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栖 《检察风云》2014,(17):31-31
将封建社会的官吏分为“清官”与“贪官”两大类,大致还是靠谱的。前者受到人们的赞颂和期盼,后者则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当年,“文痞”姚文元在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曾断言:“清官比贪官更有危害性”,说清官善于伪装,有着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纯属扯淡!要不然,现如今“清官戏”怎会如此受到追捧?百姓中怎会依然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清官情结”?  相似文献   

2.
胡昌方 《中国监察》2013,(18):64-64
“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这首打油诗,对贪官污吏的形象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官员离任时,最能看出其是否清廉。历史上许多清官在离任时给人民留下一个清廉的背影,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法学》1986,(12)
由于出了个李向南,“清官”算是倒了一次大霉,遭到口诛笔伐。其罪过大约是,中国封建杜会之所以漫长,今天的社会之所以发展缓慢。“清官”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因为“清官思想”是一种“愚民思想”,与民主和法治是对立的,要“清官”就意味着要人治不要法治;要“清官”为民作主就等于不要民主,等等。  相似文献   

4.
“清官情结”一直被认为是信访产生的文化成因之一。如有学者认为:“在传统中国民众的眼里,清官是可亲的,但他们总在遥远的地方,只有上访才能找到。清官抽象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而身边更多的是贪官污吏,这才是具体的存在。因此‘小民’希望有明君和清官出来为他们‘做主’,以便民间的冤情和疾苦能上达天庭;又如应星教授在其对信访制度的调查中将下层民众心中的国家形象归纳为:“闪着神奇光辉的党中央+损公肥私的多数地方贪官+为民做主的少数清官”;  相似文献   

5.
心净则官清     
官居高位而清廉者自古有之,民众赞誉久远,成为居官者的楷模。然而,说清官容易,做清官难,正如元好问在《薛明府去思口号》一文中所称:“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无数为官做人的历史鉴证,民敬而官清,官清则心净,只有心底无私方能天地宽,无私心杂念,方可一尘不染。所谓清廉即有清白不贪之意,与“贪污”相对。《楚辞·招魂》写道:“朕幼清以廉洁兮”。王逸注:“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因此,为官者首要的官德便是公正清廉。明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于谦以“绢帕麻姑用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相似文献   

6.
原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张二江有“五毒书记”之称,他曾在市纪委反腐败工作会议上作过一次即席发言,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清官,所谓的清官不过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杜撰出来的;而且清官死后连打补丁的官袍都穿不上。张二江的这一番“清官论”,当时的与会人员就听得一头雾水,而他本人却拂袖而去。“五毒书记”论清官,确实是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7.
择善而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落马下水”蜕化变质的一个沉痛教训,就是“上司搞得我搞得,周围搞得我照样”不能择善而从。择善而从,是古往今来一切正人君子、清官廉吏为人处事的一条重要准则。孔子在《论功》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强调要扬善改过,择善而从。在奴隶、封建社会的官吏中,贪赃枉法、巧取豪夺、醉生梦死、昏庸无能者比比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也仍然不乏择善而从、奋发有为、公正廉洁的清官。春秋时宋国的贤臣乐喜,一次有人送他一块美玉,他严辞拒绝。献工的人以为乐喜是怕…  相似文献   

8.
清官意识辩     
这几年,读者和观众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意见,认为相当多的反腐作品渗透了太强的“清官意识”。他们批评这些作品,把反腐败斗争的希望全寄托在“清官”身上,不管作品的矛盾写得有多么尖锐复杂曲折离奇,到最后,总要抬出一位“清官”来收拾局面。只要这位清官一出场,什么事情都迎刃而  相似文献   

9.
1989年4月4日,新中国第一部“民可告官”的法律——行政诉讼法诞生。这使得我国几千年来只准“官管民”,不能“民告官”的历史传统发生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如果给“清官”下个定义,肯定会有各种版本,包括来“大讲堂”坐坐的专家们也各有见解。然而,“清官”的核心是“廉洁、正直”似乎并无争议。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昌盛,人们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有“清官情结”。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清官情结”?如何去粗存精?如何将这种“情结”化为“廉政”的氛围?这是我们刊登这组稿子的期盼。 本期另一话题“房产市场,谁主沉浮”将继续由《上海房产》主编赵也初先生客串主持,感谢他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11.
包公不怕办案难,铁面无私辨忠奸。为国为民除奸霸,流芳百世一清官。百姓爱看清官戏,清官应学包青天。自律纠风查大案,深入持久反腐贪。党的卫士任尤艰,无私何惧惩腐难!满怀豪情去征战,横扫污吏与贪官。改革大业逢春天,抓住机遇促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好,黎民寒士尽开颜。看电视剧《包青天》有感@李彦文  相似文献   

