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理性审视和深入调研发现,高职素质教育存在培养对象基础素质薄弱、合力育人梗阻、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惯性因循、毕业生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体系化建构素质教育过程中,顶层设计注重问题导向,体系建构坚持融合创新,创建了三模块素能并重的课程体系、"三堂四育"运行机制、"三考并行"质量控制制度,其实践经验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那么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什么样的素质为目标和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问题,将其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就构成了“素质教育观”。如小从以培养“素质”的“功能”为目标出发,则素质教育观至少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见解。  相似文献   

3.
王腾 《唯实》2009,(1):33-37
在卢梭看来,政治哲学问题优先于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问题,甚至可以说,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问题决定于政治哲学问题。“孤独的野蛮人”的“自然状态”理论在古希腊和近代都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渊源。卢梭之所以把“人”作为政治哲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是想借助于人的概念和人的知识来建构其“孤独的野蛮人”的“自然状态”理论。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从“人的形象”、“人的本性”和“人的道德”三个层面加以概括与描述。  相似文献   

4.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要素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突出的技术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和终身学习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创业精神等。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视角,采取“项目化管理”原则和方法,设计“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模块内容体系、选择“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课堂对接的实施路径,优化“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教育学分”三考并行的评价制度,深入有效推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做正确的事情和把事情做正确,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本人认为前者更重要。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至今,学校面临“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的两个问题;教师面临“教什么”与“怎么教”两种挑战;学生面临“学什么”与“怎样学”两种选择;其中第一类问题是根本、是关键,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长春市推进文教事业改革与发展,要围绕构建教育强市谋划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办好职业教育;要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助推文化发展繁荣,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要以创建建设健康城市引领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实施健康长春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要加强和创新文教事业管理,解决好公共服务的缺位问题、文教事业管理的“错位”问题、事业政策的“虚位”问题和文教事业质量的“品位”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八十年代提出了素质教育问题,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赋予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在理论和实践中,对怎样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分歧,现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综述如下。关于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先天特性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素质是先天因素,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解剖和生理特性,因而素质教育就是保护和发展这种“特性”。二是后无形成论。持这种论点的人认为,素质是人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鸿 《实事求是》2008,(4):30-33
国家财政支农的现实问题决定了国家应建立“全面和谐项目型”财政支农体制。该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在体制的宏观层面,应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变量递增”模式、支农投入的“分工协作,依法统管”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在体制的中微观层面,亦即具体项目的管理上,应建构与法律、阶段、公正、实情和谐的立项预算机制,建构与招投标的对象、过程、结果和谐的实施机制,建构与项目的进程、范围、监督目的和谐的监督机制,建构与项目的国际标准、国情、进程和谐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体质体能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审美塑美素质和特殊才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全面的、多方位的教育。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能顾此失彼,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一,学习掌握邓小平教育理论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第二,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转变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第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第四,抓好课堂教学。第五,建设高素质的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刑法技能化教学”模式是指注重刑法知识系统的实用性、技能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建构“刑法技能化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社会的需要、刑法课程的内在需求以及职业院校的目标要求。建构内容主要包括:速记、内化、实践三个基本模块的组建、实施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由“天道”下彻“人道”,由“人道”达于“治道”,张载为其治道思想建构了一个“内在超越”的思辨体系,并提出了以“井田、封建与宗法”为主要内容的“回向三代”的治道思想。不仅如此,张载以礼为教,验井田、复宗法、定边防,身体力行,见诸实施。其“为万世开太平”的治道理想,对理学在新困境新演变下“回向三代”的治道路径,及其经世致用之治道践履,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新乡贤”作为一个新的群体进入历史舞台,必然面临新的身份建构。借助身份理论,将新乡贤身份建构置于“国家—社会—自我”的分析框架中,并将宏观结构与微观经验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探究新乡贤身份建构背后的结构性表征。乡贤身份经历了“建构—解构—再建构”的历程,也揭示了新乡贤身份“国家—社会—自我”的多元建构路径。新乡贤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和合法性重塑、社会层面的规范培育和价值引导、自我层面的认知修复和情感投注等方式进行身份建构,其身份结构、功能结构、权威结构随之发生了变迁,新乡贤群体对这一身份也呈现出接纳性认同、消极性认同、谋利性认同等认同方式。新乡贤身份建构本质上是国家整合乡村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在新乡贤身份合法性建构的同时,也加强其有效性建构,从而让新乡贤发挥出更大效能。  相似文献   

