启示:一是它表达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民是官的衣食父母,官是民的个中一员。所以为官者绝不能欺压百…  相似文献   

4.
官与民毕竟不同,总要有所区别。封建社会的这种区别单从衣饰上就够淋漓尽致的了。皇帝是黄袍加身,宰相是红袍紫蟒,文官胸前绣珍兽,武官肚上描着异兽。至于小小百姓倘若斗胆在衣服上描个小鱼小虫什么的,不剥你的皮,非得判个“儹越”之罪不可。现在,官与民大概从衣饰上就难以区别了。这不仅在于那些描龙绣凤的衣饰早已进了历史博物馆,更重要的是共产党要求“官”们做“公仆”。然而要求归要求,实际归实际,如果官与民分不出个子午卯酉来,不仅有些官不舒坦,有些民也深感不便。于是,不知从何时起,一种既方便适用,又能代替身价与官…  相似文献   

5.
为官者诫     
三木 《检察纵横》2012,(10):2-2
王文昌先生在此期随笔《检察官三题》中引用山西平遥县城古代县衙门前这样一幅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相似文献   

6.
孙红 《政府法制》2008,(18):41-41
姚步瀛是清朝同治年间湖南慈利的县官,他上任之初挥笔写下一副对联:“举动即愆尤,常恐己过不闻,获戾于朝廷百姓;官民多壅隔,安得下情上达,推恩如父子一家。”意思是说,县官的一举一动,都要考虑到是否有过失,我扭心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给朝廷给百姓带来罪过。官与民之间隔着障碍,关系很僵,怎么能把民间的情况如实向上反映,让朝廷推行恩德,官民亲如父子一家人呢?  相似文献   

7.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些古代中国儿童的启蒙诗,反映了传统封建社会中深重的“官本位”思想对老百姓的影响。“做官”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官”对于农业社会的人民而言,具有改天换地、救人于死境的重大作用。因此,“官”对百姓的威慑、震撼,百姓对“官”的惶恐,都叮以想象。中闫有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骗子们也深谙个中三昧,纷纷着轻裘、跨肥马,打扮成翩翩官员模样,公然行骗,骗小官、骗百姓,并能频频轻而易举地得手。  相似文献   

8.
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位官员死后到阎王处报到,自称任职期间不贪钱财,所到之处,“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阎王讥笑说,设官为的是做事,“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井水不饮,不更胜公乎?”现实生活中,令群众恨之入骨的贪官毕竟是少数,而百姓感受最多的是被冠以下列称呼的诸官:一曰“懒官”,他们只动嘴不动手,在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时,不是在切实付诸行动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造声势、提口号、搞表态,把“说到”当“做到”;二曰“庸官”,他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想的不是如何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9.
于成龙是清代不可多得的清官,被康熙帝称为“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由副榜贡生授广西罗城知县,时成龙已45岁。柳州罗城,地处万山丛中,蛮烟瘴雨,偏僻荒凉,少数民族杂居,世代械斗。于成龙至罗城县,县城居民稀少,县衙只有草屋三间。他“插棘为门”、“累土为几”,招吏民百姓询问其疾苦,百姓深感父母官亲近有为,是值得交处的好官。当时,罗城匪盗猖獗,惊忧民众。成龙“万里一身,生死莫主。夜枕刀卧,床头树一  相似文献   

10.
“当官不像官”这句短语,通常是人们用来评价领导干部的专门语,且是肯定性的。但是,细究起来,这短短的五字句,既是对一个好领导的定性,也是对一个劣质干部的定性。“当官不像官”这句短语,老百姓习惯于用它来认同那些没有“老爷”气、没有官架子、没有官派头的人民公仆。像焦裕禄,像王进喜,像孔繁森和李润五式的好干部,百姓就曾用“当官不像官”来评价他们。因  相似文献   

11.
权之用法     
自古而今,为官就要用权。且不说官有大小之分,权有轻重之别。君可见,就是同样的权力,在不同人的手里也会有不同的用法。分类略考,由权之用法可窥见官之百态。 有的人将手中权力看作是一种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使权用权如履薄冰,如走钢丝,惟恪尽职守、廉洁勤政而不能;有的人将手中权力当作人民的信任,视百姓为衣食父母,权系百姓情,心与百姓通,同甘共苦,真诚奉献;有的人视权力为利剑,为国斩妖降魔,为民惩恶扬善,开辟人间正道。但也有的人将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实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工具,不遗余力,攫取钱…  相似文献   

