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辩证认识企业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一)企业的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法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文明。既是执法人员对法律的维护与执行,又是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两者都有一个道德的遵循问题。德治与法治,在企业行为中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德治以舆论和自制力约束企业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有待加强。为此,一要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二要寻求法律的有效支持;三要营造大众道德观舆论环境;四要确立新的道德评价标准;五要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培养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3.
鲁炜 《前线》2012,(4):25-27
强化道德支撑,推动科学发展;唱响道德强音,营造良好氛围;彰显道德之美,引领文明风尚;注重道德实践,推动人人践行。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仅要建好看得见的大楼,更要建好公民道德这座看不见的“大楼”。面对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公民道德宣传着力打通主流媒体舆论场、互联网舆论场、老百姓舆论场这“三个舆论场”。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对法与道德关系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从国家强制属性的角度来看法律的力量,似乎这种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道德只是补充法律的不足,没有注意到道德对法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有句古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法律或强制性力量的局限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综合的人文条件,其中,道德环境是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就不能实现,法治国家需要建立在坚实的道德基础之上。   道德对法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人们对法律要求的反…  相似文献   

5.
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有利于促进其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针对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中存在的重智轻德观念有待扭转、品德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品德评估奖惩机制有待构建、道德舆论环境有待改善等薄弱环节,应采取切实可行的现实举措加以改进,包括转变重智轻德观念、建构全方位教育体系、完善品德评估奖惩机制、创设良好道德舆论环境等。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公民行为模式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大学生公民行为的养成,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营造校园道德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公民道德自觉;建设校园法治文化,促进大学生公民法律自觉;提升校园文化的开放化水平,促使大学生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7.
论法治之法     
有法制不一定能实现法治;法治必须是“良法”之治,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究竟什么是“良法”?“良法”即法治之法,它是我们在建设法治国家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具备民主、科学、道德属性的法律,才能称得上是“良法”,即法治之法。  相似文献   

8.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加强舆论、社会及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党员干部、广大市(村)民、青少年学生及职工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实践活动;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活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紧密结合,促进道德体系建设;健全各项机制,确保这一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基层政府是政府法治建设的难点所在,基层政府时常处于立法不足与政府法治、传统势力与法治理念、发展速度和应急措施与程序法治的“二难”矛盾中。应当增强良法为治,恶法非法的理念;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努力营造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法治环境;加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作了初步探讨。首先从市场经济给传统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作用入手,然后着重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要求,即道德建设应体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内容,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营造全民讲道德的舆论环境和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11.
<正>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明确了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贵州的重大任务,提出为全省后发赶超、全面小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确保中央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贵州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在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同时网络舆论的道德底线却一降再降。为此,应重塑网络舆论道德标准,在道德标准的框架下,扎实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基础、提高网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营造和谐网络氛围,以此推进网络舆论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胡建良  杨慧珠 《奋斗》2001,(6):36-37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法治是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是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都有其独特地位和作用。法治是统治阶级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它通过国家机器制定的法律、法规来治理国家,规范公民的行为,是带有强制性的,犯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德治是主张用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教育和约束人民。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可以凝炼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共同富裕、和谐发展。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完善社会教育机制、舆论引导机制、道德建设机制与法律规范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李东风 《求实》2012,(6):23-25
环境因素对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影响不可忽视。影响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交环境。了解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机制对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至关重要。优化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要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和谐家庭环境、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环境、慎重选择交往环境、完善监督环境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于“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论述中,对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作了精辟概括。这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也从治国的高度揭示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 道德与法律本身具有内在的联系。从法律方面来说,法律以道德为精神基础,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法律本身应当合乎道德。它反映社会的道德要求。法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钱颖萍 《探索》2015,(1):155-159
法治文化建设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作用,因为法治文化的生成需要理性与道德的契合,而法治治理中的局限性也需要道德治理加以弥补。道德对于法治文化的基础培养以及法治文化的认同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道德对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道德法律化,培育民众对于法治文化的情感基础;其次是通过提升法律适用者的道德素养,提升民众对于法治文化的认同;第三则是通过道德的宣传提升民众的守法意识来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高金祥 《新长征》2012,(10):36-37
省委书记孙政才在省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谈到如何增强统筹推进“三化”的保障能力时指出,要“切实改善发展环境.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打造良好的市场、政策、社会、法治、人文和舆论环境,使吉林成为安商、扶商、富商之地。”这6个环境,包含了几年来我省整治和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全部核心内容,含义深刻、切中要害。深刻理解其内涵,进而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9.
实现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大力夯实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物质基础,建设公正的政治环境;实现学校与家庭的联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和同辈群体的作用;同时正确引导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0.
正道德社会是法治社会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必须要始终把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如何建设道德社会,需要注重从多个维度进行推荐。首先,道德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维度。经济水平会影响道德水平,主要体现是经济为道德提供物质基础,经济水平高,总体会为道德建设提供一个更好的物质基础。其次,道德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维度。人类对公平的偏好是天然的。抓住公平,就抓住了制度建设的"牛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