13.
一、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重要意义及其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和谐社会”问题正在成为党的各级领导在工作实践中所思考和处理的首要问题,也正在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新的焦点问题。十届全国人大三次全体会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作为当前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他还把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解决困难群体生活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作为建构“和谐社会”的具体工作内容,作出了许多重要指  相似文献   

14.
扈海鹂 《唯实》2009,(7):75-80
由于乡村社会被嵌入了工业化、市场化的轨道中,中国乡村建设中的“秩序”与“乡村文化”建构问题重新被提出来。中国已经步入了“利益时代”,让农民合理得到“秩序”中的公共资源,是对社会秩序设置的挑战。支撑“秩序”的乡村文化也面临新的建构。它应该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同,包括对以制度公正、公民尊重为基础的公民文化的认同,包括对以差异性为基础的乡村社会多样性发展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新冠疫情渐行渐远,但疫情暴发之初主流媒体的价值框架建构值得探究。论文以《人民日报》、新华社早期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样本,分析了疫情第一次“高峰—平缓”期间(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对“大国担当”话语的建构和传播。研究发现:主流媒体通过人民至上、团结必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三种不同的话语模式建构了“大国担当”话语。话语结构方面,“大国担当”话语始终围绕“个体—国家—天下”这一组三元连续体而展开,在传统上缺席/不可见的空间观念——“国家”“天下”——此次顺利参与到了这种动员个体“再嵌”话语的建构当中。该话语藉由全民阅读行为以及读者对在场的国家权力的亲身接触,创造出“战疫”担当中国家的高度可见性,缔造了“风雨共担”的集体记忆,加速了个体与国家的再嵌,更是一种基于人类共同善的联结正在形成的隐喻。  相似文献   

16.
广义实学经历了以“经世致用”、“崇实黜虚”、“实事求是”为代表性口号的阶段,同时也把这三个口号凝聚成代表实学本质的三大主题。与之相对应,实学分成实学倾向、实学思潮和实学精神三种状态。中国实学的特点是“去本体化”、“非学脉化”,以此思考未来实学的发展方向和建构方法,可以得出一点认识:新实学应当是儒学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新实学的构建应当继承古代实学家“躬行践履”的实践精神,除了关注实学理论的建设外,更应当注重儒学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有效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解决两个问题为前提:一是科学地把握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以什么引领的问题。二是客观地分析和认识社会思潮,解决引领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谈论素质教育,如何抓住素质教育的精髓,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我认为,素质教育应重点突出“造就三种精神、培育三项思维、树立三个观念”这个主题。三种精神就是:自强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三项思维就是:利益思维、矛盾思维、系统思维;三个观念就是:科技观念、信息观念、责任观念。抓住“三个三”,就能实现书斋文化向实践文化的转变,素质教育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第三次全困教育工作会议响亮地提出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口号,并把会议的精神和主题确定为: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最高表现。如今,新课程改革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会学习、会创造的新人才.反映的就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相似文献   

20.
令人欣慰的宋山基地效应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弥补课堂教学不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湖北省宜都市教育局根据当时中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三多”(接受宠爱多、生活包办多、娇生惯养多)“三少”(经受风雨少、劳动锻炼少、关心他人少)“三差”(吃苦精神差、自理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现象,决定建设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让中小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和“四自”(自律、自理、自主、自强)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