12.
汪瑶 《政府法制》2012,(6):29-29
“官人”本意是为官之人,一般是对为官之人的尊称。如《苟子》一书中有“官人益秩,庶人益禄”的说法。《旧唐书高祖本纪》有“官人、百姓,赐爵一级”,显然“官人”是区别于普通百姓的官僚阶层。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四《官人》认为:“是唐时有官长,方得称官人也。”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利用职权贪赃枉法的毕竟是少数,而利用具体办事之“权”,吃拿卡要的现象却不能说极少。群众对这些以职谋私行为十分反感,有的人称以职谋私的公职人员为“官丐”。一位企业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街头乞丐好打发,一角两角足矣。而来自有关部门的‘官丐’则让人头痛,授之无力,拒之不得,如不让他们吃足喝够捞饱,即使你有红头文件批复也照样让你办不成事儿,真所谓‘现官不如现管’。”下面实录发生在某地的几起“官丐”行为。1某乡是个老区特困乡,由于基础差,筹不到资金,到了去年乡里仍未办成一个乡镇企业。去年6…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监察》2009,(11):44-44
张培元在《检察日报》撰文指出,清代林则徐有云:“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更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圣贤胼手胝足,劳心焦思,唯天下之安而后乐。”惜乎政治文明发展至今,做官“三步诀”在某些地方被简化为“一步谣”,无论庸官糊涂官,抑或毫无建树的太平官,一日入仕终身为官,能上不能下、能升不能降,甚至挨到退休回归社会,还得拖着某某级待遇的长辫子将官本位进行到底。没有退出机制的“官永远”,造就了一批身陷丑闻漩涡而屹立不倒的“官坚强”。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真正的法治?如何构建一个法治社会?法治的基础或者说法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法学界一直在探讨,但尚未有较为统一、明确的观点。笔者愿在此试陈管见。法治的本质是民治有人说,法治首先是“治官”,而不是“治民”,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常见诸于大报大刊。毫无疑问,这一说法更加接近了法的本质,符合现代法治的控权、限权理念,已经触及到了法治的核心问题。但是,仍然是不彻底的,它没有真正反映法治的本质。“治官”一词所隐含的主语仍然是“官”,谁来治官呢?仍然是官本身。不容置疑,以官来治官仍然是不彻底的、靠不…  相似文献   

16.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观后,笔者感触颇深。 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从政二十四年拒贿保清廉、身居要职保清贫的事迹,实为感人。百姓交口称颂他居官清正,康熙皇帝称其“天下廉吏第一”。《一代廉吏于成龙》虽然没有宫廷内部争夺皇位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其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更显得平实亲切,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正是这样一位受人们爱戴的“百姓官”。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他的为官之德,是我们当代每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值得认真学习的。 党的干部要以民为天…  相似文献   

17.
俞思贵 《法治研究》2006,(12):34-34
中国是个官本位意识很浓的国度。自古以来在民与官之间,为官者受人看重,那是因为做官的人毕竟少数,且手中有权,多数人只能终生为民。古时的官,通常被称作“老爷”;现在的官,则时尚地被称为“公仆”。古时的官,除了世袭和册封之外,多数系科举制度的产物,重的是才;现在的官,除了政治条件之外,还要经过组织的考察和群众的推荐,要求德才兼备。古时的好官,崇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代的好官,强调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印象最深、最典型的就是焦裕禄了。  相似文献   

18.
卖官者言     
县衙有卖官者,擅妙算,精变法,通晓仕途官场之脉理,深谙权钱交易之秘方。在任有年,每每坐而论道,堂而皇之,言必“选贤任能、德才兼备”,然行则必暗箱操作、权钱交易。或以品阶高下分设三六九等,或以乌纱大小敲定百千万元,愿者上钩,现钱交易,概不赊欠。呼啦啦趋之若鹜,人相鬻之,购得一帽,戴之,如有威威乎、飘飘然之感觉。刹那间,房子、车子、票子、妻子焕然一新。好不快哉!一日,予贸然诘问“:官场非同商市,不以德才委官,任凭金钱施帽,岂非公产私卖、中饱私囊乎?”卖者笑曰“:吾业有年矣,过了此村,焉有此店?吾既入仕途,要光耀门楣,滋润子孙;要…  相似文献   

19.
今春,当记者踏上黑龙江九三农垦分局这片天高地阔的黑土地时,看到这里的民主选举领导干部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代表百姓利益的各级领导干部全部由职工群众公开选举,当场计票,当场任命。“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成了这里干部们的座右铭。“场官”、“队官”,官官都由民来选在九三农垦分局跃进农场和七星泡农场,记者亲眼目睹了群众民主选举干部的热烈场面。———2002年1月15日上午,正值北方隆冬时节,万物凋零,一片肃煞景象。但此时跃进农场的小学礼堂里却是热闹非凡,不时还传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20.
龚平 《政府法制》2014,(35):17-17
苏州胥门接官厅有一座“民不能忘”石牌坊。这个“民不能忘”者,就是曾在苏州任江苏巡抚的汤斌。现在再来读一读这位“廉政如汤”的清官,不无现实教育意义。汤斌不但勤政爱民、政绩斐然,而且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他为官早年,就立志要做一个“煮不出官味来”的清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