12.
于永军 《检察风云》2014,(18):28-28
唐人笔记小说中有则故事说,有个县令非常渴望当一名清官,无奈天生有一双馋眼和一颗贪心,见了“黄白物”就眼馋心痒,总是把持不住,纵有良好愿望,终究还是一个贪官。因而,每每受到良心谴责,感觉痛苦极了,便跑到阎罗殿诉苦。阎王爷说,你果真想当清官也好办,只要能够忍得住煎熬,将贪心洗净、馋眼换掉就成。县令表示愿意。于是,阎王爷便命“鬼医”替他洗了心、换了眼。果然,这个县令后来真的改邪归正,成了一名清官。  相似文献   

13.
不少传统剧目中有“清官”形象,对他们微服私访、刚正不阿的行为,人们颇为称道。联想到目前个别领导干部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使人不胜感慨。在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下,布衣百姓与为官为宦者界限森严,不可愈越。人间沉疴无处诉,官官相护不敢说,惟其如此,人民才希望有“清官”再现,能直接到百姓中,听自己诉说苦衷。但是,血写的历史,使人民的要求只存在于艺术的“乌托邦”中。史书中记载过几个“清官”,而由于民冤不胜其多,“清官”又到底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政治派别,由维护封建王朝利益的本质所决定,不可能解民倒悬之苦。其实,希望“父母官”直接听听人民呼声的要求,古代有,现在亦有。以前叫私访,在当今的政治生活中,则叫以普通群众的身份深入群众。不同的是,共产党历来就有这样一个传统和规矩,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当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恢复和发扬,人民喜欢的这种好领导确实在不断出现。如,某省负责同志为了解农民用电问题,在车辆不通的山区步行跋涉,访问群众;某市委领导“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田间地头,凌厉果断地解决农民负担问题,被人们交口传颂。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也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文化糟粕,并以极大的文化惯性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心理之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清官情结”即是一例。欲认知“清官情结”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就需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及其理念,而实现文化认识的转化方式就是对该文化中的基本价值特质进行理解后的反思与批判。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传统“清官情结”文化是一种价值探求型(或理想型)的政治文化,它把原属于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问题寄托于某一“清官”身上。这种“清官情结”现象处于封闭状态的封…  相似文献   

15.
叶高  金龙标 《法制与经济》2009,(20):112-114
村委会直选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直选中出现的“贿选”现象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模糊认识,严重影响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本文探讨了“贿选”的成因和法律界定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贿选”的途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村民的需求层次;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完善制度,降低权力寻租预期;建立和完善竞选者的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规范选举程序,使竞选者不能“贿选”;将“贿选”纳入刑法打击范围,增加贿选成本;建立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6.
姓字播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这是颂扬明代清官况钟的一副对联,见于苏州况钟祠。作者是清代文人梁章钜。联内的“韦、白”,指的是唐代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萧、曹”是指汉代萧何、曹参。作者将况钟比美这4个流芳千古的历史名人。况钟(1383——1443)字伯律,江西清安人。48岁时,他被任命为苏州知府。当时苏州赋役繁重,地方豪猾竞为奸利,最为难治。他一上任,猾吏便环绕着请他批奏牒。他装做无知,问张问李,按他们的要求办。日后,他召集这群猾吏说“:那日某事宜行,你阻止;某事行不得,你强要办。你们舞文弄…  相似文献   

17.
《人民调解》2016,(1):F0002-F0002
李年春:“清官”要断家务事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调解纠纷让很多人觉得头疼,但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李年春看来,虽然调解员不算“官”.但调解纠纷、断断家务事,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一次告诫全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当前产生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原因有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尤其是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赋予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新的时代内…  相似文献   

19.
在责任聚合中,因同一法律事实产生多重结果,行为主体应承担多个部门法规定的责任.民刑责任聚合是责任聚合的突出表现,为“民刑交叉”案件的一部分,但处理民刑责任聚合案件不能简单适用“先刑后民”原则.“先刑后民”的适用应满足责任主体与行为主体一致、同一法律事实以及刑事程序不以民事程序为前提三个条件.责任主体与行为主体不一致时,则应适用“民刑并存”或“先民后刑”原则,民法中的替代责任、补充责任和连带责任是这一类案件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殿芝 《青海检察》2003,(1):64-64
翻开我国古代法制史,有许多执法官不惧强权,秉权执法,深得民心,受到人民的衷心的拥护和爱戴,被老百姓称为“清官”,司马芝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