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理性审视和深入调研发现,高职素质教育存在培养对象基础素质薄弱、合力育人梗阻、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惯性因循、毕业生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体系化建构素质教育过程中,顶层设计注重问题导向,体系建构坚持融合创新,创建了三模块素能并重的课程体系、“三堂四育”运行机制、“三考并行”质量控制制度,其实践经验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
裘颖 《求实》2012,(Z2)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是可迁移的、促进性的、一般性的技能,是伴随人终身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得到了各界研究者的认同,并将其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近年在就业市场遇到冲击.现今,职业化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需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平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在岗位或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较快适应填补,只有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均衡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才能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3.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在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的实施。高职数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视域下,对高职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以及从高职数学教学内容重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以及课程教学平台等方面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王丽霞 《学习月刊》2014,(6):99-100
高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职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的主阵地。但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影响,升本不考,就业应聘不问,只是把学习看成是获取文凭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裘宏伟 《学习月刊》2012,(22):82-8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实习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其突出的功能体现在引导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让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在校企两种育人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强化提高。因此,探究现阶段学生工作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运行所产生的变化,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或实施方案,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职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完善与其可就业能力提高的目标是一致的。结合当前高职生心理行为特点,构建“一二三四模式”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体系,推行“四大工程”,对高职生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施以影响,以增强其在未来职业中的心理素质,发展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与自我和谐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魏东 《山西青年》2024,(1):90-92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及学生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是实训课程创新的价值基点与逻辑起点。高职院校需明确目前实训课程实施问题,并从职业核心能力角度思考与确认创新的具体意向。以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导向,制定实训课程创新的具体策略,主要内容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前景与类型、从艺术设计类专业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与优化实训课程、做足做实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出口准备、根据就业形势开发综合性实训课程。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企业,其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会计核算能力等方面。现阶段,高职院校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一是调整课程设置,充分体现职业要求;二是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三是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加快编写适用教材;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五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基础差异大、师生比失衡等问题。为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将合作教学模式中的“教师精讲”变为“师生合作分析案例”、“小组合作学习”变为“生生互助完成案例”。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其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综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充分挖掘地方文化,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以此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在依托黄冈区域文化、构建素质教育体系过程中的主要成果,希望能为推动国内高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职业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是培育大国工匠精神的必然逻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职业道德的培养为重点,以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抓手,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重要目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依托,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把加强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哲 《山西青年》2023,(9):112-114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更强调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分析,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并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结构,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本文将围绕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展开探究,旨在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促进人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宋玲 《山西青年》2024,(1):138-140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介绍了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建议,对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进行探究,建立完善的职业素质培养机制,健全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到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确保高职学生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4.
陈露 《山西青年》2023,(5):79-81
高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具备基础性、前沿性特征,能够将课程最新发展成果与教改成果引入教学,将知识传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汇集为一体,培养优质人才。而数学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应以新课改作为契机,突出应用性,力图高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鉴于此,本文以精品课程概述为依托,系统剖析数学精品课程建设问题,而后提出可行性建设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汤玉华 《世纪桥》2008,(12):95-96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开拓了新空间。在企业情境中塑造高职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观教育。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建设,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努力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职业素养,锻造较强的职业能力,并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入,体验企业情景,内在感化等方式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几个方面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广大职业教育者执教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苏雷 《山西青年》2023,(2):70-73
以高职艺术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实现职业发展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增强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的行业适应性、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质量、体现技能强国与文化强国融合建设要求三个方面的意义,针对“在校学生”和“职业人”的角色融合不足、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工作内容融合不足、学生成才与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融合不足等问题,提出打造“美育+”特色的素养提升平台、构建工匠精神为关键的核心技能体系、回归生涯发展为初心的校企合作模式的“三心”工作法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8.
陈雪  郭宇 《山西青年》2023,(9):28-30
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高校将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教育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成长型素质教育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作出调整。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线上教学资源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为教学带来新鲜的血液,本文以高职院校“创新类通识课程”为例,融合线上教学资源、线下主题实践、构建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强化学生实践拓展能力,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双创的主力军,在创业过程中成功率不高,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和专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高职财经类创新创业课程目标出发,结合创新创业竞赛,进行课程改革,融入思政元素,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创业精神、职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周草 《山西青年》2024,(4):13-16
在新业态背景下,行业前景、对职业的期待是影响高职学生选择相关行业的重要原因。高职学生希望提升求职技巧、提高自身职业规划能力、获得专业指导、政策支持,参加技能学习的课程和培训,以及获得实习机会。因此,在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支持策略上,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指导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增强求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