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的提出,给当代大学生构筑了理想之梦、奋斗之梦、信仰之梦。但是,大学生在接受中国梦的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因此实现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有效接受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课题。从“知、情、信、意”等四个方面入手,克服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接受障碍因素,是探究大学生对中国梦接受路径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王甲旬 《学习月刊》2014,(15):48-50
古今中外,有关信仰的讨论长盛不衰,历久弥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时代背景下讨论信仰,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当代青年的身上.当代青年尤其应当坚定正确信仰。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的提出,给当代大学生构筑了理想之梦、奋斗之梦、信仰之梦。但是,大学生在接受中国梦的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因此实现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有效接受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课题。从"知、情、信、意"等四个方面入手,克服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接受障碍因素,是探究大学生对中国梦接受路径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是当前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要注重社会心态的引导,培育青年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创新载体和方法,积极适应理想信念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顾扬 《求实》2005,(Z2)
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状况?如何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本人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了一些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力求在这方面有所创新。一、认识和把握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状况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理想信仰,首先必须对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有个基本的估计和比较清醒的认识。(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机构的“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给了我们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迪。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信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是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关键所在。针对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文章从环境根源、主客体根源等多方面深入分析了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原因,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年是国家与社会的未来,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状况是反映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前不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当代中国青年信仰状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笔者在这项调查的基础上,特意对杭州市500名职业青年进行了重点调查.这500名青年的职业与社会身份分别为青年教师、机关青年、企业青年、个体育年、育年营业员以及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1)半数以上的青年认为“目前中国存在信仰危机”.其中个体青年为60.2%,大学生为65.2%,教师为84.1%.数据反映出青年中确实存在信仰危机这一事实.按照设计问卷时的思路,“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程度是反映信仰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从已获得的资料来分析,青年认为的信仰危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这一理想的认同感的降低.另外,也有一部分青年对“是否存在信仰危机”的问题并不关心,有35.1%的个体育年,24.2%的大学生,10.5%的机关青年,41.2%的营业员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不知道”.这一态度既有对信仰问题的不关心成分,也有对讨论较严肃的社会问题的逆反心理,可以说,“游离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之外”的心态,仍是存在于当代青年中的一种现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梦”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高校可通过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大学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三种实施路径,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9.
民族复兴之“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祈望和追求,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强大内驱力和凝聚力。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主体和中坚力量,青年一代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研究青年的社会担当与“中国梦”的关系、当代青年一些负面特点对实现“中国梦”的逆向影响、当代青年在共筑“中国梦”中的社会担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扬 《求实》2005,(Z1):284-285
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状况?如何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本人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了一些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力求在这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中国法治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此为背景调查和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不足的原因,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培育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增添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孙静 《世纪桥》2023,(2):49-52
大学生作为国家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新生代青年,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重任,成为伟大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让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信仰再上一个台阶,把知识传授和信仰培育二者相互结合,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和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学生的回信是高校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针。北京大学要以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和回信精神为契机,把“共圆中国梦”作为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导向,把“勇当筑梦人”作为新时期在校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核心追求,把立德树人、培育为中国梦而奋斗的“筑梦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使命。  相似文献   

14.
段勃 《党史文汇》2013,(8):62-6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逐渐深入人心,并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追逐的梦想。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通过艰苦的革命斗争与艰难探索,带领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并在这一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科学的理论成果与宝贵的实践经验。作为有知识、有朝气、有理想的当代大学生,必将成为中国梦的主要实践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需要所有中国人共同奋斗去实现。高校以“中国梦”激励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于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奋发成才将起到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五四”重要讲话,揭示了在中国梦引领下当代青年“勤学、修德、立业、奉献”的成长轨迹和规律,这一规律集中体现在他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点要求之中;“五四”重要讲话同时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作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指明了我国高校践行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并对青年成长提出新的时代要求,讲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信仰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青年的个人发展,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乃至民族复兴的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高校必须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研究,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落实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杨军 《世纪桥》2014,(4):45-46
以"中国梦"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育人工程。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国梦实现的思想保障,也是中国梦的教育方式。本文分析了中国梦的实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叙述了以中国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探求了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共同理想的集中体现,有理想信念的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代大学生在各种思潮影响下理想动摇、信念迷失,源于大学生价值观上的混乱、迷失,是当代大学生成才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挑战。中国梦所蕴含的追求社会公正、诚实守信、共同富裕等价值,为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价值引领方向。在当前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梦的倡导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现在愿景召唤、精神动力和制度环境方面提供高效的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20.
"救国"理想是五四时期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先进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动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是慎重而且坚定持久的。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领下,他们艰苦奋斗,实现了"救国"的社会理想,挽救了危亡中的中国。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同样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以肩负起国家兴亡的重任。当代大学生同样要审慎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探求比较各种观念思想,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仰确立以后,当坚定不移地为其奋斗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